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下)(1 / 3)

炒股是否比經營行?

自從政策允許三類企業進入股市以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在其中一展身手。這不僅表現在一級市場的新股申購上,而且也體現在二級市場的操作裏。從2000年中報看,許多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出手之準、力度之強、盈利之豐厚,讓許多專業證券公司亦自歎弗如,如上海梅林和凱迪電力在二級市場上的短期投資皆盈利異常豐厚。當然,亦有多家上市公司更信得過專業券商,以資產托管的形式將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的資金交給券商代理,其收益亦相當不錯,如上海貝嶺和國脈通信。

2000年初最“火”的股票當數網絡龍頭海虹控股和百元貴族清華紫光,而恰好有兩家幸運的上市公司在1999年底持有這兩隻“火”股票,2000年中期一舉獲利。這兩家獨具慧眼的公司便是上海梅林和凱迪電力。

1999年底,凱迪電力的“短期投資”裏顯示,持有清華紫光85.66萬股,投資金額4361萬元;這意味著其成本價為51元(10送1轉5股除權前);到了2000年中報,“短期投資”一項顯示:公司僅持有清華紫光10萬股(除權後),投資金額僅餘340萬元;這意味著公司6月底僅持股6.25萬股(除權前),這半年間已減持79萬股左右(除權前);同時顯示,公司上半年從股票方麵獲得的投資收益是2576萬元。

上海梅林本是滬市的一家食品工業股,2000年初卻同深市的海虹控股一起,成為最耀眼的網絡概念股。梅林股價從1999年底的6~7元直炒到33元,海虹股價更從18~19元扶搖直上至83元。在此過程中,上海梅林成了讓人刮目相看的“炒股高手”。

1999年底,梅林就拿出4450萬元,買進海虹控股245.15萬股。粗粗一算,成本價僅18元多一股。進入2000年後,海虹控股便開始暴漲,以ST之身曾創過一口氣拉了近20個漲停板的紀錄,3月2日股價已是83元。3月份雖然已開始回落,但餘威尚存,6月底股價仍有51元。2000年中報裏已實現盈利2538萬元;6月底二級市場的短期投資雖然僅餘3618萬元,但該部分投資的市價總額卻高達9184萬元。賬麵利潤5566萬元。梅林僅買海虹一隻股票,收益就將超過8000萬元,而1999年全年梅林的利潤才1.16億元。如此看來,上市公司在資本經營(這是時髦的說法,說穿了就是炒股)上,遠比其在生產經營上強得多。

不過,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梅林為什麼能獨具慧眼選中海虹?真的是有特殊的“戰略”眼光?其實,梅林與海虹本來就是“沾親帶故”的,二者在網上購物方麵常有業務往來及股權交易,兩家公司的關係異常密切。梅林是否是以知情者身份低價買進海虹而後獲利?或者說海虹以一家ST公司卻能連續拉20個漲停,是否與梅林控盤有關?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也不敢妄論。

金陵同梅林的淨資產規模差不多,都是8億多元,2000年上半年拿出3920萬元投資股票,與梅林的3600餘萬元也相差無幾。但不同的是,梅林是在二級市場炒股,金陵則是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在一級市場申購新股。梅林3600多萬老股賬麵盈利5500多萬元,金陵3900多萬新股6月底市值已達10883萬元,賬麵盈利7000多萬元,收益更為豐厚。

然而,不管是梅林那樣的直接炒股,秦嶺那樣的委托投資,還是金陵那樣的戰略投資,目前都已碰到不少問題。直接炒股吧,上市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主業,很少有炒股人才,而且,讓上市公司直接炒股本身是否合適,有無內幕交易之嫌,也是很值得商榷的。委托投資吧,行情一旦出現大調整,10%~15%的固定回報就很難兌現,到時一個環節不慎,就會引發全社會的大問題;而且證券法等法律嚴格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對客戶證券買賣的收益作出承諾”,那種委托投資、保底收益若幹的做法本來就沒有法律保障。戰略投資吧,隨著鎖定期一到競相拋售,戰略投資日益變質為“戰略投機”。

另外,上市公司二級市場介入過深,是否是不務正業?上市公司忙於短線炒股盈利,卻荒廢了主業,這是否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有利於股市的穩定?另外,大盤走牛時上市公司炒股盈利頗豐,一旦大盤走熊,風險如何防範?這不能不讓我們關注。

在證券市場發展不斷趨好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分享資本市場上的財富效應,這不失為一個適時的選擇。況且上市公司直接融資後的資產負債率相對較低,有的存款多達數億元,涉足證券市場作短期投資確有條件。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上市公司投資股市僅是解決閑散資金的投資渠道、提高資金運用效益的一個方麵,若將之當作提高企業業績的法寶,甚至一心指望靠“炒股”賺錢,則隻能是本末倒置的行為。我們必須明確,賦予上市公司投資證券市場權利隻是現代企業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經營權,不能過分強調其對業績的作用,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還得靠經營主業來創造。上市公司手中掌握著股民的數以億計的錢,在股市裏確實可以呼風喚雨,興風作浪,短期內也確實可以提升公司的業績。但這種短線投機性質的炒作,對整個股市的發展卻是不利的。他們或者以巨額資金操縱市場,或者以內幕交易坑害其他投資者,說穿了,無非是莊家的行為,極易導致股市的大起大落。日本股災的發生,便與大量機構的瘋狂投機有關,其中也有上市公司的做莊行為。過於迷信上市公司入市的作用,甚至因此縱容上市公司的違規操作行為,這對散戶來說是不公平的,對股市來說則也是不利的。

保險資金能不能成為股市的主力?

特別讓人們對機構充滿期望的,莫過於允許保險資金入市。1999年10月26日,國務院批準保險公司可以購買證券投資基金。此規定一出,市場內外紛紛叫好,認為這是解決中國股市資金短缺的一個最好途徑,對股市的發展具有無法估量的作用。

從國際保險業的情況看,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尤其是直接進入證券市場的投資已十分普遍。有資料顯示,保險公司管理著全球40%的投資資產,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占整個股票市場市值的比重,美國為25%,歐洲為40%,日本更高達50%。同時,股票在保險公司投資資產中所占比重,美國壽險公司為70.6%,產險公司為19.8%,英國為60.3%,日本為34%,我國香港為23.8%。現代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就是增加保險收益,降低費率,減輕投保人負擔,從而擴大保險覆蓋麵。國外許多保險公司在賠付率高達100%甚至200%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經營不虧損,證券投資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對於我國保險業來說,一方麵是資金大量沉澱,急需尋找投資出路,另一方麵由於保險公司內部缺乏健全的資產負債管理係統和規範的風險管理機製,投資安全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證券投資基金對保險業開放後,保險資金究竟有多少可以入市呢?有人推算,目前我國年保費收人為2000億元左右。在西方發達國家,股票投資在保險公司投資資產中一般占到30%以上。如此算來,我國保險資金可用於股票投資的數額應在600億元以上。考慮到現在剛剛開始起步,達不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但即使隻有10%也應有200億元左右,這樣一筆巨額資金,無疑會給中國股市增加一股巨大的新鮮血液。

不過,保險公司的投資政策一般都傾向於保守,國內國際概莫例外。100年前,美國保險公司業也是隻能投資國債,以後才逐步參與到風險較大的資本市場中來。即使到現在,美國的保險公司投資股票的比例仍有一定限製,法律允許保險公司將資產的20%以內投資於普通股票,2%以內投資於某一家企業的優先股,5%以下投資於公司債券。在我國保險業內部風險控製機製尚未健全的條件下,保險資金也隻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入股市。1999年規定,保險資金隻能通過購買證券投資基金間接入市。經過一年時間的運作後,2000年9月初,管理層透露:保險基金將被允許直接進入股票二級市場。保險公司可以獨資或合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參與開放式基金的設立。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認為,期望保險資金因此就大舉入市,還不到成熟的時機。保險資金運作的第一位要求是安全,這是與其他風險投資不同的地方。而在目前中國股市上市公司經營效益日益滑坡而股票市盈率高漲到50多倍的情況下,保險資金是否會承受巨大的投資風險而大舉進入二級市場,還隻是我們的一廂情願。事實上,保險公司都會從穩健、安全的角度考慮,適度適量地介入二級市場,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穩健的收益。這不能怪保險公司保守,恰恰相反,這正好體現了保險公司投資理念的理性。期望像西方成熟證券市場一樣,保險資金在短期內即成為中國股市的投資主力,顯然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