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躒、趙鞅、韓不信、魏侈四卿在晉定公的宮殿裏盟誓,誓死討伐中行氏、範氏,除死方休。
由於範氏、中行氏兩大貴族的退賽,國內又出現了新的貴族躍躍欲試,剩下的四卿也需要對戰利品進行新一輪的分贓。由智氏、韓氏、魏氏三家早已預定的計謀,即範氏旁支士皋夷為範氏宗主、智氏寵臣梁嬰父取代中行氏之位,也就是六卿製度不變,國家繼續由六個家族來分治。這樣的分配是荀躒等人早已擬定的,大家將議案交給趙鞅,爭取他的同意,結果剛剛重回京城,落腳未穩的趙鞅,竟然出乎意料的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反對!
趙鞅的想法深得晉定公之心!
晉定公當然希望國家可以集權,正是因為六卿分晉,所以才導致晉國疲憊不堪失去霸權,現在有機會幹掉兩卿,晉定公再高興不過了。
而韓不信、魏侈這時候成為了趙鞅的追隨者。三家合計:由梁嬰父代替中行氏,必然成為荀躒的死黨;範氏是最肥的家族,趕走了貪婪的士吉射,換來士皋夷,範氏依然強大,而且如果範氏、梁氏位列六卿,那麼必然親於智氏,對韓、趙、魏三家的威脅極大。於是韓、趙、魏異口同聲,反對恢複六卿製,荀躒無奈隻能作罷。
好吧!一場戰爭下來,你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我卻什麼都得不到!哪有那麼好的事兒。
更何況,他身邊還有那個梁嬰父!
梁嬰父盼著這個卿士的位置,盼得眼睛都藍了。
可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於是,梁嬰父天天在荀躒身邊碎碎念:現在趙氏一回京城就做大,韓氏、魏氏都支持他,這對我們是大大的不利啊。
荀躒也知道這樣對自己不利,可是怎麼辦呢?人家趙鞅可是遵紀守法的大大的良民啊,想要辦他也得有事兒可辦啊!
梁嬰父絞盡腦汁的尋找,最終終於找到了罪魁禍首——董安於!
趙鞅之所以在京城沒有被那兩位大佬幹掉,都是因為董安於的保護,趙鞅之所以被幾隻部隊圍攻了這麼久都沒事兒,還是因為董安於——他修的晉陽城太堅固了,趙鞅的勢力會強大得這麼快,都是因為董安於。如果不殺董安於,讓他始終為趙氏主持一切,趙氏終有一天會得到晉國,為何不借口董安於先發起戰禍之名去責備趙鞅?”
荀躒采納梁嬰父之計,派人轉告趙鞅:“士吉射、荀寅雖確實發動了叛亂,但刨根問底還是董安於挑起的。晉國的法律早已注明:率先發動禍亂的人必須處死。如今範氏、中行氏已經服罪,請您看著辦吧!”
趙鞅當初遲遲不肯迎戰就是擔心會有這一天,但是這一天還是來臨了。
無論如何,剛剛回到京城的趙氏不能成為眾矢之的!
可是這個矛盾該如何化解?趙鞅一個人悶坐在房間裏,久久無法想到解決之道。
隻有一個人可以解決這件事——董安於。
董安於再次麵見趙鞅,他麵沉似水的誰:“如果我死,晉國便會安寧,趙氏得到安寧,那我哪裏還用得著繼續活下去呢?人生誰無死,我董安於之死已經來的很晚了!”
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說完這席話的董安於轉身離去,在自己的房間裏,從容的上吊自盡。
董安於,成也趙鞅;敗也趙鞅。因為趙鞅能夠知其才、用其才、盡其才,他早已將自己的生命交予趙氏,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他至死都不知道,這一切早就已經在趙鞅的算計之中。
董安於死了,荀躒再無話可說!
範氏、中行氏正式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台。
晉國進入四卿執政的年代。
可是範氏、中行氏還在,趙鞅還睡不能安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