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晉國的霸主(2 / 2)

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終於迫不急待地發動對齊國的進攻,兵分兩路從海、陸齊頭並進。被嚇破膽的齊國人借國君的人頭乞降,他們殺死齊悼公以換取吳國的退兵。以“仁君”自詡的吳王夫差慷慨地放齊國人一馬,可是齊國人還沒來得及慶幸,就從邊疆傳來消息:晉國的戰車已轟隆隆地開到了。

自從平定內亂後,趙鞅除了兩次象征性地討伐衛國與鮮虞國之外(此兩國在晉國內戰中均支持叛軍),在對外關係中,晉國始終保持低調。其實衛國與鮮虞都隻不過是小角色,在中原敢叫板晉國的重量級對象,隻有齊國。在趙鞅平定內亂的八年戰爭中,齊國不僅一而再地出兵幹涉,而且在叛軍失敗後,又收容了叛軍領袖中行寅與範吉射,扮演著反晉聯盟領袖的角色。趙鞅早就想報仇雪恨,好好教訓一下齊國人,可是心有餘卻力不足,一方麵晉國實力的恢複尚待時日,另一方麵敵人也太多了。如今機會來了,齊國在吳國的猛轟下,儼然成了落水狗,趙鞅也會做這種落井下石的勾當,此時不揩油,更待何時呢?

當被視為蠻夷的吳國人高舉“不伐有喪之國”的傳統道德旗幟時,長期領袖中原的晉國人竟然拋棄了文明的核心價值觀,禮的原則遭到踐踏也預示著一個更加實際、更加殘酷的時代即將到來。晉國的戰車長驅直入,在齊國境內橫衝直撞,占領犁丘、轅邑後,又摧毀高唐城,一直攻打到賴邑才興盡而回。

盡管這次複仇行動十分解氣,但是趙鞅的風頭很快便被吳王夫差蓋過了。一年後的公元前484年,吳國大軍又一次兵臨齊國,並取得了艾陵之役的偉大勝利,齊國軍隊戰死三千人,損失八百輛戰車,前線五名大將成為吳國人的俘虜。凶悍的吳國兵團又一次證明了他們是天下至強,三大傳統強國中的楚國、齊國都成為手下敗將,隻要再力壓晉國,吳王夫差便可以實現號令天下的夢想。

晉、吳的交鋒不可避免,但不是在戰場上,而是談判桌上。

公元前482年的黃池之會,既是吳王夫差人生的頂點,也是他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晉、吳兩國在嘴皮子上你來我往,爭奪盟主寶座,雙方僵持不下。低調隱忍的趙鞅差點失去了耐心,他憤憤地說道:“我們幹脆擊鼓列陣,跟他們幹一仗,這樣就可以分出誰先誰後了。”然而與吳國反目並不利於晉國恢複元氣,在關鍵時刻,趙鞅強行咽下一口惡氣,把盟主寶座讓給了吳王夫差。

事實證明,趙鞅的隱忍是對的。吳王夫差並沒有心情來享受盟主的快感,因為在黃池之會的同時,越國人乘機傾巢而出,進攻吳國的首都。吳國的命運由是開始直線下滑,一直到被越王勾踐將其版圖從地圖上抹去。原來“以退為進”可以是一種戰略,原來隱忍是為了等待強大對手遭到致命一擊。

趙鞅的隱忍換來了範氏、中行氏的自作孽不可活。

趙鞅忍到荀躒去世,才登上執政的位置。

趙鞅忍了夫差,換來的是晉國的太平和吳國的滅亡。

所以,趙鞅決議要找一個像自己一樣能忍的人來繼承自己的血脈,來發揚和廣大趙氏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