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中上)(1 / 3)

還有一些機構打著各種各樣的借口,專門選擇一批流通盤偏小的小盤垃圾股,從底部吸納到大批量極便宜的籌碼,再通過對敲對拉的辦法大幅度地拉抬股價,走出“逼空”行情,並迅速吸收散戶手中的浮籌,以達到控盤的目的,然後采取旱地拔蔥式的手法拉抬股價,待散戶跟風後即出貨了結,從而獲得巨額暴利。1997年業績原來隻有幾分錢的國嘉實業,經過資產重組業績竟然增長到0.5元多(後來證實這是一起假重組,其利潤自然也是假利潤),可股價居然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從6元多惡炒到了40多元,上漲了6.5倍,創造了中國股市的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而當時業績高達1.7元的四川長虹,其股價也隻有37元。1997年5月12日,更是成為劣質股的“狂歡節”:市盈率高達268倍的輕工機械漲停板,市盈率高達8120倍的龍頭股份漲停板,市盈率高達2303倍的北旅股份漲停板,還有市盈率2573倍的眾城實業、954倍的深中冠、627倍的石勸業等都是漲停板。當天深市有58個漲停板,滬市有29個漲停板,其中除了“粵美雅”、“粵美的”等幾個為數不多的績優股外,基本上可說是集中了中國股市上業績最差的股票,其中包括“遼物資”、“蘇三山”、“渝汰白”等連續幾年虧損的股票。

金子不管放在哪裏都是金子,狗屎再包裝也不過是狗屎。因此,在美國股市,在倫敦股市,其績優股和垃圾股的差價達幾萬倍。在美國股市,最貴的股有幾萬美金一股的,而最便宜的股僅幾美分。並且一般人是不去碰那些劣質股垃圾股的,更不用說理性的機構了。而在中國股市,垃圾股比績優股價格更高,走勢更火,其原因,就在於有機構的炒作。有人不是說機構都是傾向於理性投資的嗎?難道這就是機構的“理性”?

2000年,滬深股市成為全球最火爆的股市,滬深股指幾天便刷新一次曆史紀錄,尤其是滬指攀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2000點大關。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管理層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的政策導向,保證了市場資金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但即使是在管理層煞費苦心地培育機構的時候,許多機構仍然沒有改變投機炒作的惡習。年初炒科技股和網絡股,隻要掛個科技的名字,或者沾上一個什麼網絡,其股票就像傳說中沾了仙氣的道人一樣神通廣大,雞毛飛上天,螞蟻吃大象,無所不能。從1999年12月30日到2月18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上海梅林漲幅268.57%,誠成文化209.59%,華聯商廈136.37%,青鳥天橋126.62%,而深市的億安科技、中信國安、振華科技、ST海虹、清華紫光、電廣傳媒、四川湖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五糧液是公認的績優股,1999年每股收益達1.352元,但當時其最高股價卻隻有37元,而億安科技每股收益隻有0.255元,其最高股價達到126.3元;青島海爾是一個家電股,雖然它的銷售額是中信國安的8.6倍,市值卻隻有中信國安的一半。炒完科技股和網絡股後又炒鋼鐵股,炒大盤股,炒基因股,炒納米股,最後又炒虧損股,越虧越炒,越炒越虧……

即使是被作為股市穩定器引入的證券投資基金,他們的市場行為也帶有很大的投機意味。科技股時髦,他們便一窩蜂地買科技股,鋼鐵股走紅,他們又一股腦地去搶鋼鐵股,真正堅持投資理念選擇高成長性股票的卻並不是很多。從2000年第三季度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基金重倉持有ST和PT股票,這就難怪為什麼股市裏ST和PT股票越來越神氣,越來越紅火。當然,不是說基金不能買ST和PT股票,但這種重倉持有並大肆炒作,是否符合其理性投資的原則呢?

股市上有一條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因素是它的業績和成長性。可腰纏萬貫的機構就能把它顛倒過來,它能把黃金變成糞土,也能把糞土變成黃金!它能讓市盈率僅二十幾倍的業績、成長性俱佳的龍頭股,一跌再跌,也能讓連年虧損的績劣股天天拉漲停。這種無理性的股市炒作,其實質就是投機,而股市投機的方式,也主要表現為股市炒作。過多的投機必然使股市泡沫過多,風險加大。中國股市10年的曆史反複證明,過度投機很容易導致市場暴漲暴跌,進而影響社會穩定,股市也無法繼續發展。籠統地說機構都是理性的,是投資的,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由於機構有著較大的資金回籠壓力和贏利需要,以至機構有著比散戶更加強烈的投機意識,他們往往需要通過投機炒作來在短時間內賺到股票的差價。炒作劣質股虧損股自然是他們的一個策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中小散戶會損失慘重。絕大多數的中國散戶都是循規蹈矩地來股市投資的,他們總是習慣地選擇行業前景好、業績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進行理性投資,這原本是股市的正常秩序,然而中國股市由於有機構的做莊操縱,本末倒置、乾坤顛倒。理性投資的虧損累累,追漲殺跌的反而有贏利機會。這顯然是不正常的,也是非常有害於市場理性發展的。

一個健康而成熟的股市,其投資者應該具備三個特點:一是關注企業的發展前景,包括企業的技術力量、設備狀況、財務結構及發展方向;二是具備投資與效益的觀念,懂得運用投資知識衡量自己的投資效果;三是關注企業的管理能力。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的機構,大都還不具備以上三個要求。他們還停留在熱衷投機炒作的階段,缺乏理性投資的意識。散戶的非理性投機,造成的危害隻限於其個人,而機構的非理性投機,導致的則是市場秩序的破壞和整個市場的震蕩。中國股市發生的多次暴漲暴跌,就無不與機構的瘋狂投機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係。因此,加強對機構的規範管理與法律約束,顯得尤為必要。與西方證券市場不同,中國股市裏的機構,大都是姓公,姓國,產權歸屬同一。在這種產權框架之下,多數公司內部既無具有產權約束力的法人治理結構,又無嚴格的內部監管機製,在目前違規流行、尋租普遍的大環境中,機構極易蛻變成投機的莊家,不但起不到活躍股市、穩定股市的作用,而且將對市場造成極大的破壞力。因此,我們既要充分看到機構對股市的正麵作用,也要堅決杜絕機構對股市的負麵影響。簡單地認為機構都是理性投資的,從而放鬆對其的管理與約束,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總的來說,對於機構,管得好有利於股市,管得不好則有害於股市。現在我們都在說要培育機構投資者,但千萬不能忽視的是更要管理好機構投資者。因為蛻變的機構比缺少機構對市場的危害更大。

機構違規擾亂股市

機構的理性投資對活躍股市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而機構的違規操縱則對股市也具有較大的破壞性。這也是大量的事實所證明了的。翻開中國的證券史,我們不難發現,機構從進入股市之日起,便有違規現象的存在。這裏我們僅例舉被公開查處的幾起違規案件,就足以說明問題。

1993年9月,襄樊上證進行內幕交易行為,並挪用客戶保證金,被證監會沒收非法所得,並處以200萬元罰款。

1994年8月,山東渤海連續以虛買虛賣的方式抬高本公司股份,操縱市場,被處以100萬元罰款。同年10月,君安深發連續自買、自賣,操縱“廈海發”的股價,被證監會沒收非法所得,並處以罰款100萬。

1996年更是機構肆意違法違規最多的一年。在巨額暴利的誘使下,一些機構鋌而走險,肆無忌憚地操縱市場,膽大妄為地違法違規。當年11月14日,中國工商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分別對工行合肥分行和中信實業銀行濟南分行的違規行為作出處罰。工行合肥分行在代收古井貢公司股票申購資金期間,擅自動用已凍結的股票專戶存款,為15家證券經營機構申購古井貢公司股票拆出資金117.59億元,致使該公司股票申購資金由243億元虛增至360.59億元。中信實業銀行濟南分行在代收濟南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發行申購資金期間,未將申購資金進行專戶管理,並動用申購資金為6家證券經營機構申購“濟柴公司”股票拆出資金48億元,致使該公司申購股票資金由145.83億元虛增至193.83億元。

僅過5天,即11月19日,各報又公布了對海通證券公司和深圳發展銀行非法為客戶提供融資案的處罰。海通證券公司北京營業部為客戶提供透支交易的餘額為910萬元,深圳發展銀行北京營業部為客戶提供透支交易的餘額為1090萬元。中國證監會分別對兩家證券經營機構給予警告處分,並按其透支額的5%處以罰款,對直接違規的營業部負責人和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分。

12月5日,中國證監會對中山證券公司、廣東發展銀行江門分行等12家證券經營機構在江蘇索普和青海明膠兩股票發行期間,違規透支16.5億元買股票的違規行為處以處罰後,又對君安證券公司、山東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廣東證券公司等三家機構的透支行為進行了警告和罰款。

1997年6月13日,國務院證券委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審計署、中國證監會依法查處了一批違規機構,包括動用3億多元巨款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的深圳發展銀行、給一些證券公司訴借和透支巨額資金用於炒股的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以及操縱股票價格的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公司、廣發證券公司等。深圳發展銀行動用3.11億元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非法獲利9034萬元。工行上海分行給一些證券公司拆借和透支巨額資金用於炒股,12月16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發表之後,仍給有關證券經營機構透支。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公司、廣發證券公司違規獲取銀行巨額資金,采用連續買入賣出和大量對敲等方式,分別操縱上海石化、陸家嘴、南油物業等股票價格。

從1998年4月8日起,西安航標投資谘詢有限公司惡意操控海鷗基金價格。該公司集中1億多元資金,利用104個個人股東賬戶,持倉量從454萬單位增加到6月4日的3724萬單位,占海鷗基金總股本的74%。該公司利用眾多賬戶,進行價格相近、方向相反的操作,使海鷗基金價格從4月8日的2元猛增至6月9日的5.99元。7月21日,航標公司所持海鷗基金全部賣出,非法牟取暴利6110萬元。

2000年,被人稱為“市場監管年”,但機構違規的現象卻沒有因此止步。當年6月,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新股發行時,法人投資者寧夏煤炭進出口銷售公司獲配10萬股法人股後,又參加上網申購,中簽1000股。說其貪得無厭,也不過為。該公司的行為,違反了中國證監會關於“法人不得同時參加配售和上網申購”的規定。據此,該公司的申購行為被中國證監會判定為無效申購,並予以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