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者投資股市大都是通過投資基金間接投資股票。像美國,投資股票共同基金的人數是直接持股者的3倍多。而在中國,雖然現在已經有了29隻投資基金,但絕大多數散戶還是親自操刀上陣,直接投資股票。雖然經濟學家循循善誘,股評家言之鑿鑿,異口同聲地告訴中小散戶,基金是幫助他們投資賺錢的理財專家,是讓他們避免股市風險的“諾亞方舟”,政策也給基金吃新股收益的偏飯,而散戶們就是不肯將錢交給基金去投資理財。這固然怪中國散戶還不太熟悉基金的功能,但中國的基金至今為止似乎也還沒有真正顯示出他們專家理財、穩定市場和規避風險的作用。因此,要讓散戶們將錢放心地交給基金,並真誠地說聲“我愛你”,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1997年,新的證券投資基金還沒有正式推出之前,關於基金的議論就成了股市裏最熱門的話題。有人統計,1997年10月至11月間,證券媒體中出現最多的詞就是“基金”二字。以某證券報為例,有726篇文章中談到基金,而每篇文章提及“基金”二字的次數接近10次,可見當時基金是何等地引人矚目。無論是管理層還是經濟學家、股評人士,都無不言之鑿鑿地告訴中國的散戶們,基金是幫助中小散戶理財、避免風險的新型投資工具。在這種地毯式轟炸般地宣傳下,廣大散戶也對基金充滿了期望,認為基金是收益大、風險小並最適宜散戶的投資品種。1998年3月23日,首批推出2隻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立即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當時,幾乎各證券公司營業部裏都排起了多年未見的“申購長龍”,上海證券交易所甚至不得不將申購時間延長了45分鍾。包括隨後發行的基金興華、基金安信、基金裕陽3隻證券投資基金,每隻基金都有上百萬中小散戶申購,5隻基金申購資金共達5366億元,平均超額認購倍數超過55倍。並且認購者中資金量在5萬元以下的占總數的70%,說明當時積極追捧基金的也絕大多數都是中小散戶。
誰也沒有料到,管理層大力扶持、股評人士一致看好、中小散戶充滿厚望的基金,卻僅僅隻是熱鬧了幾個月,很快便再也提不起人們的興趣了。雖然管理層不惜給基金以“坐收漁利”的新股配售特權,但新基金的表現卻頗不如人意,許多基金的淨值在多個時段跌破發行價甚至麵值,其二級市場的表現更是令人喪氣,大部分新基金的二級市場價格在發行價附近徘徊,曾經上衝到2.43元的基金金泰,也很快就回落到1.30元左右,至今也沒有翻身。這意味著當年第一批介入新基金的中小散戶,不僅沒有享受到專家理財的好處,反而被深度套牢,市值縮小近一半。
在2000年初,證券投資基金紛紛推出了較為豐厚的1999年度分配方案,著實給本已有些失望的散戶一個巨大的驚喜,因為多數基金的分配方案不僅遠遠好於市場的預期,平均分配的收益率高於銀行儲蓄利率的幾倍,而且與當今中國股市流行的上市公司不分配形成鮮明的對照。
從公布了年報的19隻基金的數據表明,以年末淨值增長率來看,有16隻基金跑贏滬深同期大盤的漲幅水平,約占公布年報基金數量的84.2%;扣除新股配售因素後,有14隻基金跑贏了大盤,占公布年報基金數量的73.7%。所有證券投資基金當年的平均淨值增長率達到15.57%;12隻運作時間超過半年的證券投資基金全部擬分配,平均每單位擬分配收益0.191元,平均擬分配收益率高達18.575%,遠高於銀行一年期儲蓄利率2.25%。並且各基金的分紅情況都比市場預期的好。基金興華每基金單位分紅0.406元,創造新基金年度分配的最高記錄;基金裕陽每基金單位分紅0.39元;基金開元每基金單位分紅0.275元;基金普惠每基金單位分紅0.231元;基金金泰每基金單位分紅0.19元;基金景宏每基金單位分紅0.175元。
證券投資基金在中國規範發展僅兩年多的時間,能夠取得如此優良的業績,能夠給投資者如此豐厚的回報,這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但讓人不可理解的是,雖然業績如此之好,分配率如此之高,證券投資基金卻沒有得到大多數投資者的認同,依然是看的人多,投資的人少,以至其在二級市場的表現相當不如人意。以4月14日的收市價為例,價格最高的是基金安信,也隻有1.53元;而每基金單位分紅高達0.406元的基金興華,其價格卻隻有1.25元;基金裕陽每基金單位分紅也高達0.39元,其價格卻隻有1.34元;其他大部分基金的價格都在1.1元以下,如基金同盛、基金景福、基金普豐、基金景宏、基金景博、基金裕元、基金興和、基金漢興等。而同期的基金資產淨值,除基金景福為1.09元、基金同盛為1.17元之外,其他都在1.2元以上,最高的是基金安信,為1.807元,其次是基金開元,為1.616元,基金裕陽為1.56元,基金同益為1.506元。這意味著,所有的基金價格都低於其資產淨值。即使在上證指數衝上2100點的高峰之際,基金價格也大多是停在年初的水平,沒有隨著牛氣衝天的大盤而有明顯的漲幅。以2000年8月18日的收市行情為例,除2000年3月至4月上市的三隻新基金——基金同智、基金興科和基金金元因受到市場主力炒作,其價格分別為1.66元、1.68元和1.63元外,其他都在1.1元至1.3元之間。單位淨值高達1.928元的基金安信,其市場價格卻不過1.56元,和4個月前的價格相差無幾。
證券投資基金有新股配售的政策飯吃,基金交易有不交印花稅的特權,加上證券投資基金大都有豐厚的分配,說基金是香餑餑,一點也不言過其實。但偏偏這樣的香餑餑卻成了沒人要的燙山芋。據調查,散戶在投資總額中購買基金的比重不足10%,這不能不使對證券投資基金充滿厚望的中國股市尷尬不已。
不管投資者是喜歡還是排斥,中國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的決心與步伐都沒有改變。到2000年8月底止,29隻規模龐大的新基金像29艘航空母艦,義無反顧地開進了中國股市。令人不解的是,這些被稱為是幫助中小散戶理財、避免中小散戶風險的“諾亞方舟”的基金,在西方成熟市場是大多數投資者踴躍投資的對象,在中國為什麼卻不能形成投資熱點呢?
一、政策飯沒有養肥新基金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基金?
基金,通常指在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資金。但我們在證券市場所說的基金,則不是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基金,而是作為一種大眾投資工具和集合投資製度的投資基金。根據1997年11月15日國務院批準發布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方式,它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向社會公開發行的憑證叫基金券,也稱基金份額或基金單位。誰持有這種憑證,誰就對基金享有資產所有權、收益分配權、剩餘財產處置權和其他相關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說得簡單一點,所謂基金,就是彙集許多小錢湊成大錢,交給專家或專業機關進行管理,以獲取利潤。
由此可以看出,投資基金如同銀行一樣,是一種間接投資工具。投資者通過購買基金單位,將錢交給基金經營人員,由他們代為投資。但二者又有著明顯的不同:銀行可以直接投資於企業,而基金必須通過證券市場才能到達融資者手中。也就是說,基金的運行必須是在一個可以流動的市場上,它所從事的業務必須是能買進來,也能賣出去。
據記載,世界上最早的投資基金可追溯到1822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創立的專門投資於外國政府債券的信托基金。但由於其並不規範,因此,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隻投資基金是1868年英國成立的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此基金的成立被認為是世界基金業誕生的標誌。自那時起到1940年美國《投資公司法》的頒布,都屬於投資基金的初創時期,基金發展比較緩慢。而從1940年開始,投資基金在資本市場領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投資基金不斷發展壯大,到今天已成為一個與銀行業、證券業鼎足而立的重要金融行業。目前,世界上約有1萬多隻各類投資基金,僅美國就有6200多隻。1970年,美國基金規模僅為476億美元,1994年便增加到1.5萬億美元,而到1997年則劇增到4.5萬億美元,僅次於商業銀行4.6萬億美元的資產,占同期股市市值的40%,新注入股市的資金中80%來自基金。1990年至1996年,共同基金增長速度為218%。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也比較高,在美國平均為20%,這也成為它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1980年美國隻有6%的家庭擁有投資基金,到了1994年,擁有投資基金的家庭上升到31%。而到現在,在1億個美國家庭中,有37%的家庭擁有共同基金,占全部共同基金資產的74.2%,共同基金占所有家庭資產的36%。投資基金對公司股票的大量購買,使公司股票的上市變得較為容易,促進了美國的資本形成,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國的國力,增強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因此,有人將投資基金形象地比喻為再造美國的“魔術師”。
中國投資基金萌芽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投資基金也是從海外起步的。1985年12月,由中國東方投資公司在香港、倫敦推出中國“東方基金”,推出時資產淨值1700萬美元。但直到1991年11月,中國才出現第一家國內基金,即“南方基金”。此後,以基金名義推出的國內金融工具迅速在全國興起。這些國內投資基金絕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中國人民銀行分行批準成立的,由於組建者的初衷主要是為了集資,因而基金的運作和設立帶有明顯的不規範性。因此,1993年5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緊急通知,要求省級分行立即製止不規範發行投資基金和信托受益債券的做法。該通知下達後3年時間裏,各級人民銀行分行未再批準設立新基金。這樣,在1997年11月15日《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出台前,我國設立基金75家,基金類憑證47個,總募集規模不到80億元。
單純從基金的數量看並不算少,但其中具有曆史遺留問題的非規範性基金占了絕大多數,在滬、深兩市證券交易所掛牌或聯網交易的老基金僅有22隻,其中基金規模最大的是天驥基金,其流通盤為5.8億基金單位,基金規模最小的沈陽富民流通盤僅有3150萬基金單位。老基金除規模普遍較小以外,還有許多的先天不足:其一、老基金品種的整體獲利能力差,除寶鼎基金以外,其他老基金品種的投資收益情況均不理想,有些老基金投資收益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有的甚至出現虧損;其二、絕大多數老基金的資產狀況不良,資產變現的能力相對較差。一些老基金品種將相當大部分的資產投資於實業經營,有些老基金持有高比例的公司法人股或法人轉配股,現在,這中間的大多數已經成了不良資產;其三、老基金的經營和管理較不規範。因為基金規模偏小,明顯增加了其管理人進行經營投資和市場操作的難度,並且管理成本偏高,其分散的投資管理模式難以帶來良好的收益,造成不良資產沉積;其四、因曆史原因和市場投機行為的非理性炒作,老基金品種的市場價格同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出現了相當明顯的偏差。在當時,股票還比較少,人們對基金與股票的區別也不太明白,老基金常被當作股票來炒。淄博基金1993年底上市時的價位是3元多,而當時的上證指數是800多點,同期上海石化的價格是4元多,馬鋼股份在一個月後上市,定位是3元多。顯然,在那時並沒有人想到要去把股票與基金區分開來。更荒唐的是,到了1995年下半年,居然在市場上出現了集中炒作基金的行情,有人美其名曰:基金革命。甚至有人還說基金就是半金融股,小盤基金的價格就是應該到十元以上去。當時,也的確出現過基金的成交量大於股票的現象。直至到了1998年9月,還有人利用資金優勢,以做莊的方法,強行將廣東海鷗炒高到5元以上的高位。
正因為老基金有著如此明顯的不規範性,因此,雖然老基金設立多年,但並未引起投資者的關注與重視。許多投資者對基金認識不足,把投資基金等於一般意義上的股票、債券,把基金受益憑證當作原始股票加以搶購,把基金當作股票來炒,對自己在基金中充當的角色不甚了解,更不知道自己的權力和義務。他們不懂得基金券上市是為了滿足封閉式基金的變現要求,而不是為了滿足投機要求。它的價格主要決定於資產淨值,而不是上市即漲。事實上,認購基金券也是一種投資行為,需要承擔基金的投資風險。特別是我國處於基金發展的起步階段,各項法規不健全,運作規範化程度不高,再加上缺乏公正且權威性的會計、審計、法律等中介機構,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存在著問題,信用風險增大。
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實施和1998年3月23日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的發行,標誌著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批規模大、管理規範、享受政策扶持待遇的證券投資基金在我國陸續誕生。這些基金與老基金相對應,被市場稱為新基金,成為目前基金的主力。而老基金也在陸續改造成規範的證券投資基金,其市場價格也在向價值回歸。從2000年6月中旬起,幾乎所有的老基金都開始了集體跳水行情,其中不少品種還出現了連續的跌停板。老基金原先價格中的水分開始被慢慢擠出,在它們轉化為新基金的時候,其價格也必然要與新基金接軌。既然現在新基金是處於折價交易狀態,那麼老基金幾倍於淨資產的市價就不可能繼續維持,大幅下跌是其唯一的出路。隨著最後一批老基金進入規範的程序而在二級市場摘牌時,老基金的曆史也就此宣告終結。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在我國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一是有利於廣大中小散戶投資於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中小散戶通常資金量小,又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投資,因而無論在信息、技術、經驗及專門知識方麵都不及專業投資者。如果通過證券投資基金進行投資,則可利用專業投資機構在上述幾方麵的優勢,不僅投資方便,而且收益也相對穩定;二是有利於證券市場的穩定。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中小散戶是參與最早、也是資本金總量最大的一個投資群體,在市場股價的變化走勢中,中小散戶的忽進忽出、追漲殺跌是影響我國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應是一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而不是一個以中小散戶為主的市場。通過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可以將廣大中小散戶分散的資金,轉變為由專門機構持有的大資金。而大的機構投資者由於熟悉業務,具有經驗,能夠進行理性投資,因而能夠減少投機性炒作,從而有利於證券市場的穩定;三是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市場的發展,既要規範,又要擴大規模。擴大規模就需要有更多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而通過發行基金就可以使許多未能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從而支持證券市場規模。有關資料顯示,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中投資基金已經逐步成為證券市場的投資主體,以美國為例,在1988年至1992年的4年時間裏,股票投資結構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從71%下降到49%,而投資基金所占的持股比例則由5%急升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