雖然不能改變整個智氏家族的命運,但荀果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向晉國太史提出更改自己姓氏的請求——從此以後,荀果就成了輔氏——他不再是荀氏成員了。
當然,在自信滿滿的荀瑤眼裏,荀果此舉是不智之舉:放著好好的智氏大姓不要,卻去姓什麼輔氏,這不是腦子進水了嗎?
他決定不與腦子進水的人一般見識。
他滿腦子想的都是經天緯地的大事業。
荀瑤就這樣繼荀躒之後,成為晉國四大家族之一的法定繼承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
經過考試後,決定了自己的繼承人的趙鞅,決議把趙無恤推到江湖上,讓他體會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考試。
很快,趙無恤和荀瑤這一對一輩子宿命的冤家,就要在江湖之上見麵了。
隨著晉國影響力的下降,鄭國這個搖擺了二百年的牆頭草,又一次倒向了楚國。
執政的趙鞅沒有太生氣,可是剛剛體會到權利滋味的智氏一族的老大荀瑤卻生氣了。
初生牛犢不怕虎。
荀瑤決定向鄭國發難。
他請求趙鞅和他一起出兵,趙鞅沒有拒絕也沒有同意,而是派出了自己的兒子——趙無恤帶兵出戰。
荀躒死了,趙鞅已經是高手寂寞,再也無心和後生晚輩過招了。
與其這樣,還不如讓自己的兒子早點接觸接觸自己的對手為好。
所以,這次軍事行動,由已經成為族長的荀瑤帶著還沒有成為族長的趙無恤,一起出兵鄭國。
可是在這次本來屬於青年軍的征討行動之中,趙無恤卻顯得無比的懦弱。
還沒有出兵,荀瑤決定請全軍的將軍們大醉一場。
可是趙無恤卻酒量不行,不管荀瑤怎麼敬酒,他就是不喝。
在荀瑤的心裏,大丈夫哪有不喝酒的!
於是一敬再敬,最後到了按住趙無恤往下灌酒的地步,結果青銅的酒杯弄的趙無恤血流滿麵。
可就這樣趙無恤還是沒有生氣,隻是退席而走。
趙氏的跟隨者都有點蒙了,趙鞅這是選了一個什麼樣的繼承人啊。
可是隻有趙鞅知道,這個深得自己一生精髓的兒子,絕對是個荀瑤鬥不過的厲害主。
隻有心裏有底的人,才會在那樣的場合不憤怒。
有時候,不憤怒比憤怒,要更加的難。
趙無恤的第一次登場,就給了荀瑤一個“我是軟柿子”的信號。
讓誌得意滿的荀瑤更加的輕視趙無恤。他並不清楚,政治鬥爭的殘酷,絕不是一時的快感。
智氏、趙氏宿命的對決,必然要在他們兩個人之間展開。而兩族的命運也取決於他們兩個。
但這場宿命的對決,趙鞅注定是看不到了。這位晉國霸主的人生已走到了盡頭。這個重病在身的老人留給趙無恤的最後一句話是“晉陽可安身”—— 趙鞅認為,他日晉國將有兵難,晉陽城是最好的防禦城堡。
那一刻,也許他的心裏想到了自己曾經最好的追隨者:董安於。
現在自己終於到地下去見他了。
自己作為趙氏這條大船的船長,在風雨飄搖之中,沒有讓這條大船覆滅,平穩的交給了自己選定的繼承者的手上,自己是不是可以無愧的去見董安於了呢?
作為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者,趙鞅幾乎可以預見這場兵難將有怎樣慘烈的結局,但他沒有多說什麼,隻說了“注意晉陽”。
剩下的殘酷人生,需要趙無恤自己去麵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