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中上)(1 / 3)

基金“坐莊”,不是不可能的事

過去我們宣傳基金的功能時,有一個最被人稱道的方麵,那就是“穩定股市”,認為基金是理性投資,不像散戶那樣追漲殺跌,因而有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從兩年多的運作來看,基金能否承擔穩定股市的重任,還是一個疑問,而基金是否會因其財多勢大而蛻變成投機的莊家,則也讓人心存忐忑。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投資基金”課題組在《中國證券報》發表了《四問證券投資基金——關於對證券投資基金功能認識的探討》,在市場引起了強烈反響。該文首先就對基金是否具有穩定股市的功能發出質疑。

作者認為,證券投資基金是以營利為基本目標的機構,其收入隻能來自於投資的證券,具體包括證券買賣差價收入、利息、股利等等。由於與股價相比,在實踐過程中,股利收入通常低於銀行存款利率,而設立基金的基本目的也不在於獲得股利收入,所以,基金的主要收入實際上來自於股票買賣差價。如果股指或股價基本不波動,那麼,基金如何從股票交易中獲得差價收入,又如何以其收益水平來吸引基金投資者?換句話說,既然投資股市,基金收入隻能來自於股票買賣差價,買賣差價越大則收入可能越多,而股票買賣差價的形成,又隻能發生在股市波動中,那麼,基金從其本性上,就不希望股市處於股價“穩定”態勢。因此,受營利本性所決定,基金既不具有股市“穩壓器”的功能,也不可能為“穩定”股市而放棄可得的交易差價。不僅如此,基金更加關注盈利水平。因為基金並非1家,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更多地吸引投資者,以爭取管理更多的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在盈利水平上,都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為此,各基金均十分關心股市“熱點”和“題材”,重視“跑贏大市”。另外,基金在股市投資中的失敗或盈利水平較低,在信息公開披露條件下,將承受來自基金投資者、監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重大壓力。這種資金運作的壓力,對基金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來說,遠大於股民個人。

從國際範圍來看,在某些條件下,基金不僅不能穩定股市,而且可能給股市及其他金融市場造成嚴重衝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雖有著東南亞有關國家的內在經濟原因,但就直接導因而言,與索羅斯的基金運作及其他國際性基金的跟進,是分不開的。此後,索羅斯等國際性基金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攻擊”,則更加直接地暴露了這些國際性基金的逐利本性。

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其依據是1990~1997年上證綜指的振幅在74%~388%之間,新基金上市後的1998年,上證綜指振幅降到了36%,出現“5·19”井噴行情的1999年也隻有68%,到2000年8月14日為止上證綜指振幅是53%。由此認為有了新基金後股票市場的振幅縮小了,說明基金對股市有穩定作用。股市的振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全部歸結為基金,顯然是牽強附會,不值一駁。況且2000年股市的投機氣氛是有目共睹的,某些新股發行市盈率就炒作88倍,某些鋼鐵股市盈率炒到上千倍,如果按這位作者的邏輯,這豈不也都是基金的責任?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投資基金”課題組同時認為,證券基金不僅不具備穩定股市的作用,也不具有分散股市風險的功能。其理由是基金無法分散股市的係統風險。股市運行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在大類上,可分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宗教和自然等6類,其中,“經濟”又可分為宏觀經濟、產業結構、上市公司、股市供求關係、製度政策等諸多方麵。從股市整體運行來看,當這些因素中某一項或某幾項發生重大變化時,股指和股價走勢將發生明顯的翻轉,從而形成係統風險。那麼,在係統風險形成前或出現後,基金有何特長能夠幫助股市分散風險呢?從對係統風險的預期來看,如果係統風險在未發生時,就已被某家基金預測到,據此,其將股票大量賣出。這一行為隻是這家基金的正常運作,股市風險並未分散。即便假定各家基金都預測到某種係統風險將發生,提前采取行動,極可能的後果也隻是,促使係統風險提前發生。例如,當各家基金均認為後市不看好而紛紛拋售股票,其他機構和散戶也將“跟進”,則結果是使股市提前下落。在這一場合,股市的係統風險並未分散,隻是提前了。

該課題組坦言,從所謂“理性投資”中,看不出基金具有穩定股市的功能。在一些場合,甚至有增強股市波動的要求和行為(如“坐莊”)。近年來,“莊家”中就不乏基金機構。

從實際運行來看,基金至今似乎並沒有明顯顯示出其穩定股市的作用,相反有助漲助跌的跡象。1999年7月後的股市陰跌過程中,有多隻基金拋股,使股市雪上加霜;而在2000年的股市暴漲裏,每一輪熱點炒作中,幾乎都能看到基金的影子。

1998年剛組建的基金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大多數都重倉持有長虹、發展。因為當時基金的思路是投資業績穩定的績優股。但由於績優股的回報較慢,一心想出頭露臉的基金便跟隨國際市場科技和網絡熱潮,而於1999年“5·19”行情後轉向了科技股和網絡股,在2000年第一季度網絡股和高科技股炒作中大賺一筆。自3月份國際股市中的網絡股普遍下跌,特別是代表高科技類的“納斯達克”更是暴跌,許多基金又大肆拋售科技股和網絡股,跟隨主力莊家轉向了鋼鐵、石油、建材、汽車這類股票。

國信證券發展研究中心李翔博士認為,基金進行這種追隨市場熱點趕浪頭的投資調整是有違基金設計宗旨的。越來越多的新基金經理們開始放棄原來所奉行的成長型或價值型投資方式,而大規模減持長期看好的重倉股,不斷地去追逐市場熱點。這種投資行為的轉變導致了近期基金資產淨值連創新高,但對市場卻是不利的,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意味。其理由之一,如果作為我國股市主力的基金大多數都在進行勢頭投資的話,其結果隻能是導致市場震蕩的幅度不斷加大,震蕩持續的周期不斷延長,股市的長期穩定發展將受到挑戰。理由之二,在海外成熟市場中,許多股票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著高價,除了有上市公司基本麵和優異的業績支持之外,還與為數眾多的主流基金長期堅定持有直接有關。而目前我國市場上,基金重倉持有網絡股和科技股,使莊家趁機將網絡股和科技股價格推到天價,而莊家一走,基金也乘機減倉,害苦了的是廣大散戶,高價接到手裏的貨天天縮水。理由之三,部分基金為了調動資金參與勢頭投資而不惜頻繁減持長期看好的重倉股,嚴重扭曲了傳統的價值評價體係和投資理念。在國際股市中,以成長型和價值型為代表的傳統投資方式在基金業中始終處於主流地位,勢頭投資基金經理所管理的資產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一般不超過5%。即此類基金在海外實際上是處於非主流的地位。而我國目前基金一窩蜂地去追逐市場熱點,這顯然是不符合基金投資原則的。因此李翔博士認為管理層有必要考慮對基金的投資行為進行必要的規範和限製。

僅僅是跟風炒作,追漲殺跌,基金就已經違背了當時的設計宗旨,枉費了管理層的大力扶持與廣大散戶的一片期望,而更有甚者,一些基金甚至有坐莊的跡象,或者說是有借用莊家手法進行炒作的行為,這無疑是基金的異化或者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