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下)(1 / 3)

在康柏華死後一個半月,另一位新中國股票的殉葬者也隨他而去。

他叫劉曉東,上海工人,年僅39歲。他向嶽父借了7000元,向鄰居借了6500元,再加上自己的6500元,買了“延中”、“大飛”、“聯紡”總共3種股票,到5月,股市行情日跌,細細一算,已損失了4000元。麵對失敗,他一下子成了宿命論者。6月27日晚,他寫了4張紙條,上麵分別寫著“富”、“生”、“窮”、“死”的字樣,他把4張紙條放在口袋裏再去摸。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他摸到的竟是一張寫著“死”的字條。於是,他一口氣寫下7封遺書,然後用電線纏繞兩隻手腕,胸口安放著一個多用插座,在正負電流的猛烈撞擊下一命嗚呼。

滑稽的是,在他自殺的前一天,他買的三隻股票已起步微升,在他自殺之後,股市又開始複蘇,不久後又牛氣衝天。有人給他一算,如果他不拋出手裏的股票,更不去自殺,那麼他不僅能夠解套,而且還大賺了一筆。而如果康柏華不拋股、不上吊,他現在早已是百萬富翁了。

還有一個與他類似的人是杭州散戶林建華。1993年11月3日,林建華因炒股虧損,在二輕大廈跳樓自殺,正應了那句殘酷的調侃:“演戲的敢脫衣,經商的敢逃稅,炒股的敢跳樓。”而當他跳樓後不久,股市即開始走強。如果他不拋股自殺,他將提前進入小康水平。

這就是股市,有漲有落,有起有伏。沒有健康的心態,隻贏得輸不得,那是絕對炒不得股的。

敢於承認錯誤

人非聖賢,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操作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但有許多散戶卻偏偏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明明買到手的是一隻劣質股,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不但沒有轉機,反而風險重重,但他們卻不願意否認自己的選擇,死守著不放,結果股價天天跌,老本天天少;有的散戶明明知道跟風追高的股票已沒有了上衝的動力,但他們仍然幻想還有莊家沒有脫身,還會有一輪拔高出貨的炒作,結果越等越跌,越跌越不想出貨,許多人深度套牢就是這樣形成的。

散戶從事股票買賣,大多是想賺錢,因此,散戶大多有一個不肯認賠的心理。其實,搞股票投資風險是很大的,可能賺也可能賠,穩賺不賠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隻能盡量做到抓住了賺的機會而多賺一些並確保利潤,遇到賠的時候少賠一些以減少損失。有些人賠不起,一旦持有股票的價格下跌,他便抱著賠錢的股票不賣的想法,好像不賣就不會賠。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多頭行情市場,行情隻是短暫回檔,那麼抱住不賣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或者被套牢的是績優股,每年有配息、配股的機會降低成本,也還有反敗為勝的希望。但若是處於空頭市場,散戶持有的又是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的投機股,那麼,不肯認賠的結果可能是血本無歸。因此,為了避免損失擴大到無法承擔的地步,隻要確認空頭市場的來臨有很大的可能性,那麼最現實的策略就是立即出手。也許這樣做會帶來一定的損失,但是別無選擇,要把著眼點放在尋找新的機會,再把損失賺回來。

股市裏風高浪急,變幻無常,不確定的因素特別多,因此我們不能固執己見,更不能盲目自信。無論是我們的判斷還是操作,發現是錯的就要立即糾正,而不要心存僥幸,期望會有什麼奇跡出現;即使首先的判斷和操作是準確的,但市場發生了變化,我們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切不可一條道走到底。簡單地說,在股市裏投資,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敢於承認錯誤,善於糾正錯誤,這也是許多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與操作風格。曾引發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美國“量子基金”的負責人喬治·索羅斯,他所管理的量子基金在1992年9月短短一個月內賺了15億美元,其水平可見一般,然而他就特別敢於承認錯誤,該認輸時就認輸。

索羅斯不是以驚天動地的什麼天才方式去做投資,而是一步步測試、偵察,用以確定他腦子裏想的對不對。他會提出某種假設,根據這個假設,建立某個投資倉位,然後等著看這個假設正不正確。如果正確,他會建立倉位,並根據個人的自信程度,決定做多大的倉位,萬一原先的假設不對,他不會遲疑拖延,馬上軋平倉位出場。用他的話說,就是放棄戰鬥,活下來,好在另一天再上戰場。

有這樣的一個例子。詹姆士·馬凱斯設計一種逐步漸進的做法,撥出基金中的一部分資金建立倉位,為此去與索羅斯商量。

“好吧。”索羅斯說,“我們想買3億美元的債券,所以先賣出5000萬美元。”

“我是想‘買’3億美元。”馬凱斯提醒索羅斯。

“沒錯,”索羅斯回答,“但是我想先感受一下市場是什麼樣子。我想先感受一下當賣方的感覺。如果賣出很容易,如果我很容易就失掉這些債券,那我會更想當買方。但是如果這些債券很難賣出,我就無法肯定是不是該買進。”

索羅斯常說:“基本上,別人認為我不會犯錯,其實我也會同旁人一樣犯同樣多的錯誤。但是我覺得自己有個拿手的地方,那就是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我的成功秘密。”

索羅斯尚且如此,我們又怎麼能保證自己永遠正確呢?薩繆爾遜也說,“選擇股票非常困難,贏的把握並不存在。”作為一般散戶,更不能保證每次必贏。有人認為,股市成功是靠五分智慧,三分關係,二分運氣。既然這樣,我們進入股市,雖然是抱著賺錢的目的而來的,但也要以平常心對待股市的漲跌,對待自己的盈虧。這次虧了,下次再賺回來,完全沒有必要與自己慪氣,與股市賭氣,否則心態搞壞了,就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越輸越賭,越賭越輸。這就是不敢於承認錯誤和糾正錯誤的心理在作怪。實際上,敢於承認錯誤,往往能使我們及時止損,減少損失;而善於糾正錯誤,也能使我們調整策略,反敗為勝。不承認錯誤,不麵對現實,擺在麵前的一定是死胡同一條。

二、散戶需要成熟起來

長線投資:守得雲開見日出

股市裏有“長線是金”一說,但許多人認為這隻是吸引人們入市的一種宣傳口號,其實不然。美國股市奇才、富可敵國的巴菲特,其私人財產可以與中國股市的全部市值相比。他最偉大的貢獻在於他發現和實踐了投資的複利效應。複利效應的根本意義在於它表明了一個人在一年內能使投資翻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輩子都能保持這樣高的回報率,則財富就可以幾何級數上升的方式積累。1萬元投資一年翻10倍,不過10萬元;而投資28年後,如果每年可以帶來50%的回報的話,則資產的價值可以增值8萬倍以上,達到8.5億元,這就是長期投資價值的所在。因此,巴菲特反對短期投資或投機,主張永恒的投資價值。當然長線投資的必須是成長性較好的股票,他總結自己股海傳奇的經驗為一句話:“永遠隻買你寧可跑好幾條街,都非買這家公司的產品不可的這家公司的股票。”

因撰寫《理財聖經》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台灣理財專家黃培源也斬釘截鐵地告訴聽眾,一年隻要存1.4萬元新台幣(折合約450美元)用於買股票或房地產,40年後,便可成為億元富翁。他認為買股票不是件傷腦筋的事,隻要秉持“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的原則,分散投資風險,靠時間累積財富,億元富翁人人可為。

43歲的黃培源,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企業管理博士,擔任過研究所教授、所長,曾經任職於美國與台灣多家金融機構,做金融、財務顧問十多年,現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總經理。他認為,從現在開始,隻要每月定期存下1200元,將存下的錢投資股票或房地產;以每年20%的投資報酬率計算,40年後,就是億元富翁。不過,他強調,理財需要時間和耐心,因為一年存1.4萬元,10年隻能累積36萬元;20年後隻增加到261萬元;第三個10年,就有1655萬元;第四個10年便突破1億元。所以,他極力主張越年輕理財,效果越好。

如果認為他們這些都不過是紙上談兵的話,翁尼·努爾米的奇跡則可以作為這些觀點的事實依據。

普基拉村位於芬蘭首都西北80公裏,有1800多名居民。村民們主要從事農業耕作。翁尼·努爾米是該村的一個單身漢,1962年去世時,他給普基拉村留下了760股諾基亞公司的股票。諾基亞當時隻是一家生產紙張和橡膠製品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努爾米留下的股票當時僅值6.3萬芬蘭馬克(7000英鎊)。他在遺囑中作出的惟一規定就是要求村民們不要把股票賣掉,紅利用於“為村裏建造一個老年之家”。努爾米去世後,村民委員把大部分股票紅利用於購買諾基亞股票。1997年,普基拉村買下的5.6萬股諾基亞股票的價值上升到了3000萬芬蘭馬克。村委會決定拋出一部分股票。兩個村民把村委會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拋股違背努爾米的遺囑。在等待法庭裁決的兩年中,諾基亞公司的股票進一步升值。普基拉村擁有的諾基亞公司股票,價值達到2.25億芬蘭馬克(2400萬英鎊),從而使該村人人成為百萬富翁。

另有一個投資者,在1986年的時候,他利用節省下來的幾千元錢買了100股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微軟股票,此後由於工作忙就一直沒有關心過它,一直到前一段時間,聽說這個股票已漲得很高了就到證券商處準備把它賣掉,不料一打聽這100股股票經過這麼多年的分股,目前已有7000多股並且價格為160元/股,算來已是百萬富翁,這一下把他樂壞了。

在西方成熟的證券市場,許多投資者購買股票不是進行短期炒作,而是準備長線投資。如在美國,大多數股票投資者1998年沒有進行過任何交易,做過交易的的隻占45%,大部分是買入即長期持有。

當然,在美國股市中適合長期持有的股票確實很多,如可口可樂、IBM、迪斯尼、通用電器、英特爾等一大批股票,不管你何時或何價買進,隻要你能耐心持有,最終都能賺錢,而且隻要看一下我們的周圍就可以知道這些公司的經營情況。可口可樂是生產糖漿的公司,把糖漿運到世界各地再兌上水賣給消費者,怎麼會不賺錢?它就像一架龐大的印鈔機,每天要印出多少鈔票來,真正吃的是草擠的是奶,騎上這樣一頭奶牛怎能不肥?同樣英特爾的芯片,IBM的電腦均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這都是一批世界頂級的公司。此外,有人計算過美國股市從1925年到1995年的增值情況,結果是:這70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是8倍,國債增值率是34倍;股票呢?大盤股增值是1113倍,小盤股增值為3822倍!長線投資的魅力展露無疑。

但許多中國散戶至今都並未把持有股票視為一種投資,而僅僅是為了一夜暴富的投機。據統計,中國的散戶僅7.5%的人認為來日方長,持有長期股票進行長期投資,其餘的都是短期投資者。這不能完全責怪中國散戶不理性不成熟,上市公司的業績不理想、證券市場的運作不規範,法律不配套,製度不健全,這一切都影響了散戶的長期投資信心。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把在股市圈錢當作第一需要,忽視投資者的利益,有的上市後即沒有給散戶分過紅,有的年年要配股,並且配股數量越來越多,配股價格越來越高,這無疑促使散戶把主要精力放在博取股票差價上,這便是中國人通常所說“炒”股。“炒”股贏的概率很小,恐怕就在於“炒”字作怪。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炒”就像在火上折騰,折騰來折騰去都被蒸發掉了,自然被折騰者就越來越“小”了。有數據為證:以100萬元市值的股票為例,按靜態測算,目前的交易印花稅為4‰,手續費為3.5‰,股票每個星期打個來回,一年下來,光印花稅和手續費就將使100萬元資金中損失大約30%左右,而每年股市行情啟動後的獲利空間平均也在30%左右。所以多數炒股者能打個平手就不錯了。

從中國股市十年發展的曆史來說,雖然中國股市時起時伏,時漲時落,但總的趨勢是走強,大部分個股的股價也是不斷提高,因此如果我們真正做長線投資,其回報也是相當驚人的。據有關統計資料,中國股市建立10年來的個股股價,將分紅送股轉增考慮進去後,以複權價計算,方正科技(原延中實業)達到3032元;華晨集團1534元;愛使股份1395元;飛樂音響732元;深發展517元;大眾科創262元;上海金陵165元;深科技164元;合金投資141元;東方電子137元;風華高科137元;四川長虹132元;飛樂股份132元;國嘉實業127元;天宸股份(原名聯農股份)122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有如此豐厚的回報,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全盤否定中國股市的長期投資價值呢?如果誰在建市之初就買了延中實業,到現在是個什麼概念?可惜真正能將一隻股票留在手裏十年不動的人幾乎沒有。大量事實證明,那些耐得住寂寞,選中了成長性好的個股中長線持有的人,往往能獲得高於市場平均的利潤。可能大家都知曉這個道理,做到卻很難,關鍵就是要戰勝自己,不為市場短線波動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