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深知,假使再來一次當陽之役,那可就輸不起了,那麼如何才能不再出現被追殺的險局?
一是再走遠些。但此時除了江夏他們無處可去。
二是讓曹操別進攻。
讓曹操別進攻?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會把注意力放在第一個方案上。殊不知此路不通,劉備一方一旦走出江夏這個唯一的屏障,將會被繼續追殺至死。
諸葛亮反複琢磨,知道再走遠些確實是不可能的,那麼就讓曹操別來進攻吧!如何才能實現這個大膽的創想?
一是曹操收兵。這不可能,曹操要是不貪得無厭,那就不是曹操了。
二是讓曹操去打其他人。此計大妙!諸葛亮馬上想到東吳近在咫尺,又曾與曹操有過恩怨,更重要的是孫權一直想當曹操第二,看來隻要把這兩大勢力挑動起來,必有一番火拚,最後將是我方受益。
隻要巧妙地轉移敵人視線,敵人就會被更大的利益吸引,不要芝麻,而撿西瓜去了。
○於恰當時候隱形
諸葛亮成功地把曹操的視線從劉備轉移到孫權身上後,忽然帶隊從曹操麵前消失,把整個軍隊隱形起來,幾乎讓曹操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最後又神出鬼沒地殺出來,會同東吳大軍將老曹的北方兵殺得丟盔棄甲,死傷無數。
諸葛亮曾長期做隱士,他知道怎樣把自己隱藏得嚴嚴實實的。具體地講,他把軍隊變成一支隱形軍隊的方法為:
一、不進攻,並在敵我中間設隔離帶。這樣對方就不能接觸他們。
二、不張揚,並做出假象,好像在一個個地死去。但就算是死了也不發喪。
三、不抵抗,如果對方有零星進攻,就讓他們打,絕不抵抗,讓對方誤以為我方已完全失去戰鬥力,幾乎不存在了。
就這樣,一支幾萬人的軍隊變成了隱形部隊,從敵人眼皮底下消失,好像一場人間蒸發。
諸葛亮這條計沒被曹操識破,緣於兩點:
一是曹操忙著準備吞並東吳,沒心思細看劉備這個手下敗將的真實狀況。劉備到底是在舔血養傷呢,還是在幹其他事,曹操不知道。如果在劉備被打敗前,曹操還會擔心劉備與孫權聯手,那麼如今劉備已遭重創,就算與孫權聯手也無所謂。曹操對此相當放心,因此他不再管劉備,隻等滅了孫權再回過頭來順便把劉備掃除幹淨。
二是在當陽之役中劉備一方的軍民死傷太多,情況相當混亂,甚至有人相傳劉備已死。這種情況恰恰對劉備一方有利,因為這樣對方就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還活著,更不知道他們還有多少人。
實際上諸葛亮在當陽之役後馬上製造出了全軍覆沒的假象,有效地麻痹了曹操,從而順利地把軍隊隱形。
51靠一根舌頭戰天下
該發言時一定要能說會道
舌頭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例如,舌戰群儒,就比刀槍火炮還厲害。有些人不發言則已,一發言就能震驚四座,絕對是一位舌戰大師。
強者謀事的手段
說話能力就是辦事能力。一般來看,不會說話的人一定不會辦事,因為說話與辦事原理相同,都講究互動與博弈。諸葛亮為了促成孫劉兩家結成聯盟共抗曹操,親自來到東吳,先以大言不慚的氣勢舌戰群儒,再用激將法激起孫權鬥誌,最後騙周瑜說曹操要搶他的老婆,引得周瑜與曹操勢不兩立。
諸葛亮到東吳後魯肅引他去見孫權,到了孫權幕前,看見一幫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此時孫權還沒出來,諸葛亮與這幫人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東吳的文臣武將都知道諸葛亮此來何意,紛紛向他詢問,發難,諸葛亮一一作答,風度翩翩,侃侃而言。東吳眾人見諸葛亮對答如流,盡皆失色。這時還有人想為難諸葛亮,被東吳糧官黃蓋阻止。於是黃蓋與魯肅帶著諸葛亮入內室見孫權。這是諸葛亮到東吳後的第一次發言,名為“舌戰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