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下)(3 / 3)

既然散戶並非市場的投機者,也不是市場波動的始作俑者,重視散戶力量,依靠散戶資金,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每個市場有每個市場的特點,非要人為地將散戶、大戶、機構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無異於削足適履。事實上,散戶入市踴躍,不但不是一件壞事,而且還是股市發展的基礎,是股市繁榮的標誌。其實國外的散戶比例並不低,隻不過他們的散戶大多通過投資證券基金的形式間接參與市場,使一些人誤會。美國股市是公認的成熟市場,到1999年年初,美國有48.2%的家庭持有股票,在股市投資的共有7870萬人,比1983年增加了85%。按人口比例來看,美國股市的散戶比例比中國高得多。

由此可見,忽視散戶的力量是不對的,排斥散戶的參與更是錯誤的。我們認為,現在不僅不能限製散戶的參與,反而還要繼續鼓勵散戶踴躍投資。未來10年,中國股市的流通市值要比現在擴大3倍,包括國有股的減持和退出,需要大量的新資金來接盤。這固然需要培養和引入大量的機構投資者,但在目前中國機構資金普遍緊缺的情況下,最現實的依靠對象還是散戶資金。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先生就認為,要保持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首要的就是“必須將6萬多億居民儲蓄中的大部分引進資本市場”。為此,他還提出用香港盈富基金的模式,即成立開放式基金的模式,以其回報率高、可兌性強的優勢,大量吸引居民的儲蓄進入股市。他甚至設想,在全國城鄉掀起像美國居民廣泛參加共同基金那樣的踴躍購買開放式基金、間接進入股市的增資熱潮。

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於給廣大散戶提供充分的投資機會和贏利機會。中國股市雖然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由小到大,上市公司由當年的14家發展到現在的一千多家,流通市值由當時的幾十億元增加到現在的1萬多億元,散戶隊伍由幾十萬擴大到5000多萬,股市既成為了企業籌資的重要場所,也成為中國老百姓投資的主要途徑。但是,由於股市的不規範,上市公司的業績不理想,投機氣氛較濃厚等原因,10年來,中國股市一直是漲少跌多,牛短熊長,使大部分中小散民虧損或被套。雖有套牢者的前赴後繼,但隻見跌不見升的市場,隻貼錢沒有回報的投資,必然使有信心的資金逐漸減少,同時又使持股者的信心受到打擊。看見弱不禁風、低迷不振狀態,有的忍痛割肉出逃,有的心存僥幸,希望在斬倉以後再到低位接回來,但到了其在斬倉時設計的低點時,又怕繼續下跌,猶豫不決不肯建倉。況且,進一個套一個,炒一輪虧一輪,也極大地挫傷了散戶的信心和情緒。另外,大麵積的散戶虧損,也使在場外觀望或準備入市的人感到害怕,不敢輕易入場。散戶的熱情受到了傷害,利益受到了損失,信心受到了打擊,這樣的股市又怎麼能“牛”起來呢?有鑒於此,我們認為,穩定市場的關鍵在於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散戶的投資信心,使投資者看到股市發展的希望,並能真正分享到股市投資的好處。

有人這樣比喻,在市場經濟發達的體製下,每一塊貨幣都長著眼睛,它們像深海中的鯊魚,湧向每一絲微弱的血腥,瞬間便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而這種對利潤的追求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話雖說得露骨,但這卻是事實。散戶把錢扔進股市,不是學雷鋒,也不是搞扶貧,而是一種投資,一種期望得到回報的投資。那種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說教,在股市裏是說不通的。我們不能像80年代末期那樣再去采取強製性的手段攤派股票,我們也不能像現在搞醫療保險一樣規定人人掏錢入保,股市必須以其投資價值來贏得散戶的信任,獲得散戶的投資。西方一些股市之所以特別活躍,就在於投資者投資的回報豐厚。美國持股家庭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從1983年開始的這一輪美國股市的繁榮期是曆史上最長的,而且股市每次下滑後都能很快強勁回升,從而大大增強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減輕了投資者對股市風險的擔憂。意大利家庭的儲蓄率曾高達20%多,至80年代也還比較高,但從90年代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銀行存款的比例從1997年的8.4%降為1998年底的5%,股票所占比例卻從1997年底的22.6%增至1998年底的27.8%。玩股票有風險,本來比較保守的意大利人,而今敢冒風險玩股票的越來越多,其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意大利人看中金融投資的收益。據意大利銀行統計,如果1995年1月1日指數為100,那麼至1999年10月底,銀行存款的收益為119.55%,而股票收益則為243.36%;1998年初,銀行存款的收益僅為4.68%,而股票收益則高達38.2%。

中國股市投資者的回報率之低,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這顯然極大地挫傷了投資者的信心,大部分人隻期望能快進快出賺取一點市場差價,而不敢在股市作過多的停留。有人比喻,我國股市好比是汛期的大湖,散戶好比湖中的魚兒。汛期一退,湖水就會下降兩三米,跑得快的魚兒跟著下落的湖水溜走了,跑得慢的魚兒或者被留在沙灘上等死,或者被留在草叢中等人來抓。汛期何時過去,湖水何時下退,這隻是早晚的事。所以,散戶們總是提心吊膽,很少有在股市作長期投資的打算。大量入市者的無功而返,甚至是虧損累累,又成為影響其他旁觀者入市熱情的主要因素。因為從老散戶的身上,他們看到了隻有風險,卻沒有收益,誰還會敢貿然入市呢?

其實,在中國還缺乏充足的投資渠道的情況下,老百姓還是願意選擇股市進行投資的,關鍵是股市要活躍,投資要有回報。從近幾年的情況看,隻要股市火爆,居民入市的熱情便會高漲。從北京證券登記有限公司營業部統計的情況看,北京居民的投資熱情總是隨股市而潮漲潮落。熊市時北京每天的開戶量也就1000戶左右,牛市時這個數要翻好幾番。像1999年“5·19”行情反轉的那段日子,日開戶連創曆史新高,最高的一天開6850戶,是這次行情發動前一周的總開戶量。更有說服力的是2000年開市之後,在火爆行情的刺激下,開戶人數更是迅速增加。據了解,在龍年開市之初一周行情火爆的幾天裏,滬市每天開戶數多達三四萬人,深圳市場僅2月14日至17日4天,新開戶人數就多達近13萬戶,接近今年1月份的八成。由此可見,不是中國老百姓沒有投資意識,而是中國股市還缺乏投資的吸引力。

最近,管理層提出增加股市交易時間的設想,其目的在於為散戶提供多方麵的服務,吸引更多的散戶入市,特別是開辟夜市交易,可方便白天工作的“上班族”參與交易。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管理層開始對散戶力量的重視。但此舉能否吸引眾多的散戶入市交易呢?這還有待觀察。

目前相關調查提及的增加交易時間的方案有兩種:一種是在目前交易時間下午3點交易以後再延長2小時,至5點收市;另一種是增開晚上7點至9點的夜市交易。股市交易時間的增加,由每個交易日4小時增至6小時,絕非一件小事,對整個證券市場的發展將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那麼,增加交易時間是否會帶來市場交易量的增加呢?顯然不能單純以此類推。因為市場交投的活躍程度主要取決於投資者對市場潛力的判斷,牛市的交易量總是勝於熊市。隻有股市的持續向好發展,特別是上市公司的業績及成長性充分體現出投資價值,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圍資金入市。因而,增辟夜市或許會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成交量,但這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況且“上班族”不會是因為有了夜市才來入市,而是有了投資機會才來投資。

綜上所述,中國股市要繁榮發展,就必須贏得散戶的支持,而中國股市要獲得散戶的支持,關鍵又在於提升上市公司業績,規範市場行為,為散戶提供暢通的投資渠道和足夠的投資機會。因此,中國股市與中國散戶是榮辱與共、唇齒相依的關係。隻有二者齊心協力,攜手共進,中國的股市才能穩步發展,中國的散戶也才能財源廣進。

中國散戶與中國股市風雨同行十多年,曆經了許許多多的艱難曲折,走過了許許多多的坎坎坷坷。沒有散戶的熱情參與,就沒有今天如此壯大的中國股市。未來的歲月裏,還會有更多的中國老百姓加入散戶的行列,在股市裏拚搏沉浮。無論中國股市將來如何的發展,如何的發達,都不能忽視散戶,更不能排斥散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