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說,股市誕生初期股票供不應求,以至股價升幅過大,以上的數據不足為據,那我們再來看近幾年的情況。1998年證券市場周刊特約專業研究人員按統計分析學方法對深滬兩市上市公司長期投資收益率進行研究,推出了中國上市公司長期收益排名。這裏先要解釋“長期投資收益率”這一概念,即指股票在較長時間內(一般指一年以上)的所有收益(包括分紅和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漲落產生的收益)的總和。簡單地說,就是如果投資者買入一隻股票後,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牢牢握住,既不買進也不賣出,直到期末的總回報率。結果從1995年第一個交易日到1998年5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為止的3年多時間內,深科技以1851%的投資收益率名列深滬股市的榜首。當然也有捂股3年貼本的,最倒黴的是淩橋股份的股東們,虧損額達-35.32%。這就是長線投資並不是見股就買,買了就捂在手裏不管,還得看買的是什麼股,值不值得我們作長線投資。
當然,由於現時的股價並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而是包涵了許多政府的價格行為因素與供求調節關係,這必然使散戶在決策時難於把握長期價格預期因素,因此在現今的股市做長期投資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長線投資的價值。十年前的散戶隻要有耐心,買股後即持在手裏不動,雖然不能保證隻隻股都能達到延中實業兩三千元的高價,但獲得幾十上百倍的回報絕對不稀奇;同樣的道理,隻要我們現在有信心持股,十年後說不定也是一隻延中實業或者愛使股份。這比起每天看行情、聽股評勞神費力做短線輕鬆得多,也可能實惠得多。不過,千萬要注意的是,你相中的一定要是一隻有成長價值的股票,絕對不能是今年鬧虧損明年喊破產的股票,也就是說,你抱在懷裏的要是一隻能下蛋的雞,而不能是一隻隨時有可能爆炸的地雷。
精心選股,耐心持股
在股指期貨還沒有推行、基金也沒有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中國股市,投資股市的實質就是投資股票。散戶不管是跟莊家走也好,請教股評也好,或是打聽消息也好,研究K線圖也好,無非都是要從目前的1000多隻股票中挑選出幾隻有投資價值或者有上漲潛力的股票,而這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許多散戶如一隻無頭蒼蠅在股市裏打轉轉,今天買這隻股,明天拋那隻股,搞得頭昏腦脹,但結果卻總是不遂人意。往往是買進的股票價格下跌,拋出的股票又價格上漲;有時看著別人手裏的股票天天上漲讓人眼紅,但跟著買進去卻又不漲了,反而下跌……
股市投資的所有問題,最後都要歸結在股票的選擇上。選擇了業績優良的股票,我們可以享受到分紅的利益;選擇了價格上漲的股票,我們可以獲得股價的差額。而我們選擇的如果是劣質股、是問題股,我們就得承擔股價下跌的損失,甚至公司破產清盤的風險。因此有人說,選股如選妻,一招不慎,全盤皆輸。
西方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大都特別重視選股。美國一些投資專家認為,買股票是向公司投資,而不是向股市投資,因此選股票首先要選公司,要對公司經營業績作出分析,尋找公司成長性因素,如買工業股票,要選科技型工業。按洛克菲勒的說法,一要從宏觀態勢上選股;二要從價值上選股,認為績優股具有收藏價值;三要從長期發展上選股。給巴菲特帶來巨大利潤的都是耳熟能詳的股票:如可口可樂,麥當勞,吉列,華盛頓郵報,聯邦捷運公司等。
相對來說,中國散戶在選擇股票上馬虎得多,也草率得多。他們更多的是關心大盤走勢,熱衷題材炒作。確實,中國股市上的許多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本身質地與經營狀況聯係並不是很密切。大盤一漲,所有的股票價格都往上衝,大盤一跌,所有的股票價格也都無一例外地下跌。像1996年下半年,不管是垃圾股還是虧損股,也不管是大盤股還是藍籌股,都是一齊上漲,演出了一幕雞犬升天的鬧劇;而隨著《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的發表,所有的股票又都齊刷刷地下跌。如果有炒作題材,所有相關的股票都受到瘋狂炒作。因此,過去散戶關心股指比關心股價多,重視題材比重視業績多。隻要大盤向好,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買;隻要有炒作題材,所有相關的股票都可以炒。這種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是非理性的,隨著市場的不斷規範和不斷成熟,必將逐漸消除。今年的股市運行也就顯示出了這一特點。今年春節後股指屢創新高,像上證指數就較長時間地站在了2000點以上,但是,跟著股指上漲的股票卻並不多,大多數股票價格並沒有突出的表現,有的股票價格甚至還停留在上證指數1300點左右的水平。如果我們還繼續抱著一漲俱漲、一跌俱跌的投資者思路,股市一漲,見股就買,撈到籃子裏的就是菜,則就要上大當吃大虧。
股票投資是一門學問,而不是賭博。我們不能以僥幸的心理賭這隻股票有莊家,賭那隻股票有好的分配,而應該是通過認真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比較和研究股票的運行軌跡,從中挑選出有成長潛力、有投資價值的優質股票。巴菲特即使在去年全球網絡股火爆的情況下,仍然固執地認為,選擇股票實際上就是選擇股票背後的公司,因而繼續持有業績優良的藍籌股,不去趕網絡股的時髦,結果在今年的股市震蕩中大獲全勝;與他相對應的是索羅斯卻因大量持有網絡股而在今年的股市大跌中虧損累累,其中兩隻曾經馳騁全球的對衝基金被迫關門。事實再一次說明,不按業績選擇股票,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危險的。
那麼怎樣才能選擇到有投資價值的成長股呢?這顯然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一些成功的投資大師歸納了10條建議,可以供我們參考:考察公司管理層的素質;考察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考察公司的勞動成本;考察公司原材料供應是否穩定可靠;考察公司產品價格是否富有彈性;考察公司發展的軟環境如何;考察公司技術開發和產品的更新能力;考察公司無形資產;考察公司擴張潛力;考察公司的投資政策。
而對於不同的散戶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不同實際選擇適合自己投資的股票,而不是一窩蜂地都去跟風趕潮,什麼熱門就買什麼。一般來說,穩健成長型的公司股票,比較適合那些公務忙碌的在職人員。這種股票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又不需頻頻光顧市場占用寶貴時間;有空閑並且手頭活絡的家庭婦女,則可挑選一些小型績優股低進高出,做做短線;專業炒家同時具備了冒險精神和優厚資金,可根據敏銳的市場感覺找一些投機股票來“博彩”;而那些已經退休、餘錢不多的老者一定要選擇那些資本雄厚、獲利相對穩定的藍籌股作投資。
選股要細心,持股則要耐心。投資專家認為,隻要公司繼續贏利,最初購買股票的理由沒有推翻,就可以繼續持有或者增購此股票,而不去理會股價的漲跌。像在美國,股市創造了年均11%的回報,持有20年股票,回報將為8倍——這足以抵禦最慘重的股災。耐心獲得回報的最好例子是:不少投資者隻是按一固定時間表機械買入股票,放棄逃避頂峰與抓住底部的努力,結果他們的成績遠遠好於那些職業基金經理。這說明耐心是股市賺錢最重要的因素。試圖去追隨市場節奏,會發現自己總是在市場底部即將反轉時退出市場,而在市場升到頂部即將反轉時進入市場。這決不是一個簡單的運氣問題,而是操作思路問題。投資大師們認為,沒有人能預測市場,也沒有人能領先市場。最好的辦法是留意身邊,發現產品廣受歡迎的公司,買入它的股票。好運絕對屬於耐心者,最近連續爆出的幾位散戶實戰高手,如6年資產增值100倍的崔偉宏、去年一年賺4倍的短線炒手石開、一年多時間資產升值15倍的北方漢子陳昆等人,都以自己的成功事例證明了這一道理。
崔偉宏也是上班一族,平時忙於工作,並不能像職業操盤手那樣整天在電腦前盯盤,但他並沒有忽視對股票的選擇。崔偉宏選擇投票從不人雲亦雲,而一定要利用業餘時間通過大量收集和研究上市公司的動態而選擇優質潛力股。他選股的原則是著重於公司的成長性,在別人尚未發掘的時候就提前介入,俗稱“臥底”。有時他還要對上市公司作一番調查,如曾自費到廈門信達公司實地訪問了解公司情況等。在介入股票時,他也不像一般散戶,大盤走強便興高采烈地建倉,認為是千載能逢的賺錢機會到了;而大盤走弱時便悲觀失望,似乎世界的末日即將來臨。而崔偉宏則是重個股輕指數,並且特別喜歡在大盤或個股較低迷時分批建倉。他的投資理念是:選股慎重,買入果斷,持股耐心。類似崔偉宏這樣穩健的散戶高手還有高雲瑞。高雲瑞認為耐心是克莊的法寶,盡管他也喜愛做短線,但一旦遇見好的股票也會長期持有。他的一句名言就是“炒股就要‘戀’股”。這些散戶高手均認為作為散戶炒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個正確的投資理念。心態浮躁,急於一夜暴富,往往欲速則不達。
2000年5月19日的《證券時報》介紹了一位散戶的選股持股與拋股經曆,同樣給人啟發。
這位成功的散戶叫楊衛東,從1996年3月至今年2月,4年時間中,他主要做了7隻股,每隻股所賺基本都翻番,目前賬麵資金已由3萬變成了60萬,且全部為資金。分析他的投資經曆,4年時間賺了20倍,這並不是投機得來的奇跡,而是踏踏實實研究上千家上市公司後的結果。
據他介紹,他在幾乎讀遍國內出版的所有國外經典證券投資著述後發現,彼得·林奇也好,巴菲特也好,百年以來,成功的證券投資大師的種種經驗歸結起來大同小異,他們以不同的口吻講出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買進那些內在價值遠遠高於其市場價格的股票,用一元錢去買價值兩元的東西!這就是說股質很重要。因為並不是指數漲了100倍,所有的股票價格也能增長100倍。這使他懂得了價值判斷,以往那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概念在大師們的演繹下輕而易舉地明朗起來。
楊衛東悉心研究了美國百年來的經濟成長史,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真正推動各階段道·瓊斯指數上升的是那些正處於成長階段的行業,是它們的輪番推動創造了上個世紀道·瓊斯指數上漲百倍的奇跡。先是鐵路、汽車工業,爾後是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和信息網絡產業。適逢哪個行業的成長期,哪個行業的優質公司其股票便成為證券市場上的大牛股。
楊衛東是學數學出身的,非常理解數學作為一種重要分析工具的用途。將之用以對上市公司年報資料的財務分析,自然遊刃有餘。不過,要從所有上市公司年報中篩出最有價值的東西來,仍需大量的時間。但他沒有想過投機取巧,而是堅持用自己的第一手分析去遴選金沙,而不是道聽途說。
因此,每逢年報或中報出場,楊衛東就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依次將財務報表中的應收賬款、經營性現金流量、投資性現金流量、淨利潤增長率及構成、主營業務增長率、資產盈利率、資產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等這些指標居於前100名的公司找出來(依據不是當年一年的數據,而是過去五年的!),挑出它們之中的重合者;再排除淨資產收益率在15%以下者(以剔除“配股資格線”可能導致的虛假成分)。此時所剩的備選對象,就不再令人眼花繚亂,而是屈指可數了。接下來的工作是將這些物有所值的股票放到行業背景中去透視。如果兼具一個頗有成長潛力的行業,則可以肯定是個好股,隻待選擇時機介入了。
具體分析公司時,還有一些邊邊角角的地方需要關注,如關於公司“存在問題”的說明,關於公司利潤“增長來源”的構成,都要用心去閱讀。如此,他從一個長期(時間連接的縱向)和統一(多個指標組成的橫向)的角度,以數學的精確的眼光完成了掘金過程。每年的3、4月以及7、8月出年報中報期間成了他最忙碌的時刻。
選定股票後的操作上,他的原則很簡單。其一,分次買,一次賣。即在確定底部時分多次買入(因為底部往往呈地量),而在決定拋出時看準時機一次清倉(天價天量)。其二,在上漲時,價和量呈正相關;在下跌時,價和量呈弱負相關。以此來判斷強市和弱市以定去留,毫不猶豫。在價量關係顯示亂七八糟的時候,大勢已定,此時80%的股票都有下跌的可能,你很難保證你恰好選了不跌的20%,所以還是出來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