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上)(1 / 3)

中國股市不能排斥散戶

中國股市是散戶支撐的股市,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事實。但偏偏有人瞧不起散戶,看不慣散戶。在目前中國股市初具規模之際,一些人便借口要培育機構投資者,而對散戶口誅筆伐,恨不得一下子就將散戶趕盡殺絕。他們在總結股市成績的時候,沒有散戶的份;在例舉股市問題的時候,則都是散戶的錯。他們引經據典地呼籲培養機構投資者,似乎有了機構投資者,中國的股市就會牛氣衝天,飛黃騰達。但事實上,國家白送新股的收益給基金,基金是否就真成了股市的穩定器和促進器?現在又給法人配售新股的政策飯吃,但法人是否就真的成了戰略投資者呢?中國股市固然要培育機構投資者,但那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且這也不意味著中國股市就不需要散戶的熱情參與了,相反,在當前擴容任務較大的情況下,散戶仍然是股市的主力軍。我們不能忽視散戶的力量,不能輕視6萬多億民間資金。

13年前,當深圳發展銀行發行股票無人問津時,深圳市政府隻得采取行政的手段,要求國營企業和機關單位的幹部與黨員帶頭購買股票。他們因此成為中國最幸運的第一代散戶。從此後,中國散戶便與中國股市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股市坎坎坷坷發展的十多年時間裏,絕大多數時間是禁止或者限製機構進入證券市場進行股票交易的。因此,中國股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直發展到目前擁有1046家上市公司、4.3萬億元市價總值(截至2000年9月30日)的龐大規模,基本上是依靠的散戶力量,利用的是散戶資金。可以想象得到,假如沒有像滾雪球一樣滾出來的5000多萬散戶的踴躍入市與積極投資,中國股市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局麵,1000多家上市公司也不可能順利融資到4000多億元寶貴的發展資金。

但是,就在今天中國股市初具規模、日漸成熟之際,卻有一些人開始瞧不起散戶、看不慣散戶了。他們看了幾本洋書,或者到國外走了一圈,便進行簡單與機械地類比。在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比率大都不到20%,機構投資者占了80%左右,而在中國股市,至今還是散戶的天下。他們不認為這是中國股市獨有的特點,卻一味地認定這就是不正常,是不應該。他們不知從哪裏學來這樣一套理論,認為機構都是戰略投資,散戶都是短線投機,股市的狂漲狂跌都是因為散戶的追漲殺跌引起的。這種邏輯不說荒謬,也是幼稚。投資與投機並沒有截然的分界,並且也不是以參與者的身份來決定的。事實上,機構也有許多是投機的,幾年前引發亞洲金融危機的索羅斯的量子基金、90年代初狂掃香港股市的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以及隨後入市與之拚殺的野村證券不就是典型的投機機構嗎?在中國股市,機構做莊是公開的秘密,其投機性可想而知。許多機構出於各自動機,帶著無法探究來路的資金來到股市,大多是賺一筆就要跑的。倒是散戶才是真正長期活躍在股市的。或許他們的本意並沒有長期投資的打算,但股市一漲他們希望賺更多的錢,股市一跌,他們又不甘心退出股市,因此他們客觀上成了中國股市最堅定的投資者。

有人把中國股市的波動起伏責任全部歸結在散戶身上,這也是一種荒唐的思維。散戶的資金量少,承受風險能力差,因此一有風吹草動就心慌意亂,並且他們也確實有追漲殺跌的習慣,但他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實力影響股市的大起大落。真正導致股市大起大落的是那些不法的機構!他們利用內幕信息與資金優勢操縱市場,時而拉抬股價,時而打壓股指。我們不去製裁那些製造暴漲暴跌的不法機構,卻去責怪被迫追漲殺跌的散戶,這實在是沒有一點道理。更有甚者,有人居然大言不慚地說,因為大量散戶的存在,使得機構“做莊”機會相對較多,股價容易因信息不對稱而被主力操縱。這種說法就像是說女人因為不該太漂亮以致被強奸一樣的荒唐。不去查查是什麼機構在做莊操縱市場,反而去埋怨作為莊家受害者的散戶,不知這是什麼邏輯什麼心理!

培育機構投資者,改善投資者結構,這是我國股市發展的方向,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散戶的作用,甚至排斥散戶的存在。與外國成熟證券市場相比,中國缺乏勢力雄厚並且性質穩定的機構投資者隊伍,這對股市的平穩發展是不利的,因而也是我們需要大力改進的。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是單純靠配售新股這類扶持政策就能馬上建立起來的。況且機構對股市的影響也是雙麵的,既有正麵的積極的作用,也有負麵的消極的影響。管理得好是一群馴服的羊,管理得不好則也有可能是一夥發瘋的狼。近一年來,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管理層為培育機構投資者可謂煞費苦心,在輿論上為它們鳴鑼開道,在新股配售上為它們開“小灶”,一心指望它們成為戰略投資者,與新上市公司共存共榮,共同發展。然而,卻有許多機構並不爭氣,有的機構違規操縱市場;有的“戰略投資者”蛻變成了“戰略投機者”。尤其是許多參與配售新股的法人與1999年7月28日《關於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方式的通知》的要求背道而馳。它們與發行公司既無業務上的緊密聯係,也不想長期持有發行公司的股票,而隻是想獲取新股上市後的暴利,以至在新股配售中的不規範行為和“貓膩”越來越多。不但沒有達到穩定股市活躍股市的作用,反而造成股市的大起大落、亂起亂落。由此可見,認為隻要有了機構,中國股市就會牛氣衝天,實在是幼稚的想法。

散戶、大戶、機構都是股市的投資者,隻有他們的共同努力,才會使股市穩步而健康地發展。我們不能抑此揚彼,更不能用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方法來厚此薄彼。尤其是在對待散戶方麵,我們不能輕視散戶的力量,忽視散戶的作用。以為有了機構就可以不要散戶,那是非常錯誤的。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先生2000年6月30日在《上海證券報》發表的《新千年的中國資本市場》一文中,就不無誠懇地指出:“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是靠改革和解放生產力。未來10年,若仍想保持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長,就必須將6萬多億居民儲蓄中的大部分引進資本市場”。毫無疑問,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眾多的散戶都是支撐中國股市的主要力量,忽視甚至排斥這種力量,都是非常錯誤也非常危險的做法。

一、機構不是救“市”主

遠水難以解近渴

所謂機構,一般泛指法人投資者,如證券商、投資公司、信托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等,以及眾多的上市公司、股份公司及各種法人單位。

由於機構的資金量大,對股市的影響也大。因此,許多人對機構抱有較高的期望,認為隻要機構入市,股市就會大漲。尤其是飽受中國股市牛短熊長、漲少跌多的折磨後,一些人把機構當成了股市的“救世主”。股市跌了,希望機構來托市救市,股市漲了,則祈禱機構不要離市。在他們的眼裏,機構的資金最雄厚,投資最穩定,隻要他們在股市裏,股市就不愁資金,股指就不會下跌。

確實,中國股市是一個封閉的“迷你型”股市,1萬多億元的流通市值,隻相當於美國幾個基金的淨資產值。加上它隻能做多,不能做空,十幾億元甚至幾億元的機構也能把股市攪得天翻地覆。但是,我們機構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扶貧隊,而是營利性的單位,他們進入股市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高額利潤。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可以采取穩健的投資形式,也有可能采取瘋狂的投機手段。這就注定了機構對股市的影響既有可能是正麵的,也有可能是負麵的。回顧中國股市發展十餘年的曆史,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機構在穩定股市、活躍股市方麵曾起過明顯的作用;但機構也引發甚至製造過股市的多次暴漲暴跌。

正因為機構的這種雙刃劍效應,中國股市對機構總是處於若即若離的狀態,時禁時放,時嚴時鬆。

在滬深股市誕生初期,上市的股票寥寥無幾,由於當時隻允許個人投資者進入二級市場,沒有機構參與,在市場上唱主角的是個人大戶,幾百萬資金就可以在股市裏顯盡風流。

1990年,在首批股民暴富效應的刺激下,深圳股市突然狂升不止,幾個月時間便使當時上市的5種股票市值暴漲30倍左右。在此情況下,政府毫無思想準備,隻能憑借簡單的方法來給股市降溫。由於下“藥”太猛,加上人們對股市未來發展心存疑慮,以至從12月份開始,深圳股市出現大幅暴跌,並從此一蹶不振。到1991年8、9月間,深圳指數從開市的100點跌到了40~50點。管理層曾采取各種措施來進行救市,但都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在此情況下,深交所允許法人機構開戶入市,並經過多方調度和廣泛動員,從深圳發展銀行、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深圳市人保公司等機構募集到2億元資金,由深交所組織進行托市。在當時不到20億流通盤的小型市場上,這批機構資金的入市,自然是立竿見影,很快就起到了托市護盤的作用。1991年10月初,深圳股市終於邁出熊影,並在一個半月時間內使指數狂升到136點,日成交額也從8、9月間的幾百萬元猛增到1億元左右。此次機構的成功護盤,改變了當時管理層對機構的看法,而有限製地放開了機構入市的條件,由此招致大批法人投資者相繼入市。但此時的上海股市仍將機構投資者明文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