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晉國的霸主
趙鞅一生的勝負皆係於此!
這點,似乎趙鞅早就覺悟到了。
即便敵眾我寡,即便趙氏全軍士氣低迷。
可趙鞅還是決定不退縮,無論如何,都要打完這一仗!
趙鞅做了自己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演講。
至軍前,趙鞅當眾起誓:“範氏、中行氏違背天命,斬殺百姓,欲專權晉國而滅亡晉侯。我們的國君依靠著鄭國才得以保全。如今鄭國無道,拋棄國君而幫助臣下,我們幾個人決定順從天意,服從軍令,推行德義,消除恥辱,就在此戰。如戰勝敵人,上大夫得縣、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萬畝、庶人工商可為官,奴隸可獲得自由。我,趙誌父如果能夠戰勝敵人而免於問罪,還請國君加以考慮。如果戰敗有罪,我願接受絞刑一死。死後以下卿之禮下葬,用三寸後桐木棺,不用襯版與外棺,用沒有裝飾的車馬裝運我的棺材,也恥於將我的屍體葬於我先祖的墓地!”
趙鞅的這次誓師成為後世兵家的楷模,多年之後,商鞅甚至將趙鞅的這種以獎勵鼓舞士氣編製成係統的製度作為秦國的國法,成為戰國中後期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的精神支柱——軍功爵製度。趙鞅的這段話具有相當的進步性。
八月初七,趙軍與鄭軍對峙於前線,趙鞅身先士卒,大夫郵良為其駕車,衛國的公子蒯聵為車右。趙氏一族的部隊集結待定,仍然是敵眾我寡。趙家軍看到鄭國大軍,不禁哆嗦。這時候趙鞅又一次作戰前演講:“畢萬(魏氏之祖,因戰功封於魏城,其後一枝為魏氏,位列六卿),匹夫也,連續七次作戰都很勇猛,生俘敵軍,獲得四百匹馬,在家裏得到善終。諸位努力吧,我們不一定就死在敵人手裏!”
晉軍敢死隊拚了命的向鄭國大軍衝去,趙鞅身先士卒,親冒矢雨,敵軍的攻勢也很猛,鄭軍有人擊中了趙鞅的肩膀,趙鞅一時間倒在戰車上,蒯聵用戈將趙鞅的身體撈起,趙鞅重新站起來,繼續率軍作戰。晉國軍隊看見主帥都如此拋頭顱,灑熱血,士氣高漲,迅猛向前衝擊鄭軍,鄭軍竟然被趙氏的家軍壓製得喘不過氣,節節敗退,死傷大半。最後的鄭軍不得不拋下糧草輜重,奪路而逃。
這一戰是決定性的。
從此之後,趙鞅屢戰屢勝,經過了三年的征戰,終於將範氏、中行氏徹底滅掉。
曾經叱吒天下的兩大家族,就這樣風流雲散。
就在趙鞅最開心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趙鞅更開心的事兒:自己一生的敵人荀躒竟然在這時候壽終正寢了。
於是,憑借著無人可及的功勳,趙鞅當之無愧地當上CEO,贏取白富美,登上人生巔峰,成為新一任的晉國元帥與執政官。
趙鞅心裏十分清楚,晉老大一呼百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內戰的巨大損耗與創傷必須用時間去恢複與愈合。顯然,晉國的對外政策要作出調整,稱霸已經不是首要的目的,休生養息與積蓄力量才能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事實證明,沒有晉國領導的中原成了火藥桶,“弭兵之會”後的和平局麵漸漸被打破了。宋國與鄭國爆發了十四年戰爭(公元前495年—前482),在此期間,宋國還順手牽羊滅了曹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實力不算強大的魯國也偷雞摸狗,攻破邾國並俘其君主。最有雄心壯誌的,當屬後起之秀吳國,吳王夫差顯然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東南一隅,他野心勃勃,要駕馭馬車憑陵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