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效地勸止關羽後,關羽安心鎮守荊州。諸葛亮的目光在蜀中地圖上掃來掃去:東麵是孫權,北麵是張魯,西麵與南麵則是蠻夷之地。蠻夷之地可暫時不取,東麵剛修複關係,也可以暫時不取;北麵是漢中,取之大吉。正當劉備方麵準備進攻漢中時,曹操搶先下手,大舉率兵從中原狼奔而下,張魯望風而降,曹操占了漢中。
諸葛亮本想馬上再次教訓曹操,忽又心生一計,依然挑動孫權來戰曹操。孫權也想要漢中,與曹操打成平手。孫權退兵,曹操留兵防守,諸葛亮乘勢進攻,很快張飛智取了瓦口隘,黃忠計奪了天蕩山,趙雲又占據了漢江兩岸。曹操被激怒了,起兵四十萬,親自來擋。
諸葛亮設計假裝退敗,一路丟棄馬匹兵器,曹兵猛追,一路爭相奪取戰利品,不覺進入了諸葛亮的埋伏圈,三路大軍掩殺過來,殺得曹操心驚膽顫,率殘兵敗將往陽平關逃走。諸葛亮又趁勢讓張飛奪了曹軍糧草,然後張飛、趙雲、黃忠三路合圍陽平關,曹操大敗。諸葛亮命馬超追殺曹操,馬超養精蓄銳已久,一心要報父仇,把曹操追得滿天飛。曹操雖然保住了老命,受驚不小,隻好全麵撤軍。
諸葛亮沒怎麼費力就再次教訓了曹操,將赤壁之戰重演了一遍,把曹操的六七十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可見上次赤壁之戰的勝利絕非僥幸,曹操的智謀差諸葛亮太遠,隻有把剛到手的漢中寶地拱手讓出。
諸葛亮啟示錄
○要一直把敵人打得心服口服為止
這次諸葛亮與曹操爭奪漢中,在他來說是比較好打的。
一則自己一方已經壯大到較高程度,以幾十萬對幾十萬,不是上次以幾千、幾萬對幾十萬,可以從容調兵遣將。
二則曹操在漢中的中心地帶、邊緣地帶已經接連與張魯、孫權交過戰了,雖然一勝一平,難免勞累,影響戰鬥力。
三則曹操對劉備方麵有畏懼感,不敢放手一搏。
四則曹操天性多疑,正好用疑兵伏擊。
五則北方兵不擅長在山地與水域打仗,這十分有利於劉備的益州兵與荊州兵發揮作戰優勢。
六則劉備有馬超作為敢死隊長,曹操曾被馬超追殺得割須棄袍,又是馬家仇人,不能不怕馬超。
以上六種優勢經由諸葛亮之手巧妙地配合起來,整體上組合成了一支超強的魔鬼軍團,曹操開頭還能來兩下,從與趙雲在漢江邊上打水戰開始就不行了,一直敗、敗、敗,退、退、退,最後為了保命隻能縮回老巢。
諸葛亮指揮的這場魏蜀漢中之戰相當漂亮,幾乎不亞於赤壁之戰,再次證明了諸葛亮確實是個智慧大師、戰爭高手,就算是曹操心中也不得不服。
60說話不算數,等於抽自己一耳光
君子一諾千金,終生不改
做人一定要說話有效,絕不能輕易改變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否則你說一千句真話也等於全是瞎話。有很多人不注意這一點,因此等於自己抽自己的耳光。
強者謀事的手段
輕諾寡信者內心沒有堅持,不會有成就。成功偏愛執著者。諸葛亮在三顧茅廬時就答應劉備要一起幹事業,在劉備臨死托孤時又答應繼續完成天下大事。他信守了自己的諾言,來去明白。執著者活著並不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所以為人處事相當輕鬆。
諸葛亮指揮蜀漢大軍在漢中打敗曹操後不久,劉備在群臣的擁戴下,進位漢中王。凡事太順必有虧損,再過不久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孫權軍隊生擒。孫權問關羽肯降否?關羽大怒,厲聲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孫權於是殺關羽,把關羽首級用木匣裝好獻給了曹操。曹操自從見了關羽的首級後,日漸不爽,病倒在床,不久就死了。曹操死後,曹丕加緊篡位,逼退漢獻帝,正式南麵為帝,劉備也隨即稱帝於成都,中國出現南北二帝對峙的局麵。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領大軍來攻東吳,不料被陸遜所阻,未能成功,病死在了白帝城永安宮,臨死將蜀漢江山與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答應了劉備要盡忠輔佐少主。就為了這句諾言,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帶領群臣奮發圖強,大治蜀中,練兵積糧,以圖報國。數載之後,劉禪已長大成人,漸能處理政事。諸葛亮為了向南發展,領兵討伐南蠻,七擒孟獲,平定了夷地。然後七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總是節節逼近曹丕老巢,勝利在望。不幸後主劉禪輕信小人,每次在諸葛亮差不多就要勝利時後院起火,將諸葛亮招回。諸葛亮每次都功虧一簣,積勞成疾,漸感身體虛弱。不久曹丕起用魏國元老司馬懿對抗諸葛亮,仍然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諸葛亮終因操勞過度,病死在了戰場上。
諸葛亮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