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00倍的收益固然誘人,但這純粹是紙上談兵的玩藝!按他的設計,你可在1995年元月從國債期貨以1萬元出發,再搭上股市“5·18”井噴行情的快車,3天之後從容地駛入商品期貨,7月份再加入股市上的大盤股革命,9月巧遇基金板塊大升溫,10月借助收購兼並題材,11月再從一批名不見經傳的異地股走出。這樣,在短短不到1年的時間,你就可以從1萬元變成千萬富翁了。如此暴富的機會誰抓住了?股評家抓住了嗎?肯定沒有。如果股評家的預言真的那麼具有操作性,任何一個股評家隻需按照自己的預測去做,在跌宕起伏的中國股市,用不了幾年就成大款了,何必勞神費力去搞什麼股評?
看上去很美,用起來卻紮手,這就是中國的股評!因為看上去很美,所以有成千上萬的散戶成天跟在股評家的屁股後麵轉;而因為用起來紮手,所以癡情股評的散戶們很少人沒有上過股評的當。
有的股評人士推薦的股票,頭天推薦,第二天準漲,你如果買進去,當天準樂;可是第二天你就樂不起來了,有時僅有點蠅頭小利,有時連手續費還差點,想丟掉不甘心,不想丟又怕繼續下跌;而如果到第三天你還猶豫,十有八九要被套,如果你不趕緊割點肉逃跑,那就隻好當套牢一族了。
有的股評人士平時不看盤,不研究,每天收市後就挑當天股價上漲、成交量放大的股票進行推薦,股評在推薦潛力股時,常常揀那些連拉大陽的股票叫人“堅決介入”,還煞有介事地強調其基本麵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題材,既然基本麵這樣好、題材如此豐富,為何不在股價蟄伏之時或者僅僅以小陽線啟動時推薦?現在股價已經漲高了,散戶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這不是成心讓散戶為難?
一些業績平平的上市公司,在短短的數月內,股價翻了好幾番,此時一批知名的股評家還不斷在各大證券媒體上鼓吹這家公司有收購題材或者前景良好,令許多散戶信以為真,紛紛介入,後來刊登年報,真相大白,輕信“股評家”的散戶被套得死死的。1995年,瓊民源弄虛作假導致股價暴漲之後,許多股評人士不是提醒散戶避免風險,而是推波助瀾,煽風點火。有人稱瓊民源為“九五計劃第一股”,有人說它是“牛年投資首選股”,在瓊民源衝過24元之後,還有文章稱其“物超所值”,依據是“民源股價目前仍處於發現期和啟動期,未來空間更趨廣闊”,“堅持買進,持有……”有的股評家更是推出1997年的擇股口號:“買民源、捂民源、全年追蹤瓊民源。”這些口號曾響徹一時,引致迷信股評的散戶們蜂擁著撲向已連創新高的瓊民源。其結果是10多萬散戶被深度套牢,40多億元資金慘遭凍結。其實,瓊民源1996年年報中雖然利潤總額高達5.71億元,而其主營業務收入僅為1.67億元,利潤39.1萬元;其他業務利潤和營業外收入則分別高達4.41億元和1.01億元。而有什麼魔法能讓瓊民源一下子增加這樣多的非主營收入呢?精明的股評家們為什麼就看不出其中的貓膩?退一步說,看不出也不要緊,但至少不能跟著弄虛作假的公司去亂吆喝,以誤導散戶。
更有些知名股評人士開設的所謂“工作室”,僅憑外麵捕風捉影聽來的消息,指導客戶投資。由於他們的報酬是根據交易量的多少來確定的,所以今天買這個,明天拋這個,超短線的投機,最終客戶沒賺錢,而他們的腰包卻鼓起來了。
許多谘詢機構都做過所謂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而發表此類報告若非配合新股發行或配股實施,那肯定就是股價在作“雲中漫步”的時候,其中的用意豈不是太明顯了嗎?更氣人的還有,許多股票在高得令人咋舌的價位大比例送股除權再橫向波動一段時間之後,某一時突放巨量拉升並持續數日,少不了會有專業股評人士鼓吹“低位放量,有填滿權的希望”,這不明擺著要蒙經驗不足的散戶?1996年申華實業受“三新公司”與“君安投資”展開收購戰的作用,股價從6.78元炒到27.78元,在風險累積空間達到300%。而行情於26元左右震蕩的時候,竟還有一些股評配合主力放出“口號”——該股要炒到40元,並且建議散戶將這個價位作為行情目標。最終的結局是炒作主力“得勝回朝”,而買入的散戶“全民皆套”。
這裏我們不妨聽聽京城一個散戶受股評誤導而跌入陷阱後的懊悔——
“我是1993年3月8日入市的,當時滬市剛從1536點‘天價’掉下來,正在1300多點盤整。當時傳媒對後市一致看好,認為滬市將在盤整蓄勢後,借上市公司送配股方案紛紛出台之機,再走一波‘多頭行情’到此波的高點,有位股評在某報紙上稱滬市‘1536不是1993年的天價’,看好1600點,甚至想到了2000點。既然大市向上,我便勇敢地殺入抄底,分別以48元和42.5元的價位買入小盤績優股‘飛樂音響’和‘興業房產’,準備待它們的送配方案公布後,騎‘黑馬’賺它一筆。
不料,短短一周,滬市已跌破1300點,一直跌到1100點才停下來,‘飛樂音響’與‘興業房產’的送配方案一出台,兩隻股票不漲反跌,‘黑馬’成了‘死馬’,我也被‘套牢’了。
怎麼辦?我趕緊找證券報刊上的‘專家’請教,得知:沒事,按技術分析1100點為滬市強支撐點,樂觀者認為盤整蓄勢後,大市仍可向上衝,悲觀者也覺得,有一大堆送配股消息將出台,至少在‘摘桃子’的季節,很難跌破1100點。
不料,上交所突然宣布嚴禁信用交易,限期讓‘透支者’平倉,許多大戶紛紛‘割肉’。結果,強支撐位僅守一個星期,又被擊穿了,接著滬市跌破1000點心理大關(‘牛熊’分界線)。與我同時入市的一個親戚,賠錢把‘聯農’割了。‘熊’真的來了?這下,我可真慌了。再一看,專家也由當初一致‘看好’變成一致‘看壞’,某某股評對下周走勢預測說:900點大關難獲支撐。言外之意,還要跌到800多點。另一著名的證券報發的文章索性稱,滬市沒有一隻股票有投資價值。
於是我忍痛“斬倉”,在900多點分別以14元、17元價位將‘興業房產’和‘飛樂音響’拋出,準備到800點抄底。誰知道,我頭一天剛割完肉,第二天股市就開始反彈,連漲三天,一下子又回到1100點。我因聽信專家的話,“穀底”割肉,追漲又晚了,因此蒙受了很大損失……”
在中國股市,有同樣經曆的散戶,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難怪《中國證券報》有一篇文章竟然用了這樣一個非常刺眼的標題——“誰沒吃過股評的虧?”1994年7月底,管理部門推出放慢股票發行與上市、控製配股規模和創辦投資基金三大救市政策,股評界群情激昂,認為這是中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利好,建議散戶殺入股市搶“主升浪”。結果待散戶剛進入股市,便大都在高位套牢,深滬股市雙雙下跌達55%左右。其實如果股評人士能正確分析當時的三大救市政策,是不難發現其對股市的作用是有限的,並且兌現也不容易。像試辦中外合資基金,即使現在也沒有做到。1995年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引發的“5.18”風暴、1996年的股市飆漲直到今年的網絡股炒作狂潮,無一沒有股評的推波助瀾。至於那些什麼“97概念”、“並購概念”、“網絡概念”、“高科技概念”、甚至還有“虧損概念”,也無一不是股評家的傑作。尤其是今年初高科技股和網絡股走強後,一些股評人士不是客觀地分析其合理性與相應的風險性,而一味地胡吹濫捧,甚至用一些“炒股就是炒未來”、“市盈率已經過時”、“市場永遠是對的”之類的所謂新思維鼓動散戶,號稱是給股民“洗腦”,結果讓那些高位追進去的股民無一不飽受套牢之苦。什麼東西都有一個度,而億安科技漲到126元時,一些股評家還言之鑿鑿地說,這不是莊家炒作,而是其價值發現。筆者所在省會的一名股評家,就公然在電視上說,億安科技還漲得不夠,還會漲到200元。現在億安科技是什麼樣子,相信那位股評家最清楚。還有一位股評人士在億安科技過百元大關後,立即撰文,稱中國股市進入了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新時代,既有億安科技之類的百元甚至幾百元的黑馬股,也會有馬鋼股份這類才兩元多的呆股,而後來馬鋼股份鹹魚翻身後,這位股評卻又忘記了當時對散戶的教導,大肆吹捧馬鋼股份“股價低、成長性好、潛力大”,值得投資。看今年6月份的股評更有意思,由於主力采取輪炒的辦法,把股評家們逗得團團轉。今天見鋼鐵股漲了,連忙號召股民“大煉鋼鐵”,而他們的話音沒有落,鋼鐵股又跌回去了,水泥股漲了,於是又推薦水泥板塊;水泥股沒漲兩天,又是房地產股、酒類股、農藥股、公用事業股、ST股等等,往往是印在報紙上的文章還沒有到散戶手裏,熱點又轉移了。
股市造就了眾多股評家的發展機會,卻同時也為無辜的中小散戶掘下了幾多忽明忽暗的陷阱。當然,沒有一個股評家承認過他們對散戶的誤導,更不用說對散戶的損失負責,因為他們有一把尚方寶劍:“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負。”
中國的政策規定證券投資谘詢人士不準參與股票買賣,這也就注定了那些說得頭頭是道的股評,大都是紙上談兵,或者脫離實際,或者缺乏操作性。其實真要他們自己操作,估計比一般散戶也強不了多少。四川的趙國慶就是很好的例子。
提起股評人士趙國慶,成都的股民可謂無人不知,當年他的股評講座吸引了無數股民前來聽講。而1999年9月16日下午,成都市檢察院就以趙國慶涉嫌詐騙股民100萬元案,召集有關部門舉行了刑事審查起訴案件聽證會。
據《浙江日報》報道:檢方所展示的證據披露了此案的事實: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由趙愛民、趙國慶兩兄弟合夥開辦四川紅照壁投資項目谘詢有限公司,分別與投資1000萬元的四川南方實業有限公司及共計投資95萬元的散戶股民張某、李某和黃某簽訂了委托操盤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