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一行(1 / 2)

從嵩山下江南,必須要經過齊魯之地,趙穎本來就對自己所自創的五嶽指頗為上心,又有老和尚的點撥明悟出練武創招必須要眼見有實,明了於勢。趙穎的五嶽指之中單以殺傷力而論嵩山指隻應在第三,本不應是最強的,而最合適自己內力的反倒應該是泰山指。

隻是趙穎並未見過泰山之勢,雖然泰山素來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但沒有見過就沒有根本,無根浮萍是掀不起大風大浪的。

既然順路,趙穎幹脆著人轉道直上泰山。

泰山,春秋之時就是天下聞名的大山,是為東嶽,一側為大周分封的第一人薑子牙的齊國,一側是周公之後所成的魯國。在這齊魯之地,泰山受這兩國人民祭拜,為劃界之線。古來就有無數的神鬼故事和這泰山有關。

盤古開天地,其首化泰山,在五嶽之中並不最高,也不最險,風景不是最秀,也不是最奇卻最是雄厚。泰山本名為“太”山,稱其大。後來轉為泰山,見於《詩經》,意為極大、通常、安寧,《易經》之中也有言“履而泰,然後安”,本就是“大而穩,穩而安”的意思。這也說明了泰山的安穩感,不是突兀的崛地而起,反倒像是本就應該存在的現象,所以素來有穩如泰山的說法。

本來立於平原之上,又有四道河流環繞,所以會讓人有“造化鍾神秀,一覽眾山小”之感覺。何況自古以來中國以東方為萬物之始,對東方也有特別的感情,於是神話故事裏將泰山府君視作掌人生死輪回之官,多年來多有人祭拜。

自從秦朝始皇帝一統六國,封禪泰山之後,原本就帶著神話色彩的泰山也成了極富政治色彩的地方。漢武帝、漢光武帝、隋文帝、武則天、唐玄宗等人也曾在此封禪。帝王以泰山神威鞏固天下,讓泰山的地位被抬高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泰山地位再高也需要景色和人文做支持。自古以來,《詩經》之中就曾提到泰山,之後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封禪書》、曹植《飛龍篇》、李白《泰山吟》、杜甫《望嶽》等等的詩篇,為泰山賦予了多少的飄然色彩。

而趙穎在創出這一勢泰山指的時候就借鑒了不少有關泰山的文獻來了解泰山。但隻有到真正見麵的這一刻,趙穎才算真的感受到了泰山的偉岸。

自古泰山多道觀,香火旺盛至極。雖然自從宋真宗之後大宋朝就再無封禪一說,但是每年的祭祀必不可少,民間的為王更是如此。即使是夏至時光也多是香客前往這泰山之地敬拜神祗。

黑蛟王服在身,尋常人倒也認不出來,身後六大龍衛也做了俗世打扮跟在後麵。倒像是一個俗世佳公子帶著隨從遊覽泰山。

“這位公子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到這泰山來?”一個眼力不錯的香客看著趙穎似乎沒有上香的意思反倒像是來看景色的。身在泰山腳下,又是山東漢子,素來豪爽,一看趙穎雖然年紀不大卻龍行虎步,身後的那幾個人看著也個個英雄,也不免心生相惜之情。

“是啊這位大哥。我等初次到泰山上來,想要感受泰山之氣韻,看一看泰山之景,不知道大哥有沒有什麼介紹的去處?”

泰山前臨曲阜這個儒起之地,背靠齊州,幅員遼闊,東西長有四百裏,南北也寬百裏,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州縣。想要真正幾日走盡一泰山簡直是癡人說夢。故而趙穎也不免想要一問,此行本就是觀景、解氣韻的,至於磨練武學已經被趙穎扔在了一邊,有時候求是不求,不求才是求。

趙穎這麼一問,那個漢子一拍手掌道:“你算是問對人了。我王四郎打小就在曲阜生活,家中老母好道,時常令我到這泰山上的諸多道觀敬一炷香。平日裏上泰山總不能白來,基本上這大大小小的美景和時光我都清楚地很。若是公子不介意,我王四郎就帶著公子一觀泰山美景如何?”

“那怎麼好意思呢?”趙穎還想推脫,畢竟一行人多一個不相幹的總是會不自在的。可是那個名為王四郎的漢子卻好客的很,趙穎看來推脫不掉這才答應下來。

“在下趙五,家中行末。素來好佛道,喜山海,隻是曾在西麵常住,還不曾到齊魯之地來一觀,今日一見方知泰山名不虛傳。”

第一站不是他處,正是玉皇頂。玉皇頂上玉皇廟一向是香客們偏愛的地方,再加之玉皇頂上東亭的旭日東升和西亭的黃河玉帶都是泰山絕境,所以趙穎也沒有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