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下)(2 / 3)

1999年末,為基金從業者言行立規矩的《基金從業人員資格管理暫行規定》正式發布實施。至此,證券、期貨和基金三大領域均建立了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製度。根據規定,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部正式聘用的從業人員,應當取得基金從業資格。資格申請者應當具有大學財經、法律等證券相關專業專科以上學曆;或具有其他專業專科以上學曆,並有從事二年以上證券業務或三年以上其他金融業務的工作經曆,具備證券、金融、法律等專業知識;通過中國證監會或其授權的機構組織的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此外,暫行規定還明確了基金經理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

“坦泰尼克號”的沉沒不是其船隻本身的缺陷,而是在航行中監測不力,結果撞上冰山,釀成曠世悲劇。投資基金要成為“諾亞方舟”而不是“泰坦尼克號”,嚴格監管也是首要之處。

開放式基金能給散戶帶來什麼?

進入2000年後,關於開放式基金的討論,再次成為市場的熱門話題,其聲勢並不亞於兩三年前關於基金的討論。從種種跡象來看,開放式基金已處於箭在弦上、呼之欲出的態勢。那麼,作為散戶來說,不能不關心這樣一個問題:開放式基金能給散戶帶來什麼呢?

作為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方式,投資基金通過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經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投資活動。由於其認購、贖回機製的不同,投資基金分為封閉式與開放式兩大類,這也是投資基金的最基本的分類。所謂封閉式基金,它是指事先確定發行總額,在封閉期內基金單位總數不變,基金上市後投資者可以通過證券市場轉讓、買賣基金單位的一種基金。而所謂開放式基金則是指基金發行總額不固定,基金單位總數隨時增減,投資者可以按基金的報價在規定的營業場所申購或者贖回基金單位的一種基金。

開放式基金因為有著與封閉式基金不同的運作機製,因此具有封閉式基金所不具備的特點與優勢:

1.從基金份額上看,封閉式基金的份額在封閉期內固定不變;而開放式基金可以增減變動,它隨時接受申購和贖回。開放式投資基金的這一運作機製使基金孕育了爆發性發展的可能性,隻要運作得好,有較可觀的業績回報給基金投資者,則必然使認購踴躍,從而不必設立新的基金即可使基金規模迅速擴大,也即是說開放式基金的擴展與發展是市場性的;而封閉式基金一經封閉即不再接受認購,規模固定,要擴大規模隻有申請設立新的基金,從某種意義上講基金規模的擴張則有賴於主管機關的審批或核準。

2.從基金期限上看,封閉式基金有固定的封閉期限,期滿後一般應予清盤;而開放式基金無預定存在期限,理論上可無限期存在下去。一個基金的經理人,他要按期按基金資產收取一定比例(比如1%~3%)的基金管理費而不論基金業績如何。這樣一來,由於封閉式基金有一定的封閉期(比如8~15年),在封閉期內基金經理人可每年獲取一筆相當可觀的固定收益——基金經理費,而不論基金業績如何。而開放式基金的經理人顯然沒有這樣寬鬆的條件,如果經營業績不佳或者受外部市場狀況影響,隨時都有可能遭致投資者大量贖回甚至清盤的可能。

3.從交易方式上看,封閉式基金一般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以櫃台方式轉讓,交易是在基金投資者之間進行,隻是在基金發起接受認購時和基金封閉期滿清盤時交易才在基金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人或其代理人之間進行;而開放式基金的交易則一直在基金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人或其代理人(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的營業網點)之間進行,基金投資者之間不發生交易行為。這樣,封閉式基金在封閉期內基金資產是在基金經理手中掌握的,基金投資者在二級市場“用腳投票”也隻是在基金投資者之間進行,除非到期清盤,否則與基金經理人沒有太大的聯係。基金經理人的風險與收益是不對稱的,其獲得的收益大於風險。而開放式基金看似沒有封閉期,但由於基金經理人要隨時直接接受投資者的認購和贖回,一旦經營不好而使投資者達成對基金經理人投反對票的市場共識,會導致原有基金投資者向基金經理人的大規模贖回,甚至清盤。這樣,開放式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將麵臨著極大的經營壓力,必須勤勉工作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

4.從交易價格上看,封閉式基金的價格由市場競價決定,可能高於或低於基金單位資產淨值,基金的單位資產淨值一般隔較長時間(如一周、半年不等)公布一次;而開放式基金的交易價格由基金經理人依據基金單位資產淨值確定,基本上是連續性公布(如每一個交易日公布一次)。顯然,在投資者獲取基金經理人行為信息上,開放式基金比封閉式基金的價格機製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開放式基金在很短的時間間隔裏公布基金單位資產淨值,並保證在一定時間內按此淨值出售或贖回基金份額,使投資者能夠追蹤監督基金經理人的行為,而開放式基金隨時接受認購和贖回的機製也有效地保證了此信息的準確可靠性。其次,開放式基金的二級市場價格透露的信息比封閉式基金二級市場價格透露的信息有更高的質量和真實性。開放式基金的二級市場價格就是其單位資產淨值(當然可另含一定的手續費);而封閉式基金的二級市場價格除了取決於基金單位資產淨值外,還取決於二級市場的供求關係,而供求關係往往是不均衡的甚至波動很大,這既有市場的客觀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如做莊),這樣,封閉式基金的二級市場價格往往脫離基金經理人的真實經營狀況,甚至掩蓋基金經理人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

由上可以看出,相比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的管理難度較大,基金資產的投資組合要求高,但其運作機製能較好地保障基金投資者的利益,激勵基金經理人勤勉理財。因此目前國際上投資基金九成以上是開放式基金。

從基金發展曆史看,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及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是以發展封閉式基金為主起步,待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逐漸過渡到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並存,最終實現開放式基金占主導地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基金發展史就是從封閉式基金走向開放式基金的曆史。無可否認,最早的英國基金和初期的美國基金都是封閉式基金,但作為最早的開放式基金是於1924年3月21日美國波士頓的馬薩諸塞金融服務公司設立的馬薩諸塞金投資信托基金(該基金成立時隻有5萬美元的資產,在第一年結束時資產膨脹至39.4萬美元,目前其資產已經超過10億美元),從而產生了世界基金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1940年11月1日《投資公司法》生效後,證券交易委員會將管理投資公司分為“開放型”和“封閉型”,開始逐漸把“開放型”稱為共同投資公司,即後來的共同基金,由此為契機,開放式基金以本身具有規模大,運作透明度高,可大幅減少投資者的變現風險,增加投資的靈活性等特點而在1940年後逐步成為世界基金業的主流。

資料表明,1940年,美國開放式基金資產為44.7億美元,封閉式基金資產為61.3億美元,開放式基金資產與封閉式基金資產之比為0.73:1;1972年,美國開放式基金資產為624.56億美元,封閉式基金資產僅為67.42億美元,開放式基金資產與封閉式基金資產之比為9.26:1。而到1993年,美國開放式基金資產為1.8萬億美元,封閉式基金資產僅為900億美元,開放式基金資產與封閉式基金資產之比達到20:1;到1996年,美國開放式基金資產為3.5392萬億美元,封閉式基金資產僅為1285億美元,開放式基金資產與封閉式基金資產之比達到27.54:1。

在日本,90年代以前單位型基金(類似於封閉式基金)占絕大多數,追加型基金(等同於開放式基金)屬於從屬地位;但9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追加型基金資產達到單位型基金資產的兩倍左右。

現在,英國、香港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基金也大都是開放式的,而在美國,開放式基金占基金總資產的份額目前已高達95%。投資基金從封閉式到開放式的製度變遷,及目前世界上開放式基金成為基金的主流設立方式的事實,向我們昭示了我國投資基金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投資基金從封閉式開始起步,是和當時的具體環境和情況分不開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封閉式基金長期以來作為我國基金的唯一形式,也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固有的風險。作為一個金融製度或工具,其最大的運行保障機製應該是保護參與者尤其是投資者的利益,銀行、保險、證券包括投資基金概莫如是。封閉式基金存在的最大製度缺陷就是容易導致對投資者利益的損害,這雖然可以通過一定的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但無法完全消除,僅僅做一些修修補補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我們還是應該盡力從市場機製、製度運作上去做文章。發展開放式基金有利於我國基金業擺脫封閉式基金單一的發展模式,提高基金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封閉式基金缺乏一種資金由經營差、收益低的基金流向經營好、收益高的基金的機製;而在開放式基金中,投資者可以隨時根據收益率變動贖回或購買,在內部建立了一種資金向管理優良、收益高的基金逐漸聚集的分化機製,這顯然有助於實現基金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普通散戶來講,開放式基金的推出,將使大家更好地把投資基金作為自己的理財工具。到時候,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營業網點都可以買到開放式基金,而不需要像買股票一樣來買基金。理論上說,在開放式基金條件下,我們可以告別基金的過度炒作,而真正去分享基金經理人的理財成果。

鑒於以上的原因,開放式基金的設立,成為市場內外的熱門話題。管理層對此也持非常積極的態度。2000年4月下旬,管理層即透露,中國目前正在考慮建立開放式基金。5月中旬,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北京“基金發展國際研討會”上致辭時說,中國應當借鑒國際經驗,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采用超常規、具有創造性的思路發展投資基金。他說,開放式基金具有優勝劣汰和良好的市場約束,透明度高,流動性好,是市場長期發展的產物和選擇。中國應當推進開放式基金的設立和發展。如果條件成熟,今年很可能就會推出開放式基金。

在管理層的積極推動下,開放式基金終於接近前台。8月3日,華安基金與富林明簽署了包括開放式基金管理技術在內的全麵技術合作協議書,開放式基金由此又向我們走近了一步。種種跡象表明,開放式基金有望在2000年底之前正式推出。而對開放式基金的建立預期,也是2000年股市持續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

開放式基金在中國的發展,確實好處頗多,美景誘人。但是,令筆者心存疑慮的是,它是否適合目前在中國證券市場上進行發展呢?換句話說,目前中國是否具備了建立開放式基金的成熟條件呢?當年封閉式基金推出時,輿論界也是一片叫好之聲,但正式推出後,其表現並不盡如人意。現在輿論界又把開放式基金吹到天花亂墜,使投資者對其充滿較高的期望,正式推出後一旦其表現與人們過高的期望值不符,則必然影響開放式基金的整體形象。因此,我們對開放式基金也應該全麵分析,客觀評價。

讚成開放式基金發展的人士指出,我們發展開放式基金,已經具備了多項條件:首先,兩年封閉式基金的規範運作,形成了一批基金管理機構,吸引了一批基金管理人才,取得了一些在較大的基金管理規模下進行規範化市場投資的經驗,形成了由券商研究機構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內部研究先行的製度化理性投資機製,也積累了一些基金風險控製和監管的經驗。其次,在《證券法》實施的背景下,伴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的高速發展,市場投資理念正在逐步發生變化,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機構投資者活動的空間日益增大,加上新股審核方式的改變,更從根本上為更大規模的基金理性投資創造了條件。再次,投資者對開放式基金的理解和承受力也有所提高。近10年的基金業發展,尤其是兩年來規範的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使不少投資者對基金的設立、運作、擴募、清盤都有了切身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