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人們對股評家的尊敬與信賴,股評家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散戶的高度關注。出自他們之口的市場傳言與小道消息,也常常使散戶們信以為真,並據此操作。因此,作為股評家,切不可逞一時風光,而隨意傳播市場傳言與小道消息,以免誤導散戶。
牽強附會挖題材
依筆者統計,股評家使用最多的字眼,便是“題材”二字。大盤上漲,他們馬上找出大盤上漲的題材,個股飆升,他們立即挖出個股飆升的題材,一項政策出台,他們立即分析對市場影響的題材……總而言之,無論是股市的起伏還是個股的漲跌,股評家都能找出其中的題材所在。在他們看來,有題材,股票就漲,反過來推理,股票上漲,就必有題材。因此找題材就成了股評家首要的“任務”。不管是一隻什麼股票上漲,他們都能從中找出其上漲的題材,沒有業績題材就找重組題材,沒有重組題材就找科技題材,哪怕是改進了一項釀酒的工藝或者引進了一條生產線都可以成為其科技題材的依據。縱使既沒有業績題材也沒有重組題材又沒有科技題材,也難不倒業精藝熟的股評家們。他們可以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聯想力,挖掘或者編造出諸如“回歸”題材、領袖家鄉題材、回購題材、扭虧為盈題材、國有股減持題材、增發新股題材等等五花八門的題材。水平高的,一隻股可以挖掘出三五種題材來,如網絡題材+西部開發題材+生物製藥題材+“三無”概念+扭虧為盈+……
其實,無論是大盤還是個股,其起伏漲跌都是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並非某種題材或者概念所能決定的,而股評人士硬要從中牽強附會地尋找或者挖掘出一個所謂的題材,這對散戶並沒有多大的指導意義,倒是在相當多的時候正中莊家的下懷。一些莊家炒作一隻或多隻股票正愁沒有借口,現在股評家言之鑿鑿地給他們找出了那麼多的題材那麼多的概念,他們正好以此為理由狂拉濫炒,吸引那些相信真有什麼題材的散戶跟風進來後,再一古腦將炒得燙手的貨全部扔給散戶。扳手指頭數數,自深滬股市建立以來,特別是1993年後,股評家們挖掘過多少題材,從浦東開發題材、三峽合攏題材、香港回歸題材到今年的網絡題材、生物製藥題材、基因題材等等,五花八門,形形色色。但迄今為止,有哪一個題材不是將成千上萬的散戶套牢後便煙消雲散,銷聲匿跡?歸根結底,絕大多數所謂的題材或概念都是股評界臆造出來的一些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益沒有多少關係的東西,即使與上市公司的發展有一定的關聯度,一般也是誇大其辭,無限上綱。如1995年中期股評界推崇新股概念,凡是上市的新股不論青紅皂白都要炒作一番,結果在這一段掛牌的新股其市盈率普遍偏高,同類股票新股比老股要高1~2倍,而時過境遷之後,這些新股便無人問津,一些盲目跟風的散戶在高位慘遭套牢。
我們不是因此就斷定所有的股評家都淪為了莊家炒作的幫凶,但在客觀上,一些股評家挖掘題材的“熱情”卻確實被莊家利用成為了套牢散戶的繩索。雖然有的題材和概念是莊家生造出來的,但最終都是通過股評人士傳播出來的,況且也隻有通過股評家推出的概念與題材,才能得到散戶的認同。因此,現在許多莊家當要炒作某些股票時,他們就會利用宣傳工具為這些被炒的股票找出一些理由,從而千方百計地引起股評家的注意,讓他們相信某些個股有“某某概念”,或者某一板塊有“某某題材”,再借他們的口傳播出來,引起散戶的關注和興趣。當散戶終於按捺不住而踴躍跟進抬高了股價時,莊家們便順利出貨,以此達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這樣,題材和概念往往成了引入上鉤的誘餌,跟風炒作者大都難以逃脫高位套牢的命運,即使在某一兩次跑贏了莊家,但總的說來,還是輸多贏少。特別是在股市的橫盤整理階段,由於人心思漲,一些機構大戶為了牟利的需要,或為了解套的需要,就必須拉高股價以便出貨。為了達到吸引散戶跟風接貨的目的,機構大戶常常製造出一些題材或者概念,從而讓他人相信這些股票上漲的必然性。一些受雇傭的或者受蒙騙的股評人士也跟著大肆宣傳題材和概念的作用與影響,以此誤導股民。翻開中外股市,我們不難看到,題材或者概念泛濫之日,往往也是散戶高位套牢之時。
1992年夏天,上證指數已經從最高點1400點全麵下滑,一些股票大戶為了能夠贏利,將當時四個盤子很小,但業績較好的興業、愛使、小飛、申華股票稱之為“四小龍”,並牽強附會地與“亞洲四小龍”掛上鉤而進行炒作,居然吸引了許多股民的跟風,結果“四小龍”在股市裏被炒得熱火朝天,股價立即高出其他股票一大截。發動炒作的與首先介入的自然是贏利頗豐,而跟風追進的散戶無一不是高位接貨,深度套牢。
“四小龍”炒得趴下了後,機構主力又發掘了新的炒作熱點,那就是“浦東概念股”。開始“浦東概念股”主要指“二橋一嘴”,即金橋、外高橋和陸家嘴,後來將“東方明珠”也納入了其中,稱之為“四大天王”。這些浦東股當初在1992年發行時由於其發行價低、上市時間晚、每股收益較低而不被市場看好。1993年3月26日,金橋率先上市時,開盤10.32元後,引來的是一片拋盤。同年6月28日,陸家嘴登場,開盤價為17.88元,相對於2.8元的發行價來說仍是獲利頗豐,因此也是拋盤如湧。但主力莊家把當時的浦東開發戰略引入股市,製造出“浦東概念”,在股評家有意無意地“配合”下進行瘋狂炒作,終於引起市場的熱切關注。當年8月4日,外高橋上市便以2.8元的發行價開出45元的令人目眩的高價。隨後4隻所謂的“浦東概念股”一齊發力上攻,很快成為股市追捧的熱點。在上證指數1994年8月1日開始從300多點漲到1000點的飆升行情中,浦東概念股達到了輝煌的頂點。但是,“浦東概念股”的發掘,仍然隻有少數的機構主力與大戶獲得暴利,而大多數跟風的散戶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相反有許多的散戶在浦東概念股的炒作中被深度套牢。
1995年7月,在重開新股的消息打壓下,股指應聲而落,大盤進入疲軟不振的狀態。其中有許多莊家新投入的資金被套牢,抽身不出。在此情況下,他們想到了一個自救的辦法,那就是個股輪炒。各路莊家機構絞盡腦汁,題材翻新,概念百出,風水輪流轉,股票輪番炒。先是炒上海的延中、電真空、愛使等最早上市的所謂“老八股”;而後炒小飛樂、愛使、中華、興業房產等所謂的“四小龍”,然後是“收購概念股”、“首都概念股”(素不起眼、無人問津的“天龍”“天橋”被莊家貫以“首都概念股”,經輿論宣傳後,“天龍”從4.2元炒到7元多,“天橋”從4.7元炒到10元大關。“首都概念”成為中小散戶高位入市的理由,也是莊家設置的一個大陷阱)、“浦東概念股”、“高科技概念股”等,實在沒有名目了便生造一些概念,什麼“玻璃工業概念股”(狂炒棱光實業的借口)、“新上海概念股”(狂炒蘭生、物貿中心、隧道、亞通等股票的借口)、“高樓大廈概念股”之類。進入8月份,個股炒作的主戰場轉移到深圳市場上,其熱點是並購板塊。先是個股拔地而起,其後是各種股評狂轟濫炸,先期介入者的豐厚收益迅速調動市場的追捧熱情,然後是傳言滿天飛,平地冒出眾多合資收購題材,真真假假一鍋煮。等到大盤高位跳水時,莊家機構盈利頗豐,而眾多散戶卻又一次飽嚐套牢的痛苦。
對於股市炒作的題材,許多股評人士把它說得天花亂墜,而實際上,許多題材都是人為製造的炒作借口。即使是某些題材具有一定的實質性內容,但其對股市的影響也並非如某些別有用心的機構與股評人士鼓吹的那樣威力無窮,甚至點石成金。事實上,題材對上市公司本身有多大的好處不是隨便可以確定的,許多具體情況有待具體分析,決不能一概而論。但現在市場的特點是,隻要有個股或者板塊異動,就有股評家們樂於去挖掘和尋找題材,雖然許多題材牽強附會,但卻使許多散戶深信不疑,結果引發一場接一場的追風炒作。先行者賺大錢,後來者賠血本。也有一些股評人士深知他們挖掘的題材是沒影沒蹤的事,但他們認為,股市就是要靠題材刺激,不管是實質性的題材還是空穴來風的題材,隻要讓市場接受了,就都能成為股市上漲的動力。比如,合資合作或股權轉讓是股市中頗有吸引力的題材之一,因為它給投資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但這一行為的好處到底有多少,則股評家不管。以至有一段時間,市場上流行合資概念,隻要是有合作項目的,哪怕還在談判的初級階段,就都被股評家挖掘出“合資題材”,從而被瘋炒一番,根本沒有考慮合資夥伴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能量,沒有分清是有利的真合資還是純粹為製造題材而吹捧的假合資,沒有了解合資項目的真正前景是好是壞,其結果自然是莊家賺錢,散戶套牢。1996年上半年開始,許多人受股評影響而大炒三峽板塊,所有與三峽有關聯的股票都出現大幅度飆漲。其實這也是機構主力利用題材設下的圈套。就拿與三峽大壩緊密相關的水泥行業為例,被股評家們極力推崇的兩家上市公司離三峽都幾乎有千裏之遙,在產品的輸送上並不便利,另外,這兩家的產品雖然都各具特色,但也並不是不可替代。如果這兩家生產水泥的上市公司真的是離開三峽工程就不能經營和發展了,那三峽工程完工之日便是其倒閉之時,散戶不但不能跟進這種股票,反而應更加提防。事實也是如此,隨著三峽大壩的合攏,三峽概念股不但沒有如人們預期的上漲,反而出現大幅度下跌,像葛洲壩就從18元跌到8元,那些相信三峽合攏題材的散戶至今也無法解套。再如股評家們挖掘出來的所謂“民族概念股”,這類上市公司並不因為披上了少數民族的外衣就能降低成本、提高經營利潤,也不會因為是少數民族公司而享受什麼特殊的稅收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