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上)(2 / 3)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股評家的錯誤分析與預測都將直接影響著散戶的操作方向與投資收益。因此,作為股評人士,他們也確實有必要盡量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盡量全麵地分析股市,客觀地預測股市,從而為散戶提供正確的操作依據。

行情預測:看準了再說

散戶們最希望股評家能為他們預測後市,推薦天天漲停的黑馬股;而股評家亦樂意分析大勢,評點個股,以此顯示其精辟的分析能力與準確的預測水平。有的股評家借用電腦對那些一串串的數據、一根根的曲線進行紛繁複雜的計算處理,試圖從中看出某些端倪來;有的股評家甚至幹脆用“周易八卦”、“星相術”來預測股市,追蹤莊股,儼然成了股市裏的“算命先生”。他們今天預測指數,明天推薦個股,左一個“時間之窗”,右一個“漲跌周期”,說得有板有眼,但據此操作的散戶卻十有九虧。這些股評人士並沒有用心研究盤麵變化,而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玩弄一些玄虛的數字遊戲唬人。一旦偶然言中一次,便大肆吹噓,而幾十幾百次的失算卻臉不紅心不跳,照樣在電視報刊上侃侃而談,似乎錯的不是他們的預測,而是股市的走勢。

其實,股市亦如人生,每一步發展都跟環境變化和自身的抉擇密切相關。正如世界上沒有一個算命先生能真正算出張三成年後坐官椅還是坐班房,李四是三十歲結婚還是四十歲發財一樣,股評家也無法精確地推測出股市的具體走勢。這不隻是股評人士的水平問題,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股市的複雜性。這一方麵提示股評人士不要故顯本領,強己所難,硬要算出個子醜寅卯來;另一方麵也提醒中小散戶,切不要過於相信股評的行情預測。否則的話,股評家“輸”的隻是形象,而散戶輸的可是血汗錢。

太遠的事我們難得回憶,僅回顧1999年來的情況,就可以看到許多股評人士對行情預測紛紛失敗的記錄。

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大盤處於弱勢之中,當時的股評人士不乏對大勢做出悲觀預測者,什麼滬綜指將跌破1000點,深成指會跌破2000點的曆史低位等,有的專業股評家甚至斷言,1999年滬市股指最高隻能在1300點。這種悲觀論調影響到廣大散戶的投資信心,許多人因此而割肉斬倉,離市回家或持幣觀望,懼怕跌破險要關口帶來重大損失。結果“5·19”行情反轉時,這些人隻能無奈地看著股市井噴般地暴漲。

而當“5·19”行情反轉後,一些股評人士又大唱牛氣衝天的高調,鼓動散戶緊緊跟上牛市的步伐。有位省級電視台股評人士在6月中旬回答節目主持人什麼是牛市思維的提問時,講了三點:(1)擇股要追高;(2)做長線,舍得捂股;(3)買名氣大的股票。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散戶特別是新入市的散戶按這種思維操作,一些不成熟的老股民也被衝昏頭腦,致使在其後的盤整中蒙受損失,成為“套牢族”。在《證券法》正式實施前,“相聚在此時”專題晚會與建黨78周年生日這兩天,許多散戶相信某位知名股評人士“滿盤飄紅”的預測,等待著股市在“特大利好”的影響下走出上揚行情。可事與願違,6月30日高開低走,股指一路下滑,滬綜指跌49點,深成指跌142點,令散戶們大失所望,掃興而歸。7月1日是黨的生日,又是實施《證券法》第一天,一些股評人士都說肯定會以紅盤報收。然而一開市,股指便呈單邊大幅下滑,直跌到以光頭光腳大陰線報收,滬綜指跌128點,深成指跌293點,兩市共有470多家股票跌停。絕大多數散戶在“5·19”裏獲得的勝利果實又全部退了回去。當然股市的下跌不是股評家的錯,但股評家們不負責任的鼓動卻顯然影響了散戶的操作思路。據某報載,一個下崗職工就是聽了股評,認為專題晚會與《證券法》實施頭一天,股市會大漲,於是從家裏拿出多年積蓄的4萬元,在6月28日和29日買了幾隻股票,結果30日和7月1日兩天大跌,旋即虧損20%,從而後悔莫及。還有不少剛解套和有所收益的老股民,又重新挨套或回到虧損行列。

當7月初股市步入調整階段時,股評人士又各抒己見,但多數認為滬市不會跌破1500點,若跌破則視為“空頭陷阱”,但也有的認為不會跌至1400點。7月19日收盤,滬綜指跌到1490點,深成指跌至3657點,有個營業廳的分析師分析說:深滬兩市已破位,明日還要繼續下探,持有深發展的應及早出局。一些持這隻股票的散戶相信這位分析師的結論,第二天一開市紛紛拋售。豈料這天出現大幅反彈,滬市漲95點,深成指升305點,深發展以漲停報收,這些散戶非常後悔,抱怨這位分析師的錯誤判斷,使他們造成損失。

而在對建國50周年大慶節前行情的預測中,眾多的股評家更是紛紛落入與他們預測完全相反的股市行情裏,使有關媒體啼笑皆非,使誠信股評的投資者目瞪口呆。湖南證券的何曉晴先生對此有一個具體的分析。在9月11日出版的某證券刊物上,股評家A在《股市麵臨深刻變革》一文的結尾說:“周四與周一的缺口相對應,形成較明顯的島形反轉態勢。周四的放量長陽,一舉突破8月份的盤整箱體,表明原先的多空平衡格局開始向多方轉化。今後市場的大漲小回、步步為營是主旋律……預計下周市場可望在1650點附近企穩,進而在新箱體1650~1750區域中展開盤升走勢。”股評家B在《九月行情如期展開》一文中說:“單從技術麵來看,大盤周四帶量向上擊穿箱體上軌1658點,可認定為反轉突破,技術意義上的上升趨勢已經確立;加上政策麵的正向推動,後市大盤將以震蕩盤升走勢演繹9月行情。”“展望大盤下周走勢,市場將以震蕩上行的方式挑戰1756點曆史高點。”股評家C在《跨世紀行情邁新步》一文中說:“相信下周將反複放量上揚,挑戰六月底的曆史新高……估計本月下旬起,兩市股指屢創新高的世紀新升浪,投資者應滿倉持股等待跨年度牛市的大豐收。”股評家D在《升浪再啟動》一文中說:“雖然周五股指出現了由於拉升過猛而出現的階段性修複走勢,但是本欄相信下周的上攻勢頭將一如既往……而本周深滬兩市大盤有如一頭睡醒的雄獅,威震山河,從周四的盤麵上顯示出多方大軍再度重出江湖的信心堅不可摧。我們前期苦口婆心地指出不要盲目殺跌,而今大盤的表現果然應驗。麵對投資者(特別是小戶投資者),本人深感安慰,盡到了作一個合格股評者的責任。”股評家E在《節前行情可樂觀》一文中說:“真正強勢行情,或者說突破1700點,可能在9月28日前後。”股評家F在《大升浪將在國慶前爆發》一文中說:“本欄認為,從下周開始,將爆發Ⅲ浪3,行情再現井噴走勢,其力度會超過‘5·19’升浪。”“今年的高點有望達到2500點至3000點之上!”“回顧深滬股市九年來的走勢,從未發現過慢牛特征,一概是強牛、快牛。”“上周五到本周五正在運行C5浪最後一輪調整,整個C浪將於下周一運行完畢,9月21日前後將是最後一次買入機會。”

將上述沿引的股評精萃與股市的實際運行軌跡一對照,便不難看出,他們都錯了。當然,出現這種預測錯誤的遠不止這裏提到的幾位股評家。有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確實,他們是中國股評界的智者,不僅證券類報刊上能經常讀到他們的大作,電視專題財經節目裏也經常能見到他們的英姿。相信他們對K線技術方法、對道瓊斯技術理論等爛熟於心,對種種技術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理論的運用遊刃有餘。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會在相同時候馬失前蹄呢?

何曉晴先生認為,我們現在所依據的技術分析理論和技術分析方法,大多是西方曆代的股評家依據西方股市發展的軌跡逐漸形成的。西方股市長的有200多年的曆史,短的也有100來年的曆史。它們已經成熟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個性”,西方的股評家也逐漸掌握了這種“個性”,於是形成了能基本反映西方股市運動規律、並為西方證券界所接受的不同流派的技術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理論。現在的問題是,西方的技術分析理論和技術分析方法能像數學定律和數學公式一樣放之四海而皆準嗎?它們適應中國的國情嗎?中國股市迄今還不到10歲,不過是才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小孩子,還沒有定型,無規則的嘻笑哭鬧是常有的事,叫人常常捉摸不定。我們能拿對成年人進行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分析孩子的心理嗎?誰如果硬要這麼做,結果隻能是得出不切實際的錯誤結論。對股市的分析也一樣。股市的技術分析理論和技術分析方法不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它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資者不同的社會屬性所左右。想想中國投資者與西方投資者之間,無論是投資理念、思考問題的方法,還是對股市的認識、理解上的差異,都有著何等巨大的差別!可見,在我國,真正合格的股評家,應該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中國股市並不成熟的實際出發,在痛苦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出適應於中國股市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技術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理論,而不是生吞活剝地照搬人家的東西來描畫中國股市的漲跌規律。這從另一個方麵也提醒散戶,股評家是人不是神,我們不能指望他們作為預言大師而存在。對於股評家們的分析與預測,我們隻能拿來作為操作與決策的參考,而不能被他們牽了鼻子走,否則的話,跌進了陷阱,虧本的還是散戶自己,誰也不會為他們的損失負責。

看上去很美,用起來紮手

股評,說起來頭頭是道,看上去天衣無縫,但許多散戶據此操作,卻不但賺不到錢,有的反而還虧本,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股市上,所有的規律都是事後總結出來的,都是有適用環境、有階段性或有時效性的,因此絕大部分股評也隻能算是事後諸葛亮而已,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分析還差強人意,要他們對後市進行準確的預測並讓人據此操作賺錢,自然更是難上加難。有位“資深”的股評人士在1995年底列舉了當年中國證券市場盈利的八大機會,從國債期貨、商品期貨、基金到股票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按照他的說法,隻要把握了這些盈利機會,其一年的投資收益率就能達到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