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中)(2 / 3)

5.證券投資者的保護金額應隨證券市場規模調整,初期由於基金尚不充裕,每個投資者的賠償上限暫定為20萬元,每個券商的賠償金額則不超過5000萬元。如果證券商認為這個保護額度不夠大,可自行向保險公司加保,提高其保險額度。

當然,這是一家之言,能否行得通還有待於認真研究與反複論證。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以投資者保護基金的形式對投資者進行經濟上的保護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減少投資者的風險、解除其後顧之憂,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資者入市投資,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擴容,別給散戶太大的壓力

新股發行能不能悠著點?

擴容是世界上任何股市都必然要走的道路,因為隻有通過擴容,股市才能由小到大,不斷發展。作為發展時間不長、規模還相當小的中國股市,通過擴容擴大股市規模、促進企業改革不僅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到目前,中國上市公司雖然已逾千家,總市值3萬億元左右,但橫向比較起來,卻不值一提,美國微軟公司股票市場值已突破5000億美元,相當於深滬所有股票市值的總和,隨便調動美國哪家普通的1000億美元規模的基金,就可以將我們所有流通中的股票一舉買光。若按國民生產總值證券化比例計算,我們不僅比不上新加坡、英國、美國等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甚至也比不上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等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從這個意義說,中國股市仍然隻是一個迷你型的市場。這不僅不適應中國的經濟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製改造,也不利於股市的穩定與規範。因此,擴容,必然是當前中國股市發展的基本內容。

但是,了解中國股市投資者結構的人都能理解,無論政策如何扶持基金,如何培育機構投資者,但目前股市擴容的壓力,絕大部分還是要落在散戶的肩上。而現在新股發行的速度越來越快,並且價格越來越高;配股更是成了上市公司圈錢的手段,符合條件的配股,不符合條件的也“創造”條件配股;即使確實創造不出條件了,還可以打著金融創新的口號增發新股。再加上國有股減持,加上職工內部股上市,散戶瘦弱的肩膀能否承受得了如此龐大的擴容壓力呢?

中國股市在1991年末隻有14家上市公司,其中滬市8家,深市6家,股民也隻是一些上海和深圳人。到1992年底,我國上市公司也僅53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淡薄的金融意識逐漸增強,加上第一批股民的暴富效應,全國各地出現爭購股票的熱潮。為了調節這種供求關係的嚴重失衡,從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初,出現了滬、深股市的第一次股票大擴容,130家上市公司如洪水一般湧進股市,使市場有不堪承受之感。加上其他種種原因,股市出現大幅下挫,上證指數由1420點一路下滑到386點,這使人們第一次領教到擴容對股市的影響之大。1993年,中國經濟步入一個成長的高峰期,資本的高速擴張,貨幣供應量的放寬,使得大量資金湧入股市,加上擴容步伐有所放慢,滬市股指又一路上揚到1558點。由第二次資金大擴容,又引來了第二次股票大擴容。這一次55億股票的擴容計劃,再次造成了供大於求的失衡局麵,股指又由1558點暴跌至1994年7月的325點,管理層隻得宣布暫停新股發行以緊急救市,這才使股指由325點回升到1052點。

1995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股市又出現了股票和資金的雙向擴容。至1995年底,上市公司總數達到323家,與1991年相比,4年間擴大了22倍;就股本而言,4年間擴大了93倍。急速的擴容使上證指數再次跌到512點。

真正的大擴容是在1996年牛市序幕拉開之後,當年深滬兩市共有207家新公司加盟,此後兩年擴容節奏不減,1997年增加上市公司215家,1998年略有減少,但也有106家,到年底上市公司總數已突破800家,達到851家。為了休養生息,1999年發行節奏進一步放慢,當年上市A股隻有98家。不過,雖然上市公司增加的家數不多,但由於發行新股的盤子較大,加上大量的配股和增發新股,籌資金額卻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比上年增長402億元。到2000年,在股指屢創新高的刺激下,新股發行大幅提速。到2000年10月20日即發行新股98家,相當於1999年全年之和。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047家。這就是說,從1990年到2000年10月止,我國的上市公司增長了104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股市雖然隻有10年的曆史,但其發展速度之快、對企業融資貢獻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在股票發行的10年時間裏,既存在著明顯的急躁性,也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隻要股市行情稍微好一點,新股就像開閘泄洪一樣湧向股市,待把股市淹沒得不成樣子了,又一下子將新股發行的閘門關死……中國股市就在新股發行的這種不斷開閘關閘之中大幅震蕩。1993年,上市公司一下子增加了130家,是以前數年發行新股總數的2倍多,結果股市不堪重負而大幅下挫,管理層為了救市,隻得從1994年下半年起基本上停止了新股發行。到1995年,全年僅上市新股32家,籌資金額不到1993年的一半。好不容易到1996年股市再次走強,新股發行的閘門又一下子敞開,一年時間竟上市了207家新股,幾乎每天都有新股發行,其結果是隨後兩年的股市調整,其籌資功能也隨之大幅萎縮。

股市擴容,影響最大的是散戶。2000年,中國散戶有幸遇到了世界上最為牛氣的股市,但中小散戶仍然普遍的是“賺了指數沒賺錢”。其原因便是新股大量發行上市,就像一台巨大的“抽錢機”,從股市抽走了數以千億計的資金。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統計數據表明,上半年股票市場籌集資金823億元,比去年同期多480億元。這僅僅是從股市流出資金的一部分。從股市流出資金更多的是新股上市後的套現行為,被新股認購“特權階層”從二級市場吸走的資金要比上市公司從股市籌集資金的數字大得多。這從新股的高市盈率發行和上市首日的巨大升幅可以看出。保守一點估計,假設新股上市後的平均漲幅為150%,則2000年上半年從二級市場流出的資金多達1235億元。這部分錢是從哪裏流出的呢?可以說大部分是從中小散戶手裏流出的。他們既不是戰略投資者,也不是法人,也不是基金管理人,他們沒有享受配售新股的資格,至於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對他們來說同樣是大海撈針,於是隻得在二級市場接高價的二手貨。據有關專業人士統計,新股70%~80%上市後高開低走,因此他們在接貨之時,往往就成了挨套之日。這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僅賺不到錢,反而要承擔因割肉斬倉出局所帶來的損失。

當然,世界上任何股票市場的規模都是由小變大,上市公司逐步增多,最終形成大規模的資本市場。中國股市是一個正在發展的新興的股票市場,在這樣一個股票數量很少的市場中,發行新股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有助於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但正如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新股的發行也要循序漸進,穩步進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成立於1792年,至今這個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也僅3000家。我國滬深交易所成立不過10年,上市公司已達千餘家。按此速度繼續發展,不出10年,中國股市的規模將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

股市要發展,企業要籌資,就必然少不了股市的擴容。我們不能拒絕擴容,但也不能如開閘泄洪般地盲目擴容。中國股市建立10年來發生的多起股市震蕩,大都與擴容有關。從目前的情況看,除了新股發行的數量過多外,新股發行的質量不高、規模過大、節奏過快、發行價越來越高,都成為擴容影響股市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上市公司擁有在股市籌資的特權,千方百計擠進股市遂成為許多企業的最大期望。在股市法製不健全、股票發行與審批不規範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為了達到進入股市圈錢的目的,不惜鑽山打洞甚至弄虛作假欺騙上市,結果使上市公司整體素質不高,業績低劣。典型的如紅光實業,上市半年即告虧損。這種現象無疑給散戶的信心是一大打擊,對大量上市的公司缺乏信任,因此隻要將新股發行的速度加快一點,許多散戶就紛紛撤離股市,導致股市的大幅度震蕩。

上市公司籌資行為不規範也是影響散戶投資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公司發行股票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籌集社會資金,發行公司在發行股票的時候必須在《招股說明書》中說明所籌資金作何用途,並且要有國家有關部門的項目批文,這實際上是對購買股票的投資者的莊重承諾。但實際上很多公司追求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以至為了發行股票千方百計編造項目、騙取批文,錢“圈”回來之後就不負責任了。因此出現大量的改變募集資金用途的現象。據統計,在1997年公布年報並披露募集資金使用情況的上市公司中,有近1/4的公司改變了募集資金的投向,近1/3的公司原定投資項目未能按計劃進度開展,約1/3的公司尚未投入項目的部分甚至全部資金存在銀行吃利息。可見,上市公司不按招股說明書承諾使用募集資金的占絕大多數。那些變更募集資金投向的上市公司解釋多半是由於種種客觀原因,如募集資金到位遲、或不足計劃金額、與對方合資的項目被迫擱淺、或某些不可抗力影響等。以彙通水利為例,1996年6月,彙通水利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承諾將募集資金投入3個水電站項目。但在募集資金到位後僅兩個多月,公司完全改變原來投向,將資金用於補充流動資金104萬元,為下屬企業技改提供資金和投資5059萬元興建另一座水電站項目。1998年8月,公司又公告稱該水電站因為上網電價達不到原雙方協商的價格等原因,項目建設再次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