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中下)(3 / 3)

西方有句諺語說,“山不來就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山”。麵臨入世挑戰的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方向是誰也無法扭轉的。但具體到法人配售上,還得適合中國的國情。在股市定價機製存在明顯缺陷,一二級市場之間存在巨大差價,機構投資者不太成熟的大環境裏,簡單地照搬西方國家的做法是不利於股市發展的。隻有既符合國際慣例的原則,又適合中國的國情,這才不失為識時務的做法。

二、靠誰來撐起股市大廈?

上市公司哪來巨資搞“戰略投資”?

1999年9月8日,中國證監會下發了《關於法人配售股票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上市公司所開立的股票賬戶,可用於配售股票,也可用於投資二級市場的股票。顯而易見,允許這三類企業入市,對二級市場資金麵的改善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次日,一直低迷的滬深股市即應聲而起,兩市綜指分別大漲6.58%和6.02%,表明人們對這一政策的認同。

許多人認為,允許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成為市場戰略投資者,使市場投資主體和投資理念發生變化,這對證券市場而言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利好措施,它既為證券市場增加了資金渠道,也相對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流通股,緩解了擴容壓力,為股市走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政策雖好,能否立竿見影也不盡然。一方麵三類企業是否真的有閑置資金,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疑問。即使是上市公司,對於那些募集資金到位不久,或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的上市公司,確實會有一些資金閑置的現象,但這隻是一種短暫現象。上市公司的短期變現能力,即用於二級市場投資的現金是有限的,相當一部分要維護企業生產運行,期望這些資金入市不太可能。另外,三類企業是否真的會入市呢?入市不是一個簡單的資金問題,重要的是對市場的綜合判斷能力和投資技巧,這些都是很難把握的,也是大多數投資者所欠缺的。出於這個原因,三類企業入市也有很大的猶豫。因為他們進入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幸而,上市公司找到了一條既能賺錢又沒有風險的途徑,那就是配售新股。他們既可以用一般法人的資格配售新股,也可以用“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享受新股收益。於是,許多上市公司通過配售新股的形式進入了市場,算是對允許三類企業入市的一個回應。

較早引入戰略投資者概念的上市公司包括分別於1999年9月和12月增發新股的首鋼股份和真空電子,而由於成為兩公司配售對象,上海金陵、雲內動力、上海汽車、申能股份、上海貝嶺、合肥百貨和江南重工,成為最早的一批“戰略投資者”上市公司。

2000年以來,隨著戰略投資者概念進一步普及,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新公司數量大幅增長。從公開披露的有關信息表明,大眾交通、浙江東方、江蘇工藝、中信國安、王府井、龍頭股份、原水股份、沙隆達、五礦發展、東風汽車、中紡投資、西藏藥業、華源股份、綜藝股份、寶商集團、南京新百、亞通股份、南京醫藥、漳澤電力等超過50家的上市公司,都相繼成為了數十隻新發行股票公司的“戰略投資者”或一般法人投資者,其中,蘭光科技、首創股份、長源電力、安琪酵母、東方鉭業等一批當年上市的新公司也成為幾乎是同期上市的其他公司的戰略投資者。

配售新股收益豐厚,這是有目共賭的,上市公司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機會,而爭相參與一級市場的新股認購。從現已公布的資料來看,上海汽車和上海金陵在這方麵的投入較大。其中上海汽車就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先後配售了真空電子500萬股、首創股份500萬股、青旅股份220萬股、仕奇實業31.26萬股、烏江電力100萬股及絲綢股份500萬股。

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新股配售的上市公司,獲得的經濟效益已經初步顯現。全景網絡公布的數據資料顯示,雖然絕大多數公司還沒有把獲配售的新股拋出,但這些公司目前的賬麵盈利都非常豐厚。以2000年8月25日的收盤價計算,上市公司配售單個新股的賬麵收益率最高達到了255.37%,最低的也有27.48%,平均收益率高達140%。像大眾科創持有的三九醫藥目前絕對賬麵收益已經達到了2億元,是獲配公司中絕對賬麵收益最高的公司;其次是上海汽車,絕對賬麵收益也有1.7億元;上海金陵、中信國安、大眾交通、王府井的絕對賬麵收益都達到了1億元以上。從持股市值上看,大眾科創的持股市值最高,持有的1600萬股三九醫藥目前的市值達到了3.4億元;排在第二位的是上海汽車,持有的6隻新股市值共計2.7億元;此外,中信國安的持股市值也高達2.4億元;大眾交通的持股市值為2.1億元;持有的新股市值達到了1億元以上的還有江蘇工藝、王府井、上海金陵等公司。股票已達到了流通期限的上市公司,則已經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當戰略投資者的好處。如持有首鋼股份的股票自2000年4月3日起可上市交易,這對上海金陵和雲內動力來說,自然是收益不菲。首鋼股份發行價5.15元,8月9日收盤價11.44元,新股配售的收益早已翻倍。投入5000多萬,半年多後即變成1億多。據上海金陵公布的中報顯示,公司持有首鋼股份1000萬股,約定持股期滿後,公司股票在二級市場上市,此舉使公司共獲益2456萬元。如此“短平快”的巨額利潤恐怕隻有認購新股才能獲得。

不得不承認,上市公司抓住資本市場提供的機遇,通過作為“戰略投資者”獲取投資收益,是一個極佳的捷徑。

但這引起許多人的質疑。企業本來是為了籌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才上市發行股票,怎麼現在又能一擲“億”金去買人家的股票呢?其實說穿了也不稀奇,現在投資什麼項目也不如做“戰略投資者”去申購股票收益來得穩當。

不過,當許多上市公司都發現配售新股是一塊肥肉時,必然出現蜂擁而至的局麵。在僧多肉少的情況下,再要大比例地獲配新股,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早期當戰略投資者“門檻”較低,其申購數量幾乎就等同於獲配數量,而到西山煤電發行時期,戰略投資公司們的獲配股份僅約為申購數量的37.57%而已。這就意味著上市公司欲得到更多的獲配股份,必需投入更大量的申購資金。仍以西山煤電為例,該公司配售價定為每股6.49元,首鋼股份申購1500萬股,漳澤電力申購900萬股,結果兩公司分別獲得配售563.475萬股和338.085萬股,但它們投入的申購資金分別達9735萬元和5841萬元。

對資金極其富裕的上市公司而言,這也許算不了什麼,況且即使申購不到預期中的新股數量,損失的也不過是資金凍結幾天的利息而已,退回的申購資金可再行周轉用於新的申購。因此,目前滬深兩市便出現了一些“戰略投資者專業戶”似的公司。最具典型的莫過於上海汽車和上海金陵,現在都分別擁有6家上市公司的戰略投資者身份,據初步計算兩公司分別運用的總資金,約在1億元左右。其他如江南重工、申能股份、綜藝股份、中信國安、大眾交通、五礦發展、中紡投資、江蘇工藝、南京新百、浙江東方、贛能股份、王府井等,手中都持有不止一家上市公司的待流通股,其成本資金根據公司發行價從上百萬到幾千萬乃至上億不等。據不完全計算,目前上市公司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投入資本市場的資金已近20億元。

但是,參與法人配售所需資金動輒成千萬上億元,是否所有“戰略投資者”都真正如它們表現出來的那樣“財大氣粗”?華源股份的一紙公告,讓許多市場人士的懷疑得到證實:參與戰略投資的上市公司,其資金來源並非全部為單純的“自有資金”。從華源股份的公告看,公司對經緯紡機戰略投資認購股票1400萬股,每股成本為7.21元,共計投資成本約為1億元。而這大筆的錢從哪裏來呢?據稱,由於從爭取得到以上戰略投資者到認購時間很緊,籌措資金一時困難,該公司向控股股東華源集團暫借資金,到2000年6月30日累計借款6489萬元。到7月中旬,公司已歸還了這筆資金中的3000萬元。如果以此推及彼,那麼多積極充當“戰略投資者”的上市公司中,他們為了獲得配售,又需要多少資金?這些資金又都來自何方呢?那些不希望錯過“戰略投資者”這一難得機遇,而偏偏自有資金頗有“捉襟見肘”之意的上市公司,麵對“戰略投資者”身份的誘惑,又會如何“運作”呢?這裏不妨看幾個例子——

滬市某公司2000年6月曾以戰略投資者身份申購一公司股票700萬股,其所需資金逾4500萬元,但是,該公司的1999年報表明,公司1999年末的貨幣資金僅為1891萬元。短短幾個月中,這筆對公司來講數額不菲的參配資金從何而來?投資者的心裏不能不劃上一個問號。

深市某公司曾多次參與戰略投資者配售工作,據公司中報披露有關資料計算,其總共占用資金約在7476萬元左右,但查看該公司1999年末資產負債表,公司貨幣資金隻有6000萬元,而且該公司當年募股資金投入項目尚剩餘1744萬元未做投入。對該公司而言,投資者不免疑問:一是該公司參與法人配售的巨額資金從何而來?二是公司參與法人配售的資金中,會不會包括募股未投入資金或銀行借款?因為這兩類性質的資金,遵照有關規定,進入證券市場將是違規之舉。

其實有類似問題的公司遠不止此兩家,但由此也就足以讓我們憂心不已:上市公司本來自己就捉襟見肘,卻還要借錢去參與新股配售,這能是戰略投資嗎?配售新股的鎖定期滿後,他們不一股腦將股票拋掉還賬才怪。這樣看來,上市公司所謂的戰略投資,也無非是看中了豐厚的新股收益而已。指望他們來活躍股市、穩定股市,恐怕也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