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於官宦世家,祖祖輩輩在山東老家為官。從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開始家道中落,隨著漢王朝的衰敗,高層不斷洗牌,原來的一些大家族被擠出官場,諸葛家族於是無官可做。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南下荊州依附劉表。劉表與諸葛玄交厚,將諸葛家族安排在了襄陽。諸葛玄死後,諸葛亮的大哥諸葛謹另尋出路,去了東吳為官。諸葛亮很有遠見,主動帶著弟弟諸葛均遷到襄陽城外二十裏的臥龍崗落戶做農民,半耕半隱,自食其力,與劉表保持距離。
諸葛亮家世不凡,從小又死了雙親,與劉備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二人俱年少奮發,不同的是劉備少年時以織席為業,遊學拜師隻是手段,雖有名師但並沒有想在學問上有所成就。諸葛亮則異於此,相對富足而悠閑的山村生活使他有大量時間從事學術研究,並廣泛交友。諸葛亮自學成才,自修為高人,在出山之前已滿腹經綸,因為他誌在社稷,所以並沒朝單純的學問家方向發展。他輕視腐儒,自比管仲、樂毅,對法家、道家、儒家、五行家的學術都有精深研究,其修為之高為當世第一人。
所以諸葛亮絕不會輕易出山,他像孔子一樣待價而沽。本來以他的能力與關係,前去輔佐劉表應該是很容易實現的事,但他深知劉表不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不值得為他效命。孫權倒還不錯,但他大哥已先去東吳為官,他再去幫孫權就沒有新意了。曹操太遠,況且非我輩中人。唯有劉使君仁義之名四海傳聞,當是英雄人物,不二之賢主。剛巧劉備也來到了荊州,諸葛亮知道劉備早晚要來找他,所以從從容容、三試其心,因見劉備實在心誠,也就出山了。大丈夫相時而動,時候一到就不再猶豫。
諸葛亮啟示錄
○要想臥龍出山,除非另一條龍前來邀請
劉備是條龍,真龍。諸葛亮更是條龍,臥龍。真龍獨具慧眼,前往山中與同類相會。臥龍靜久思動,於是隨真龍出山,吟嘯風雲。
隻有劉備才能請動諸葛亮,隻有諸葛亮才配劉備三顧茅廬,掏心掏肝地傾訴大誌,虛心請教天下大事。
良禽擇木而棲。良禽是主,木是客,良禽棲木是木的光榮,因為木有很多,良禽隻有一個。劉備深知此理,因此他把諸葛亮當老板侍候,不是當客卿。
○士為知己者死
人心都是肉長的。別人對我好,我也對他好。別人對我壞,我也對他壞。別人敬我一分,我就敬他十分。別人害我整我,我就要他完蛋。
諸葛亮曾有過隨叔父依附劉表的經曆,寄人籬下,想來受氣也不少。如今劉皇叔如此尊重他,三顧茅廬,如果他還不出山,那就矯情了。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終生為他服務。劉備死後,又忠心為劉備的兒子服務,最後為劉家江山而累死。
人活著要有意思,當劉備把諸葛亮敬若神明時,諸葛亮心中不僅是滿足,相同的信仰使他們成為朋友加同誌,一齊向著目標進發。至死不渝。
○要三試才知人心
諸葛亮知道劉備是英雄,也知道他愛才敬才。但傳說與現實是兩回事,他決定試一試這個仁義之名傳遍天下的劉皇叔是不是真的要請他出山。如果對方僅僅是獵奇,那就免談。
劉備前兩次都沒有碰到諸葛亮,都“剛巧不在”,其實說不定當時諸葛亮就在窗下觀察。劉備也很有意思,他知道諸葛亮在試他,因此越試越心誠,最後終於獲得了見麵的機會,一吐仰慕之心。
47首次出場,四座佩服得隻是叩頭
高手出手與眾不同
隻要有本領的人,做任何事都會心裏有底。特別是初次登場,就智能超人,技壓群雄,別人一定會覺得你身手不凡,是他們的主心骨。
強者謀事的手段
“高手”指有高明的手段,有高強的手腕。諸葛亮是聖人,聖人不輕易出手,聖人一旦出手當然是高手。諸葛亮一下山就把曹操的十萬兵馬打敗。他還像在山上那樣清靜無為,他不動,所以能把對方的動靜看得清清楚楚,以靜製動。夏侯惇遠道而來,兵馬喧囂,一無遮擋,活生生做了諸葛亮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