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上)(3 / 3)

中國新規範的證券投資基金橫空出世後,是否真是如我們所迫切期望的,為廣大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給風雨飄搖的股市起了“定風珠”的作用呢?

第一批新基金上市時曾受到投資者的熱情追捧,價格高開高走。1998年4月24日,根據“寧夏恒力”等4家公司的發行公告,基金開元、金泰獲準不必參加網上申購,可直接購買發行的新股。鑒於目前我國一級市場的現狀,可以說不參加申購、抽簽即可購到新股,基本上是穩賺不賠。特別是“持有期”僅為兩個月(內部職工股通常在股票上市半年後才可流通),還可根據新股情況自行選擇是否配售,可以說風險很小。因此受配售新股扶持政策的刺激後,基金價格持續直線上升,火爆程度不遜色於當時的資產重組股。

然而,好景不長,雖然享有如此特權,新基金卻並沒有給有意扶持它們的管理層和真心熱愛它們的投資者一個理想的表現。1998年9月,首批試點的5隻證券投資基金公布資產淨值,其中竟有4隻跌破麵值。並且,基金價格也從2元多的高位回調到1.2元至1.4元之間。於是,市場一片惶惑:本想新基金成為中國散戶規避風險的“諾亞方舟”,誰想竟成了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號”!

顯然,用一時成敗論英雄是不妥的,況且基金是一種長期的投資工具,評價其業績決不能用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來衡量。事實上,國外成熟證券市場上,衡量一個共同基金的業績一般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而相對於整個證券市場來說,我國新的證券投資基金規模還很小,成立與實際運作時間還不到一年,基金管理人的經驗和水平還需要不斷摸索、總結和提高。況且中國投資基金也有著其特殊之處。如基金投資績優股,而中國的績優股僅占總數的9.75%,不如那些有題材的板塊如重組板塊那麼容易被炒作上揚。再加上基金不能像莊家那樣憑借資金優勢牟取暴利,所以,運作規範、幾乎全透明的基金在當前魚龍混雜的證券市場上要取得西方國家那些著名基金的好成績,也確實不容易。好在經過兩年時間的磨合與適應,基金的運作水平和投資價值已開始逐步顯示出來。從公布了1999年度年報的19隻基金看,有16隻基金資產淨值均有大幅度的增長。如基金開元淨值增長率為42.38%,基金裕陽淨值增長率為41.83%,基金普惠淨值增長率為34.96%,基金興華淨值增長率為33.17%,基金景宏淨值增長率為20.97%。進入2000年後,由於股市走強,股指連創新高,基金的淨值更是大幅增加。從8月11日公布的最新資產淨值看,基金安信位居第一,資產淨值達1.9885元,增長率達59.9%;基金裕陽資產淨值為1.8245元,增長率達65.08%;其他如基金開元、安順、裕元、天元、金泰、裕隆、漢盛、同益等資產淨值均在1.5元以上,增長率均在30%以上。由此看來,新基金進入市場後,雖然出師不利,初期出現淨資產的大幅滑坡,效益低下,但經過兩年時間與市場的磨合,其適應市場與駕馭市場的能力在不斷提高,業績也在逐漸改善。

不過,頭兩腳沒有踢好,確實讓投資者有些灰心,以致管理層有意扶持的基金不但沒有形成投資熱點,反而受到投資者的冷落。1999年陸續上市的新基金不斷創出上市以來的新低。基金同益的市價一度跌至發行價,許多基金跌破其公布的資產淨值。1999年4月21日上市交易的基金同益發行價1.01元,首日上市開盤價為1.05元,後一路走低,最低竟跌至發行價,出現了1.01元的成交。6月中旬,深市有4隻基金收盤價跌破麵值,收於0.99元,景宏、漢盛兩隻基金,上市首日市價便跌破單位淨值、麵值,不僅創下了新基金發行上市以來的“新紀錄”,而且它們還創造了新基金首日成交量、成交金額、換手率最低的紀錄。其換手率僅為5.78%和4.78%。可見人們對於新基金的熱情已低到了何等地步。進入2000年後,雖然1月4日即推出了較為理想的1999年度年報分配方案,但投資者仍然心存疑慮,投資並不踴躍,以致基金價格沒有因為優良的業績與豐厚的分配而出現大的提升,近半數基金價格仍在1.1~1.3元之間徘徊。這固然與中國投資者對基金的運作特點和投資價值認識不夠有關,但也提示我們在推出新的投資工具或進行金融創新時,初期的運作非常重要。如果一開始就給人一個不好的印象,以後再要改變就非常困難了。

專家的水平是否就比散戶高?

美國現有50%的人口炒股,其資金總量占全美家庭資產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的資金是交由共同基金炒作,三分之一的資金是由個人炒作。而個人炒作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經紀人指導下的炒作,另一種是個人獨自炒作。實際結果是:交共同基金炒作的人獲利最多,30年中,平均每年資本增值20%;由經紀人指導炒作的人獲利其次,而完全由個人獨自炒作的獲利最少。因此,越來越多的美國投資者都選擇將資金交給基金運作。

中國的散戶並不是不想圖輕鬆。如果基金真正能幫他們很好的投資理財,他們又何必每天跑到證券營業廳裏腰酸腿疼頭暈眼花地去看行情聽股評探聽莊股動向呢?事實上,1998年3月23日第一次發行金泰和開元兩隻新基金時,散戶們也曾滿腔熱情地去申購,上市後也曾積極追捧,但回報他們的卻是基金價格一跌再跌。這固然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但拿了全世界最高管理費的中國新基金,卻並沒有表現出讓人信服的專家水平,這又怎麼能讓散戶們放心將錢交給基金管理人去投資理財呢?

中國的散戶雖然極不富裕,但卻特別的大方,他們按2.5%的比例支付管理費用,讓基金管理人去為他們理財。以每隻基金20億元計,每年的管理費就可達5000萬元。來自基金業最發達國家的統計顯示,全美股票基金的平均花費為市值的1.06%,最節儉的低至0.4%,最高的也不過1.5%。當然,中國的人才缺,專家值錢,況且管理費也是用在企業調查、資訊搜集等旨在使資金增值的目的上,即使讓管理人的辦公條件好一點、日常生活過得舒服一些也是“必要”的。對於這些,散戶們也都認了,隻要他們能給散戶帶來一定的回報。

基金管理人拿了這高額的管理費,實際操作效果卻不甚理想。1998年第一批上市的5隻新基金,到8月末,除一家基金外,有4家基金的單位淨值首次跌破麵值,5家基金的平均單位淨值為0.99676元。1999年10月15日發行的基金金鑫,11月1日發行的基金同盛,到11月24日發布這兩個基金的上市公告書,發現它們都吃了一肚子的股票,並且被不同程度地套住了,每份淨資產金鑫跌破麵值(0.9994元),同盛則跌破發行價(1.0084元),幸虧它們都享受新股配售,才沒有報出虧損的年報。1999年滬市從1047點漲到1750點,漲幅達70%,深綜指的漲幅也達到60%,但哪家基金的收益也沒有達到50%。1999年年度報告顯示:除了基金安信等少數幾家達到30%以上,大多數業績平平,有的隻有幾分錢收益。在18家基金中達到0.3~0.4元的有安信、漢盛、裕陽、興華4家,達到0.2~0.3元的有開元、普惠、泰和3家,達到0.1~0.2元的有金泰、同益、景宏、金樾4家,剩下的隻有裕隆是0.05元。其他都在0.03元以下。在業績很差的公司中確實有上市較晚的,那麼組建於1999年四五月份前的金泰、同益、景宏等基金,經曆了1999年的“5·19”大行情,又有優惠政策相配合,其收益還不到20%。而組建於1999年7月的興和、天元兩家竟然虧損,難怪有的股民說:“還不如我呢,我一年還掙30%呢!有的基金不如把錢存到銀行裏,再低的利息,也不會虧損。”即是淨資產增長的基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也還是靠新股配售利潤填補的窟窿。還有的即使吃了政策飯,卻不但沒有長“膘”,反而掉了肉。如基金金鑫淨值增長率為-3.33%,扣除當年配售新股收益,淨值增長率為-3.6%;基金景陽淨值增長率為-0.44%;基金景博淨值增長率為-0.38%;基金天元淨值增長率-1.4%,扣除新股因素後淨值增長為-5.56%。

通過兩年的實踐,中國的散戶們已不無清醒地認識到,專家不是萬能的,基金也並非“一炒就靈”的特殊的“廉價股票”。

一般來說,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比單個投資者自己炒股小。基金專家們奉行“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投資原則,分散投資到多隻股票上去,構造一個有效的投資組合,以便東方不亮西方亮。並且在市場變動的情況下,能及時對投資組合進行調整,將基金資產的風險控製在預定範圍內。

然而,證券投資基金又不像儲蓄、國債那樣基本無風險,它的風險主要來源於證券市場風險、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風險等。首批試點的證券投資基金還出現了一個人們始料未及的交易價格風險。由於新基金供不應求,5隻基金申購金額平均超過發行規模的55倍;加上莊家乘機炒作,基金價格一度狂漲至2元以上,一些投資者爭相購買。隨後,基金因暫停新股配售,價格紛紛下挫。此時,風險鑄就,悔之晚矣。

再看基金的收益。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投資於盈利性強、成長性好的績優股和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成長潛力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股票,不是快進快出,牟取較高的價差,而是注重長期、穩定的回報。加之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風險小,收益亦小。基金主要麵向中小散戶,在將風險控製放在首位的同時,就不可能具有一些高成長性股票在市場價格方麵所表現出來的較大的成長空間。可見,基金收益不可能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高,也不像人們琢磨的那麼低。簡單地將基金視作“低風險加高收益”的“準股票”是錯誤的。尤其在我國A股市場不很成熟的情況下,投資者麵臨著很高的係統風險。由於基本麵或政策麵的原因,股票會不分清紅皂白地齊跌或齊漲,此時即使把投資平攤在所有股票上也無法減低風險。有人估算,國外的股市風險中,來自宏觀經濟、政策因素的係統性風險僅占20%~30%,而中國占50%。這種係統性風險導致股票齊漲齊跌,無法由基金擅長的投資組合來化解。

但基金管理人全部推卸責任,自然也是不可能的。由於規範的新基金運作時間較短,基金管理人無論是操作經驗還是操作技巧,都還很不成熟,有許多值得完善與改進的地方。有業內人士分析,基金開元和興華在1998年第二三季度的股票投資組合便是很不成功的。比較它們的曆次投資組合,可發現基金興華在第三季度僅因減持張江高科、星湖股份、上海梅林、天發股份等股票產生的累計虧損就已超過3000萬元;基金開元在第三季度由於大幅度減持股價持續下跌的珠海中富、盛道包裝等股票就已產生了數千萬元的虧損等等。

毫無疑問,基金的成長性良好與否,是與管理人的素質緊密相連的。有人認為,目前管理人的共同特點都是讓人不放心。從目前媒體報道的情況上看來,他們並沒有顯示出什麼明確的投資策略和選擇標準,即投資理念不明確。最低限度來說,看不到管理人的企劃書,無法做判斷。

有些媒體對基金近半年來的組合調整顯示出比較樂觀的態勢,認為投資更加理性、基金所持股票是“市場新熱點”等。但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投資者和市場的壓力所造成的。當初新基金剛上市時,部分媒體熱情得有些過頭,宣稱基金投資風險小、理性成分高,對於穩定大盤也有“定風珠”的作用,而其風險和回報都是介於股票和債券之間的,潛台詞也就是“穩賺不賠”。投資者受到影響大力追捧,基金的價格到了並不理性的位置。但是經過幾個月來的市場考驗,投資者對基金的熱情漸漸地“殘紅褪盡”,意識到基金與股票的風險其實一樣,不會穩賺不賠;於是新基金的行情就不被看好,價格一路下滑。基金管理人為了扭轉這一頹勢,緩解壓力,因此進行了一些較大幅度的調整。後來的調整顯然受到了市場預期的影響。基金普遍青睞的高科技股和電子通信股,都是市場認為成長性較好的股票;而重複持有或者投資較多的股票,像大唐電信,也是整個大盤普遍看好的,它們撤出或換出的股票,也是市場正在冷卻的對象。總的說來,基金的表現,資金的調整,是落後或最多平行吻合於大盤的,並沒有超出大盤的表現。與此相應的,基金的投資收益也並非必然高於散戶的平均收益。這從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在兩年左右的運作過程中淨值增長並不總是能夠跑贏大盤的情況可以得到驗證,並且國外基金運作業績低於股民的平均收益的情況也不乏其例。

從股市運行態勢來看,如若基金是在股市低點進行投資,而投資後,股市又能逐步上揚,那麼,在大多數場合,基金的投資收益有可能高於散戶的平均投資收益;如若股市是一個有著較強“投資”特征的市場,即投資收益將隨持股時間的“延長”而遞增,則基金投資收益也有可能高於散戶的平均投資收益。但如若股市是一個“投機性”市場,且基金又在股指高位進入市場,那麼,基金的投資收益在多大程度上可能高於散戶的平均投資收益,就值得認真研究了。

實際上,各隻基金受不同因素所製約,其操作業績差別甚大。即便在發達國家,也不是每家基金的資產淨值增長率都能高於散戶平均盈利率的。更不用說,一些基金在經營中虧損倒閉。1998年以來,美國長期資產管理公司的危機、索羅斯量子基金陷入困境等都說明,專家操作並不總能自然地保證基金追求高收益的成功,甚至連資金的安全性也不能保證。因此,我們不應對“專家理財”估計得過高,更不用說,在當今中國的各隻基金運作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專家”,尚屬疑問。

事實上,即使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都是熟悉證券市場、實際操作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但這也並不能保證所有人在任意時間段內的所有投資判斷和投資決策總是正確和高明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市場有關係。在一個發展不成熟並缺乏理性的市場上,由於信息披露不充分而往往造成一些分析方法的失效,基金經理的專業優勢並不明顯,基金的收益水平與散戶的平均收益之間的差距會較成熟理性市場縮小,個別時候這個差距值甚至為負。像2000年的中國股市,許多基金死守著過去的一些藍籌股不放,而散戶卻跟隨莊家狂炒科技股、網絡股、鋼鐵股,其收益自然遠遠高於基金投資的收益。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是因此就要求基金也去跟風炒作,相反我們是極力反對這種行為的,但從中提示散戶不要過於依賴基金管理人,而基金管理人也不要以“專家”自居,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