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好是“羊”,管得不好是“狼”
機構,在股市上專業水準最高,資金實力最雄厚,信息最靈通,因而他們常常是股市發展變化的帶頭羊。大市、個股的走勢,很大程度都是由機構來決定。
但是,機構絕不是有人想象的是股市的慈善家,是“解放軍”,你套牢了,他們來給你解套,股指跌了,他們來護盤,好像他們入市就是來活躍股市,促進股市的,是來為散戶墊背的。事實上,機構也是經營單位,他們有著更加強烈的贏利意識。如果他們遵循理性投資,股市則平穩發展,如果他們傾向於短線投機,則股市暴漲暴跌。馬克思早就告訴過我們,資本永遠具有侵略性和擴張性。擁有巨額資金的機構也不例外。為了獲取利潤,許多機構也會投機取巧,也會操縱市場。毫無疑問,理性的機構投資行為可以活躍股市,並引導整個市場趨於理性化;反之,瘋狂的機構投機行為則隻會熾燃人們心底的投機欲火,導致股市的劇烈震蕩。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沒有哪一次的股市暴漲中沒有機構的瘋狂搶購,也沒有哪一次的股市暴跌裏沒有機構的大肆拋售。1992年上證指數不到半年由600多點上漲到1420點,上漲140%,其中一天上漲616點,這是機構瘋狂搶購的結果,把滬市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推到不可思議的200倍,也是機構的傑作;而後來上證指數又戲劇性的從1420點下跌到500多點,則首先就是緣入一些機構的大肆拋售。1995年“5·18”行情之所以“井噴”,雖然直接原因是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債交易試點,但其中很大一個原因也是由於一些機構失去理性、不計成本地殺入。我們不能因為機構能活躍股市就放縱機構,也不能因為機構有違規操縱就排斥機構,關鍵在於管理。管得好是馴服的羊,管得不好則是發瘋的狼,其破壞力,輕則引起市場震蕩,重則足以毀滅一個市場。日本就是一個例子。
機構能活躍股市,但也能擾亂股市,這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的。在中國股市,機構做莊是公開的秘密。資金雄厚的大機構憑著自己資本的實力操縱股市可以將大盤指數拉抬或打壓,而中小機構和大戶也借著其資金的實力,坐莊一兩隻股票。以至在中國股市,幾乎無股票沒有莊,無機構不做莊。中小散戶隻能步機構之後塵追漲殺跌。雖然《證券法》和《刑法》都嚴格禁止操縱市場的行為,但相當多一部分機構卻仍在打擦邊球。他們憑借自己的資金優勢和信息優勢,在股市裏興風作浪,時而將股指拉抬,時而將股指打壓;時而將一隻連年虧損甚至將要破產的股票冠以一個什麼概念而大炒特炒,時而又把一隻業績優良的藍籌股打入冷宮。當前我國的許多機構都是公辦的,尤其是有些機構還是由國家機關出資興辦的,這也為一些機構做莊提供了便利。一些對股市有著直接影響的新政策、新規定,這些機構往往能夠未卜先知。如1996年5月1日降息前一個星期,滬深兩市的許多主力機構都已經掌握了這一消息,開始大肆炒作以深發展為首的金融板塊,待到消息正式公布,這些主力機構已經開始借利好出貨了。另外,許多機構與上市公司有著密切的聯係,近幾年我國股市存在著一個普遍的現象,幾乎每隻股票在利好消息公布之前,其價格都會大幅度上漲,有時其開始上漲的時間要較消息公布時間提前幾個月之久,這種狀況說明機構早已預先打探到這些利好消息。這些旁門左道,既違背了市場的“三公”原則,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機構做莊,關鍵就是要製造大市或者個股的波動,以此從中獲得利潤。波動越大,利潤越大。像1994年摩根·士丹利狂炒港股從8000多點升至1.2萬點後,又瘋狂沽售港股,令其一天暴跌1000多點,最後狂跌5000多點才重新向上。在這暴升暴跌中,操縱市場的機構獲得暴利,但對於普通散戶來說,則是苦不堪言,不是高位套牢,就是低位割肉,損失慘重。在滬深股市,大量的機構做莊,采用的也是同樣的手法。大機構或者多個機構聯手,可以操縱市場,而中小機構則可以控製股價。如1994年,被稱為“333主力”的神秘機構將滬股從333點暴拉到1000點以上,而後又使其暴跌500多點。在這暴升暴跌中,機構賺了大錢,其他中小機構與絕大多數散戶則是虧損累累。由此可見,機構對市場的掠奪是不擇手段的,對市場的破壞也是不容忽視的。股市的暴漲暴跌,大都起因於機構的投機炒作。
在當前的中國股市,真正長期持股不動的機構是並不多見的。在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不穩定並且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不分配的情況下,機構在股市裏主要靠賺取股票的差價來獲利。為此,相當多一部分機構都自覺不自覺地卷入了股票炒作的浪潮,通過低位進貨後,炒高股價,再出貨獲利。顯然,這與我們對機構穩定股市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一般來說,當一些機構要炒作某些股票或已做好炒作準備時,他們就會利用宣傳工具為這些被炒的股票找出一些理由,或者為某些個股套上“某某概念”的花環,或者給某一板塊貼上“某某題材”的標簽,而後大炒特炒,從而引起散戶的注意和興趣。當散戶終於按捺不住而踴躍跟進抬高了股價時,題材與概念的發明者便順利出貨,從而達到牟取暴利的目的。特別是在股市的橫盤整理階段,由於人心思漲,一些機構大戶為了牟利的需要,或者為了解套的需要,就必須拉高股價以便出貨。為了達到吸引散戶跟風接貨的目的,機構常常製造出一些題材或者概念,從而讓他人相信這些股票上漲的必然性。一些受雇傭的股評人士也跟著大肆宣傳題材和概念的作用與影響,以此誤導股民。
1992年夏天,上證指數已經從最高點1400點全麵下滑,一些機構為了能夠贏利,將當時四個盤子很小,但業績較好的興業、愛使、小飛、申華股票稱之為“四小龍”,並牽強附會地與“亞洲四小龍”掛上勾而進行炒作,結果“四小龍”在股市裏被炒得熱火朝天,股價立即高出其他股票一大截。發動炒作的與首先介入的機構自然是贏利頗豐,而跟風追進的無一不是高位接貨,深度套牢。
“四小龍”炒得趴下了後,機構主力又發掘了新的炒作熱點,那就是“浦東概念股”。這些浦東股當初在1992年發行時由於其發行價低、上市時間晚、每股收益較低而不被市場看好。1993年3月26日,金橋率先上市時,開盤10.32元後,引來的是一片拋盤。同年6月28日,陸家嘴登場,開盤價為17.88元,相對於2.8元的發行價來說仍是獲利頗豐,因此也是拋盤如湧。但機構主力把當時的浦東開發戰略引入股市,製造出“浦東概念”,而後進行瘋狂炒作,終於引起市場的熱切關注。當年8月4日,外高橋上市便以2.8元的發行價開出45元的令人目眩的高價。隨後4隻所謂的“浦東概念股”一齊發力上攻,很快成為股市追捧的熱點。在上證指數1994年8月1日開始從300多點漲到1000點的飆升行情中,浦東概念股達到了輝煌的頂點。但是,“浦東概念股”的發掘,仍然隻有少數的機構主力與大戶獲得暴利,而大多數跟風的散戶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相反有許多的散戶在浦東概念股的炒作中深度套牢。
1995年7月,在重開新股的消息打壓下,股指應聲而落,大盤進入疲軟不振的狀態。其中有許多機構新投入的資金被套牢,抽身不出。在此情況下,他們想到了一個自救的辦法,那就是個股輪炒。各路莊家機構絞盡腦汁,題材翻新,概念百出,風水輪流轉,股票輪番炒。先是炒上海的延中、電真空、愛使等最早上市的所謂“老八股”;而後炒小飛樂、愛使、中華、興業房產等所謂的“四小龍”,然後是“收購概念股”、“首都概念股”、“浦東概念股”、“高科技概念股”等,實在沒有名目了便生造一些概念,什麼“玻璃工業概念股”(狂炒棱光實業的借口)、“新上海概念股”(狂炒蘭生、物貿中心、隧道、亞通等股票的借口)、“高樓大廈概念股”之類。其實說穿了都是炒作題材,並無實質性內容,所以大都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