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酢從定遠縣回來後,開始查閱案卷。因為案卷多,白天看不完,他帶回家晚上點上蠟燭繼續看。嚴冬本來天氣寒冷,北方的鳳陽更是天寒地凍。遊酢常常看到半夜,呂氏勸道:“天氣冷,早些休息。”遊酢答道:“你先休息吧。”呂氏又道:“那些都是經過各縣老爺審過的,八九不離十吧。”遊酢回答道:“如果他們都判得無誤,那麼還要我這個知州做什麼?再說,就是再精明的官也會有疏忽的地方。曆史上,下一級失誤經上一級查出來給予糾正,使冤案得到平反的例子不少。案子都能夠正確最好,萬一能夠找出一個錯判的案子,那個冤案的人犯就能夠救活,甚至可能救出好幾條生命呢。你也知道,任何的父母養育一個子女多麼不容易。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財物,而是人的生命。一般的人怎麼能夠不會犯錯誤,按朝廷的法律死罪是對十惡不赦的人用的,果然犯的是一般錯誤,就不至於判死罪。但是,失察和冤枉的案子從來就不可避免出現。唐朝的狄仁傑、當朝的包拯,他們手上就平反了不少。我雖然不能像他們那麼精明,但是拿朝廷俸祿一天,就得為老百姓認真負責辦事情,我雖然年紀大了,隻要身體能夠堅持,一定得盡心盡力。因此,我對每個案件必須詳細地審理。”
第二天,遊酢在府中繼續查看案宗,果然從案卷中發現有一宗案件可疑。嘉山縣一姓李的生員狀子翻來覆去,先是狀告當地紳士搶走他的未婚妻,後來又承認是自己有意栽贓誣陷,結果押在大牢。
遊酢想:“這案奇怪,怎麼無緣故會說自己的未婚妻被搶,又承認栽贓誣陷?”於是,將這一宗案卷提出,傳人叫通判前來商議。
通判是早一年來的,知道這一宗案件的底細,見遊酢問起,說道:“前任知府原來也要重審這個案件,可是後來不了了之。”遊酢問道:“知道什麼底細?”通判回答:“在下不是很清楚,隻是好像此案背景似乎非同尋常。”遊酢答道:“既然如此,明日你我一同去一趟嘉山。”當晚,遊酢又對案件細看了一遍。
遊酢與通判騎馬前往嘉山。
嘉山知縣見兩位大人前來,忙出大門迎接,道:“不知二位老父母駕臨,在下罪過,還望海涵。”
進到縣衙,知縣請遊酢坐了上位,通判次位,自己恭恭敬敬地倒茶伺候。用了茶,遊酢問道:“貴縣情況如何?”知縣應道:“回老父母,還好。”遊酢問知縣:“告人搶走他的未婚妻李生員可還在羈押?”知縣答:“在。那是個刁秀才,不懲治,王法不顯,地方不治。”遊酢說“傳他上堂,本府倒要親自見識見識。”那知縣原本以為問問而已,一聽要親自召見,心裏忐忑不安,臉霎時變白,道:“這個、這個——”遊酢臉色沉下來,通判見了大聲喝道:“你什麼意思,難道違抗上司不成?”知縣見情,隻好說:“在下這就著人去傳李秀才,升堂辦案。”說完起身道:“二位大人請上堂。”
三人來到公堂,知縣推遊酢坐中間,通判坐右邊,自己在左邊坐下。
約莫過了一會兒,李秀才戴著鐐銬,披頭散發地上堂來了。
遊酢大聲地問:“堂下何人,抬起頭來,報上姓名、籍貫、功名等。”
那李秀才聽到陌生官員的聲音,抬頭一看,果然是新來的官員,心頭一亮:也許新來的官員是清官,那麼自己的冤就可以伸了。於是,李秀才聲音更大了些,答:“草民姓李,名學正,本籍人,政和二年生員。原來以為設館收徒生計。”
遊酢又問:“你可有妻室?”
知縣怕他說出實情,連忙嚇唬道:“如不如實交代,罪加一等。”
遊酢聽了惱火,將醒木用力一拍,發怒道:“本府在上,旁人休得多嘴!”知縣聽了嚇得發抖,尿險些流出來。
那李秀才見情壯起膽申述道:“青天大老爺,小民冤枉啊,請為小民做主。”
遊酢又問:“那你為何告狀了又翻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