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上)(1 / 3)

股評家,你能否公正、客觀、科學地評估股市

股市是一個波翻浪湧、瞬息萬變的地方。對於千千萬萬弄潮股市的中小散戶來說,他們最期望的自然是有人像報告天氣預報一樣告訴他們股市是晴是陰,有風還是有雨;也期望有人像領航員一樣告訴他們哪裏有漩渦哪裏有暗礁。於是,證券投資谘詢人士——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股評家”便應運而生。

然而,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在股票市場,許多股評人士並不是特別具有洞察力;某些專家往往不顧細節而誇大其辭,以增強某種股票的吸引力;某些專家則缺乏職業道德,接受公司或莊家的賄賂而吹捧其股票,為少數人利益服務……因此,他們有的信口開河說套話,有的不實事求是說假話,就是不對散戶說實話,結果有意無意地誤導許多散戶跌入陷阱,慘遭莊家的盤剝。因此,散戶特別希望股評人士能盡可能地做到公正、客觀、科學地評價某種股票。

在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者投資股市大都是通過投資基金間接投資股票。像美國,投資股票共同基金的人數遠比直接持股者多。據統計,該國47%的投資者隻持有基金,15%的直接持有股票,36%的既直接持股也持有股票基金。因此,美國股民可謂省心省力,隻要把錢交給基金管理人就行了,管它是投資高科技股還是藍籌股,每年隻等著坐分紅利。而在中國,雖然現在已經有了20多隻投資基金,但或許是基金還沒有顯示他們專家理財的水平,或許是廣大散戶還沒有轉變投資觀念,因此,目前中小散戶絕大多數還是親自操刀上陣,直接投資股票。

而對於最長不過10年“股齡”的散戶來說,他們不像那些機構主力有專門的證券分析班子來研究公司,分析盤麵,預測走勢,自己又缺乏這方麵的水平與精力。因此,以工薪階層、下崗職工、退休職工為主體的中小散戶炒股,惟一的捷徑便是聽股評。在他們看來,股評人士政策比他們熟悉,消息比他們靈通,技術比他們嫻熟,聽他們的話總比自己在股市裏像瞎貓一樣亂撞好。於是,在當前的中國股市,股評成了炙手可熱的新興職業。打開證券報刊,成版成版的是股評人士的高談闊論,打開電視,走馬燈似的是股評家們的侃侃而談。政策有股評解釋,大勢有股評預測,莊股有股評推薦……有人說,在現在的中國,除了影視明星,最讓人矚目的便是股評家。絕大多數散戶每天看證券報刊、看財經電視,目光主要是聚集在股評家的身上。問問我們身邊的股友,有幾個認真看過上市公司那天書般的中報、年報?有幾個看得懂那些蚯蚓般扭來扭去的技術曲線?因此,中國的散戶炒股,最簡便也最現實的選擇便是聽股評人士的股市分析。

客觀公正的股評確實能讓散戶把握股市走勢,了解個股情況,從而作出正確的操作決策。然而,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在股票市場,許多所謂的股評家並不特別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與準確的分析能力,他們有的經常是信口開河,股市火爆的時候推波助瀾,股市走弱的時候悲觀喪氣;有的不實事求是,明明是利空消息,卻不敢說真話,遮遮掩掩,什麼短期利空長期利好,什麼利空出盡也是利好等等,以一些大話套話糊弄股民,甚至誤導股民;還有的則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或者接受公司的賄賂而當“吹股手”,無原則地吹捧其股票,或者當莊家的“托兒”,莊家進貨時大唱悲觀論調,逼使散戶斬倉割肉,莊家出貨時則“強力推薦”,誤導散戶高位接貨……

因此,近年來,股評人士在散戶的心目中有如某些影視明星,雖然關注的人多,形象卻不是很好。有人說,股評家是有執照的算命族,大部分結果在預測之外,少數情況下被不幸言中。更有甚者,深圳做過一次有關職業形象的社會調查,在100個職業中,股評家的形象僅高於“三陪女”,列在倒數第二位。

股市不是一個能用物理或者化學方法進行具體測定與分析的實在的物體,而是一個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複雜場所,因此,任何分析與預測都有著較大的局限性,加上中國股市受政策影響密切,偶然性大,更加難以準確預測。如果我們要求股評家能像天氣預報一樣給我們準確地指出大盤明天是起是落,個股是漲是跌,顯然是一種苛求,也是不現實的幻想。

但我們不能容忍股評家信口開河地說套話,更不能允許股評家無中生有地說假話,而要求股評家對散戶說實話,說真話。股評家的分析準與不準是水平問題,而股評的實與不實卻是品質問題。有的股評人士也出差錯,但他們確實非常努力,每天收盤要一個個股票複盤,要翻閱資料,要反複推算,他們在分析大勢和推薦個股時比較實際。像這類股評人士,其文章和評論是值得參考的,因為他們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畢竟能使你開拓思路。但那些不負責任信口開河的言行,那些充當莊家喉舌引他人入套而中飽私囊的股評,卻是誤人子弟、損人錢財的。

機構主力有自己專門的研究班子,大戶們則有廣泛的信息來源與先進的技術分析工具,真正追逐股評家的是千千萬萬的中小散戶。他們有的是拿著微薄的退休工資來賺取幾個零花錢的老人,有的是期望通過炒股來補貼生活的下崗職工,有的是沒有其他投資渠道的工薪階層,他們的資金量少,任何一點閃失都足以威脅他們的生活甚至生存。作為萬人矚目的股評家們,幾千萬散戶信任你們,尊敬你們,按你們的旨意買進賣出,其責任之大可想而知,你們怎麼可以不說實話不講真話呢?又怎麼忍心去與莊家合作欺騙散戶呢?況且,失去了散戶的熱情擁戴,股評家你還能這樣紅火與走俏嗎?

一、股評家,你們把散戶往哪裏引?

散戶需要客觀的證券分析

股市是一個混沌而複雜的場所,但其中也有一些規律可循。因為混沌的事物也可以用混沌的理論來分析。混沌理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可以這樣描述:當東京的一隻蝴蝶振翅時,一個月之後,導致了美國佛羅裏達的一場颶風。此即所謂的蝴蝶效應。股市中,混沌隨處可見。每一天股市的升跌都可能是呈無規則性的,但長期看,這種無規則性的背後卻有著極強的規律。愛因斯坦在一封致麥斯·玻恩的信中說:“你信仰擲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同樣的道理,股市的升跌並非靠上帝擲骰子,而是股市本身的規律在起作用,無形之手在“操縱”股價的升跌。證券分析便是針對股市中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研究與分析,從而找出其運行的規律與發展的趨勢。但對於一般散戶來說,他們既沒有能力去關注上市公司的運作情況,也沒有精力去研究K線圖、去數波浪、去埋在一大堆數據麵前進行技術分析,在此情況下,股評家的出現,正好滿足了廣大散戶進行證券研究與分析的需求。

研究中國股市的發展曆史可以發現,在中國股市誕生之初,是既沒有老百姓俗稱的“股評家”,也沒有現在所謂的“證券投資谘詢人士”的。中國最早的“股評家”,不是誕生在證券公司的交易大廳,也不是在擺滿電腦的證券研究所,而是在人來人往的馬路邊。據稱,當年在上海西藏路的“黃浦萬國”門口,股市一收市,馬路上就有一圈圈的人圍在一起議論股市。能說會道者,自然受到旁聽者的青睞與尊敬。於是,便有了“股評”這個名詞,有了“股評人士”這個稱呼,以後又有了“股評家”、“著名股評家”這些桂冠。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僅僅是在這之後的幾年時間裏,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迅猛發展,證券谘詢業已經從當年的一個個“馬路股評家”發展到現在有100多家專業證券谘詢機構、上萬名專業谘詢人士的龐大群體。而證券投資谘詢業的傳播載體也已從馬路和證券公司交易廳,發展到了報刊、電台、電視台、聲訊台、電腦網絡等等。不僅證券期貨專業報刊連篇累牘地刊登各種證券信息與股市評論,而且所有的經濟類報刊甚至許多綜合類報刊也成為投資谘詢人士活動的舞台;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小電台、電視台,也不論是專業台還是綜合台,幾乎都在傳遞證券信息;聲訊台裏的股評熱線“長熱不退”,全天候為投資者提供谘詢服務;各種證券網站更是後來居上,每時每刻都在傳遞著谘詢人士的“實時解盤”與“實時分析”……毫無疑問,股評已成為影響中小散戶決策及分析判斷市場走向的重要依據。

股評人士的證券分析,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股市走勢,追蹤莊家動向。然而,股市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場所,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而瞬息萬變,況且對股市走勢產生重大影響的往往是一些偶然事件,而偶然事件卻不可預測。因此,要對紛繁複雜的股市作出客觀的分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要對股市的走勢作出準確的預測,更是難上加難。換句話說,再精明的股評家,再精確的證券分析,也並不是完全可靠的。我們不能苛求股評像天氣預報一樣能精確地預報明天是陰是晴,有風還是有雨,也不能因為股評與實際的差異而責怪股評,否定股評。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原諒股評家的信口開河,容許股評的錯誤導向。要知道,股評影響著的是幾千萬中小散戶的操作決策,任何有意無意地誤導都將使散戶們血本無歸,損失慘重。當前,股評文章在各種媒體上滿天飛揚,其中不乏精辟的分析與合乎邏輯的預測,其研判是正確的,論證是有說服力的,所薦個股也是較準確的,從而受到散戶們的好評和歡迎。但是,也有許多專業股評人士或因本身素質較低,或由於受某種利益的驅動,以至經常出現分析片麵、判斷不準、預測失靈的現象,給中小散戶造成誤導,不是坐失良機就是套牢受損失。君不見,股市高漲,十篇文章可能有九篇半是令人激動的;而當股市低迷時,大多數股評都是秋風蕭殺,要想找到幾個溫暖的字眼恐怕都不容易。既使那些名氣很大、見報率極高的股評家,寫出來的東西有的也是不得要領,基本麵一二三四,技術麵甲乙丙丁,結論是不漲即跌。漲了他沒錯,跌了他也對,看了跟沒看一樣,甚至越看越糊塗。有些專家神秘兮兮地推薦個股,有的推薦後確實漲了,但漲一天換來的卻是跌半年。許多股票在啟動前,沒有一個股評家說好,待放量上攻後許多股評家這才告知散戶這隻股如何“高成長、高科技,大有潛力”,建議散戶“大膽介入”、“果斷跟進”後,股價卻又掉頭向下了,剛好讓散戶接了莊家扔過來的燙手山芋。時下,許多散戶炒股虧了,而且還虧損累累,苦不堪言,究其原因,除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實戰經驗不足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太相信股評家了。尤其是有些股評家成為了大機構的代言人,引導散戶追風殺跌,損人利己;有的股評靜態地分析行情,使散戶屢屢踏錯市場的節拍,從而被深套其中,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