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篇 諸葛亮謀勢變術3(1 / 3)

諸葛亮見了孫權,知道這人心理:又想戰,又怕打不過;又想和,又怕人恥笑,於是使用激將法。首先,孫權向諸葛亮詢問曹操一方的情況時,諸葛亮故意誇大其詞,說曹操有一百五十萬軍隊,戰將一二千人,馬上就要來吞掉東吳。孫權於是請教如何抗曹?沒想到諸葛亮說閣下不如自己掂量,如果打不過,何不投降?還是讓劉備去打曹操吧。孫權問劉備為何不投降?諸葛亮說劉備天生英雄,哪怕戰死也絕不會投降別人。孫權一聽諸葛亮這話分明是拿他與劉備作比,看不起他,當下大怒,拂袖離去。魯肅責備諸葛亮,諸葛亮笑道:我早有破曹之計,你家主人又不問我,關我什麼事?我視曹操如兒戲!魯肅趕忙進屋傳話,孫權一聽忍不住又跑出來請教,於是諸葛亮讚揚了孫權不畏強敵的氣概,正式提出兩家結盟、共同抗曹的建議,孫權大悅,馬上就將與劉備盟好的意思傳遍文武百官,孫、劉聯盟達成。這是諸葛亮來東吳後的第二次發言,名為“攻心為上”。

說服了孫權還必須說服周瑜,這就比較容易了。周瑜也很聰明,見了麵先試諸葛亮的態度,假意說要勸孫權投降。當時魯肅也在場,馬上反駁周瑜。諸葛亮知道周瑜心高氣傲,於是假裝也說東吳還是投降好,如果投降,條件也很好,用不著年年進貢,隻需要送兩個人給曹操就行了。周瑜入了套,問送誰?諸葛亮說大喬、小喬這兩個東吳美女,曹操垂涎已久,並有賦為證。隻要送二喬給曹操,就可以避免戰爭。那小喬正是周瑜之妻,周瑜一聽諸葛亮說得言之鑿鑿,當下狂怒,徹底憤恨起來,要與曹操決一死戰。諸葛亮牽強附會,一番花言巧語就憑空在周瑜與曹操之間添了一個“奪妻之恨”,意在使周瑜鐵心抗曹。這是諸葛亮來東吳後的第三次發言,名為“智激周瑜”。

諸葛亮啟示錄

○說話決定辦事成敗

這次諸葛亮前來東吳勸說孫權結盟,任務相當艱巨。他起碼要過兩關:

A.說服孫權,以定大局。

B.說服孫權手下,以安群情。

重點在A。諸葛亮知道孫權像他父親孫堅、兄長孫策一樣,都是心高氣傲的角兒,以英雄自許。如果能激起孫權的英雄氣概,那孫權就敢與曹操拚。如果不能讓孫權感到自己很英雄,那孫權還會害怕曹操。

怎樣才能激起孫權的英雄氣概呢?誇行不行?不行,在這個時候如果諸葛亮一見麵就誇孫權是英雄,那將是很怪異的事,因為分明曹操才是大英雄,諸葛亮又沒與孫權打過任何交道,怎知是英雄?未免有獻媚之嫌。以孫權的地位,手下的獻媚者太多了,不差諸葛亮一個,所以“誇”是根本無效的,而且有反作用。

既然“誇”不行,諸葛亮就根本免去俗套不去誇孫權。他用“激”,並以劉備頑強抵抗曹操為例,讚揚劉備是英雄,同時建議孫權萬一覺得打不過曹操,投降算了,暗示英雄隻有劉備一個。孫權聽了諸葛亮這話坐不住了,馬上有反應。諸葛亮更加來勁,“激”後又“誇”,孫權有了麵子,聯盟結成。

諸葛亮“舌戰群儒”也很精彩,但比起激孫權的難度要小得多,那不過是諸葛亮的一次演習罷了。

○關鍵處可以編造故事以證明自己所言非虛

諸葛亮是編故事的高手,他首先指出曹操占二喬有銅雀台為證,銅雀台就是曹操準備金屋藏嬌的地方。曹操好色天下人皆知,銅雀台又是活生生的存在之物,但光憑這兩點還不能讓周瑜全信曹操真想霸占他的老婆小喬。於是諸葛亮旁征博引(其實是牽強附會),用曹操的兒子曹植寫的著名的《銅雀台賦》來證明確有其事,諸葛亮說到這裏,還當眾朗誦曹植賦中的兩句原文:“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這下周瑜一下大怒起來,大罵“老賊欺吾太甚!”要與曹操拚個你死我活。

其實曹操想霸占大喬小喬完全是諸葛亮編造的,壓根沒那麼回事,曹植賦中說的“二喬”原是指樟樹、楠木這兩種喬木。諸葛亮的本事就在於能把本來沒有任何聯係的幾件事巧妙地扯在一起,讓人覺得真有那麼回事。

人是語言的動物,讓人“信”其實不難,隻要像諸葛亮一樣編造得符合邏輯就行了,並以某實物為證。這樣就可以說太陽每天都從西邊升起來,因為某人看見了,太陽自己也承認了。太陽會說話嗎?太陽會說話。我怎麼沒聽見?你沒有聽見並不表示沒有這回事,昨天有人在大街上罵你,你不也是不知道嗎?雲雲雲雲,一定可以把人搞暈,最後入套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