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中)(3 / 3)

有人說股評家挖題材好像是在編故事,編得越神奇越好。東方明珠在去年受追捧時,有股評人士挖掘出其“寬帶網”的題材,並聲稱東方明珠“塔有多高,價有多高”,東方明珠絕對高度有400多米,其價也果然到了40多元。盡管目前“寬帶網”的前景因三網合一受政策幹擾而前景暗淡,但那時“寬帶網”的題材卻給散戶極大的想象空間。今年初上海梅林連拉6個漲停板後,股評人士又言之鑿鑿地挖掘出電子商務的題材,編出電子商務潛力無限的傳奇故事……

還有的股評人士似乎水平更高,他們不僅能從股市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中挖掘出所謂的題材,而且從有關政策有關人士談話的字裏行間中尋找出他們所需要的題材與概念。如中國證監會公布了《關於規範上市公司重大購買或出售資產行為的通知》,其意本來是加強對上市公司重大購買或出售資產行為進行規範和管理,但居然被股評家挖掘出“重大利好題材”,並且進一步引申為“績差上市公司通過出售劣質資產變為一定業績支撐的上市公司,並可進行配股或增發新股,這是績差上市公司的一大福音”。股評家這種歪曲或者說是“活用”簡直是讓人哭笑不得,一些莊家趁機大肆拉抬ST和PT股票,使市場投機氣氛日趨濃厚,許多散戶也按捺不住而去搶撿巨額虧損甚至資不抵債的垃圾股,最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由此可見,題材雖然有聚集人氣、活躍股市的作用,但作為散戶來說也要多一個心眼,要客觀評價題材的實質內容和對股市可能蘊藏的機遇,而不要盲目跟風,尤其不要被暴炒的假象所迷惑。為此,我們首先要對整個行情的主流題材進行宏觀分析。看該題材是否與國際國內總體產業政策、經濟發展走勢相一致,尤其要注意分析我國的上市公司在其中的發展空間、利潤增長的前景、可能遇到的風險等等。其次要了解掌握公司情況。在總體題材可行的情況下,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各個側麵對符合題材的目標公司進行具體了解。這是一個非常繁雜、費時的工作,然而,對於投資的安全性卻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當受到意外打擊而造成大多數股票下跌時,在購買股票之前是否做了足夠的基礎工作,就會直接在你的股票資產中反映出來。再次,分析題材還要拿題材與盤麵情況對比,看盤麵走勢是否支持該題材的存在。因為某個題材到底能給盤麵造成多大的影響,並不決定於題材的情況,而決定於盤麵當時的處境。比如說,一根火柴可不可以點燃一場森林大火呢?不一定。那不決定於這根火柴,而決定於當時森林的狀態。如果正值風高物燥,林中幹草遍地,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正是春暖花開,細風綿綿,就算你花上一盒火柴也點不起一堆火。這從一個側麵也說明,題材隻是借口,市場狀態才是真正的關鍵。投資者如果過於看重題材,甚至盲目追逐題材,則極易落入機構主力布下的陷阱之中。

股評家的“套路”

許多股民視股評家為神,誰認識了一位股評家,也會被他人羨慕死。在人們的心目中,股評家一定都是學富五車,頗有見地的專家或學者,他們的眼睛最敏銳,他們的思維最活躍,他們的消息最靈通……

其實,股評界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在這裏,專業水平高的上至碩士、博士,而文化素質低的,也就中小學基礎。因此,他們雖然都被老百姓稱為“股評家”,實際上水平參差不一。有的確實學識淵博,技術紮實,並且又盡職盡責,基本麵清楚,技術麵熟悉,看盤準確,分析到位,見解獨特,特別是敢說真話。因此,他們不愧是真正為股民著想為股民服務的股評家。如今年3月14日,時屆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期,滬市有家上市公司,第一份年報刊出後,由於適用的會計核算方法不當,引起了證券業內人士一派嘩然,在上海一家國內最權威的證券媒體率先抨擊下,終於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認定第一份年報中有一筆置換交易產生的“投資收益”不能成立。於是,該公司在4月18日,披露了第二份年報,開創了中國股市成立以來的曆史先河。這個例子很值得我們深思,要是沒有證券業內人士的輿論監督,其第一份年報就堂而皇之地成了事實,因為畢竟那一份年報也是有注冊會計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意見,普通投資者一般沒有理由不相信它是真實的。假如管理層也沒有識破其中的偽詐,該公司絞盡腦汁為保配的目的,也就能夠如願以償,但是,留給持股者的卻等於是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地雷。當然,無論在什麼時候,說真話都不容易。不久前一家上市公司就將一名僅僅是針對其信息公告發了幾句評論的股評人士推上了法庭。可見說真話總沒有說好話逗人喜歡,但股民卻需要這種真話,需要這種說真話的股評家。像李誌林(忠言博士)在億安科技狂炒時,他就一口氣用了十個對比說明深滬股市與美國股市的不同,指出把億安科技和清華紫光炒到百元之上,是沒有道理的。這種真話就比那些今天網絡股漲了就說網絡股如何有成長性、明天鋼鐵股漲了又說鋼鐵股如何有投資價值之類的“牆頭草”股評強得多,也有用得多。

遺憾的是,在當前的股評隊伍裏,能說實話、敢說真話的股評家卻還不是很多,多的倒是那些說假話、說大話、說套話的股評家。他們有的或者是剛從學校裏畢業出來的毛小夥兒,學了幾個股評術語便出來指手畫腳,要他們作出精辟的分析顯然很難;有的是炒了一段時間的股,炒出一點名氣了,便金盆洗手,轉行搞沒有風險隻有收益的股評,要他們準確地預測大勢也自然不易;還有的雖然名氣大、水平高,但他們卻為了自己的私利淪為了莊家的“托兒”或者上市公司的“吹股手”,他們誤導股民跌入陷阱自然是順理成章……這些人,雖然冠以股評家的稱號,也天天在電視裏高談闊論,在報紙上引經據典,但細細一品味,大部分都是翻來覆去的拿幾個股評術語來糊弄股民,其實質不是空話就是套話。——“低吸高拋”或“逢低吸納、逢高出貨”。低吸高拋或逢低吸納、逢高出貨可以說是投資股票最基本的法則、最顛撲不破的道理,也是股票交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正因為如此,低吸高拋或逢低吸貨、逢高出貨也成為股評中引用得最為廣泛的一句術語。不論股市是漲、是跌還是在橫向盤整,向投資者扔下一句低吸高拋或逢低吸納、逢高出貨都不會招致任何人的非議。散戶聽股評,主要是想得知股價的走勢,多少點為高、多少點為低,而股評者往往在後市難以看清時,就隻有向散戶扔下一句逢低吸納、逢高出貨以作為投資建議。

一“牛市久盤必漲,熊市久盤必跌。”在股市中,盤局往往都是變盤的先兆,而久盤之後是漲是跌並無什麼規律性。牛市久盤必漲,熊市久盤必跌,這句話的前提是要確定股市是牛還是熊,如果已知股市正處於牛市階段,盤不盤它還得漲;如果股市正處於熊市,盤不盤它將還繼續跌。如果在盤整中牛市已盡,散戶還全然不知,仍抱著牛市久盤必漲的信條,就會在高位套牢;反之,如果在盤整中即將結束熊市,散戶仍守著熊市久盤必跌,將會失去在低位建倉的機會。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盤不盤,而是要正確判斷股價運動的趨勢。當散戶準確地把握了股市的運動脈博後,隻要確定是牛市,盤不盤它還得漲;如果是熊市,盤不盤它還得跌。

一“順勢而為。”順勢而為就是要依照股價的運動方向進行操作,具體就是在股價的上升階段持股跟進而不要拋出,而在股價的下跌階段沽出而不要買進。順勢而為可以說是散戶人人皆知的道理,但關鍵還是這個“勢”。知道了“勢”,相信哪位散戶都會順勢而為,絕不會逆潮流而動,所以“勢”是“而為”的先決條件。記得某證券報曾登載過一位散戶的來函,說自己將某股票在10元左右的價位就拋出了結,隻盈利了20%,而該股票在其後不到一星期竟然漲到了26元,因而十分後悔,痛恨自己沒能做到順勢而為。其實在股票操作中,每位散戶所做的都是順勢而為,但這個“勢”是散戶自己預測的股價走勢,而不一定就是實際的股價走勢,因為散戶的預測與股票的實際走勢是存在偏差的。隻有當散戶對大勢的判斷與股市的實際運行相一致時,散戶才能做到順“實際的勢”而為。而更多的,散戶隻能做到順“自己所預測的勢”而為。那位散戶在10元的價位就將股票悉數拋出,是因為自己預測該股票的漲勢已盡,所以獲利了結。如果他確信該股票能漲到26元,他一定會等到25.99元時才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