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散戶的力量不容忽視
6萬億民間資金:中國股市發展的基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被許多人賦以重望的機構,目前並沒有達到足以活躍股市、穩定股市的程度。從數量上看,不到投資者總數的1%;從持股市值上看,不到總流通股的1/10;從操作行為上,也大都還沒有顯示出其理性投資的理念,相反許多機構淪為了操縱市場的莊家,許多“戰略投資者”蛻變成了“戰略投機者”……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機構的作用,這就像否定散戶的作用一樣,是愚蠢而荒唐的。恰恰相反,這就提示我們,培育機構投資者,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從另一角度看,我們則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機構,包括我們充滿厚望的戰略投資者,充滿期待的保險資金,都還不能起到支撐股市的作用。現在,並包括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股市都還得依靠散戶的資金與散戶的力量來支撐。以為發展了幾十家基金、引入了幾百家魚龍混雜的“戰略投資者”、敞開了保險資金入市的大門,就不要散戶支持了,就不需要民間資金了,這是極端錯誤的,而在輿論上重機構輕散戶,在某些政策上厚機構薄散戶,也是不公正的。如果機構沒有發展起來,卻讓散戶失望地撤走了,這對股市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至2000年9月30日止,我國發展了31家證券投資基金,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但基金的規模也不過500多億元;全國90家券商的自有資本不過200多億元,即使采取合並、重組、增資擴股以及允許其進行股票質押貨款等方法,也不過增加資金200億元左右;上市公司、國有企業等三類企業入市剛剛啟動,即使按最樂觀的數字估計,能夠進入股市的資金也不會超過500億元;目前我國保險公司總資產數量在2000億元左右,如果按10%的入市比例,入市資金可達近200億元左右。但由於目前封閉式基金缺乏流動性的缺陷,保險資金入市量僅相當於政策許可的1/5的水平;參與滬深證券市場的戰略投資者已有數百家,但投入資金總額不過區區50多億元,並且僅僅隻是配售一些隻賺不賠的新股而已……如此算來,機構投資者可以給股市帶來的增量資金,充其量也不過1500億元左右。
當然,機構投資者還處在培育和發展階段,在政策的扶持下,還有著較大的上升空間;隨著國內保險公司資產質量的改善,入市比例將逐步與國際接軌,樂觀的估計可達到20%以上;我國將允許社保基金入市,按國際勞工組織的有關資料,投資股票可占基金總值的60%,我國的社保基金在5年內將可望突破3000億元,如果其中的20%進入證券市場,將會新增600億元資金;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外合作基金將登台亮相,國內股市將結束長期封閉的曆史,也可以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資金進入滬深股市……
但是,這畢竟需要一個過程,並且其實際能進入股市的增量資金遠遠小於理論計算。像券商向商業銀行進行股票質押融資,有人簡單地計算,認為現在深滬兩市總流通市值大約12000億元,除去116家不符合做質押規定的股票,流通市值約有9500億元左右,以最大質押率60%和做質押的股票不得超過該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20%計算,則券商可能獲得的最大貸款金額是1140億元,保守估計這方麵資金量應有200億元左右。但事實上,此項政策出台後,券商質押融資並不踴躍。從上市公司方麵來說,有人以1999年中期的數據計算,滬深上市A、B股公司貨幣資金和短期投資總額為1546億元,剔除1998年1月1日到1999年6月30日新上市公司募集資金525億元,所有上市公司可用資金總額為1021億元,這個數字意味著如果上市公司願意將其中50%的資金投入股市的話,大概有500億元可以動用。其實,資金缺乏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發展資金尚且不夠,又哪來資金投資股市?即使有些流動資金,也是必須預備的生產要素,不等於閑置資本,不能全部湧入證券市場。從該政策公布之後三類企業入市資金並不多來看,已證明類似過於樂觀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綜上所述,機構的力量在中國股市還非常有限,機構資金在中國股市更未成氣候。從最新的統計情況看,目前機構所持股票的市值不過10.67%而已,雖然我們還在大力培養,但期望短期內有大量機構資金入市以推動股市上揚,隻能是空中樓、水中月。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像某些人那樣灰心喪氣,認為缺少機構介入股市就不能發展,缺乏機構資金股市就難以活躍。其實他們是一葉障目。在中國股市,有5000多萬執著的散戶,這難道不是一支可以依靠的隊伍?有6萬多億元民間資金,這難道不是可以依靠的力量?為什麼非要鑽牛角尖,見別國的證券市場以機構為主就要削足適履,壓製對股市具有較大作用的散戶,而去拔苗助長的強行把還不成熟的機構推上火線呢?
許多人把中國股市的牛短熊長、漲少跌多簡單地歸結缺少資金,這本來就是片麵的,因為股市發展的基礎是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而不是資金的炒作。期望資金推高股指,提高股價,雖然能一時達到目的,但獲利後的資金終究是要撤出來的,其結果便是暴漲後出現暴跌,牛市後緊跟著熊市;而有人單純把改善股市資金的途徑盯在機構上,而忽視5000多萬散戶,忽略6萬多億元民間資金,則更是錯誤的。事實上,曆經20年改革開放的辛勞積攢,中國民間已有了一筆數目可觀的原始積累。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0年1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月末餘額60242億元,同比增長11%。隻要其中的10%進入股市,那就是一個龐大的數額,足以使中國股市目前的市值增加50%。不過,要將這些資金引入股市,確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關鍵是中國股市還缺乏投資機會,尤其是在市場不規範不成熟的情況下,股民投資還缺乏穩定的收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股市目前最缺的還不是資金,而是缺乏吸引資金入市的投資機會。在中國目前還缺乏投資渠道的情況下,如果股市活躍,是完全有可能吸引較多的銀行儲蓄入市的。過去我們做過一些工作,但似乎都沒有觸及到提供投資機會與贏利機會這一實質。比如我們實行過多次降息,並征收利息稅,雖然使一部分銀行儲蓄流入股市,但並不踴躍。現在又有許多人幻想,開放式基金的推出後,可以通過銀行儲蓄網點,吸引大量囤積於銀行的儲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其實隻要想一下就會知道,如果進入股市十有九賠,誰會將錢從銀行取出來投進股市?哪怕是存銀行沒有利息,哪怕是開放式基金開放到他家門口,他們也未必會幹這種傻事。當然不是說股市都要讓人穩賺不賠,任何入市者都不會荒唐到這個地步。但他們需要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需要有足夠的投資機會,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散戶的信心至關重要
無論是從參與者人數上看還是能帶入的資金上看,散戶都是股市的主要力量。但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散戶的資金分散,在股市裏難成氣候,加上散戶大都有追漲殺跌的習慣,容易引起股市的大漲大落。在他們看來,唯有機構的資金最可靠,機構的投資最理性。對此,從我們上麵的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決定投資或者投機的關鍵因素,不是參與者的身份,而是市場的投資機會大還是投機機會大。如果市場缺乏投資機會,唯有靠投機才能贏利,無論是散戶還是機構都會傾向於投機;相反,如果市場具有充足的投資機會,投機又受到嚴厲的約束與打擊,則無論是機構還是散戶都會熱衷於投資。如果排除市場因素,散戶的投資的理性程度並不亞於機構。實際上,正如我們在上麵分析過的,相當多一部分機構由於存在較大的資金回籠壓力和短期贏利需要,以至投機的欲望更加濃厚,加上他們特有的資金優勢與信息優勢,也使得他們的投機炒作變得輕而易舉。相對來說,大多數散戶由於本錢少,承受風險能力弱,以至他們的投資更加穩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更加理性。他們沒有膽量將瀕臨破產的ST鄭百文連拉幾個漲停,也沒有能量將億安科技炒到126元的高價。敢做這種事又能做這種事的,唯機構莫屬。據許多媒體調查,絕大多數散戶不願股市暴跌,也不希望股市暴漲,他們隻希望股市能穩定的發展,能給他們穩定的收益。而機構入市,大都是為了股市的暴利而來,因此他們總要采取一切合法與不合法的手段,使股市暴漲,贏利後則抽身而去,致使股市暴跌。說機構都是理性投資,散戶都是短線投機,是絕對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