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遊酢帶著師爺上了大街,一語不發,隻管往前走著。師爺心中覺得好納悶:他到底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呢?
到了大街的一家叫“廣源”的大商鋪,遊酢走了進去。方逢春老板一見遊酢忽然駕臨,慌忙迎上來,說道:“哎呀呀,今天什麼大風把大人刮來,快請屋裏坐。”遊酢笑著拱手道:“無事不登三寶殿。我今天可是送財上門的。”方逢春聽了心頭一振,吃驚地問道:“喔,有這回事?方某在這先謝過大人。”遊酢擺手道:“先不用稱謝,聽我慢慢道來。”這是舒州有名的大商人方逢春,曾經讀過書,後來從商致富,成為方圓幾百裏的大財主。這個人極有頭腦,眼光也看得長遠,不久前曾經向遊酢提出城南練武場和邊上的一塊地來擴大種茶。這兩塊地都是舒州府所有,遊酢當時因為沒有用處,所以暫時沒有答應他。方逢春是個精明的人,見遊酢來心裏開始雖然有幾分疑惑,可是很快聯想到了自己要買地的事情,於是邊暗暗高興,邊熱情招待兩人。喝了一陣茶,遊酢終於開門見山說道:“方老板,我眼下正急需用一筆錢請你幫個忙。你要的山和地我可以答應你,你開個價吧。”方逢春說:“什麼錢這麼急?”師爺插話道:“是這樣,朝廷催著要軍餉,府裏拿不出,遊大人又憐惜百姓,不忍心往下攤派,隻好出租地皮渡過這一難關。”方逢春聽了,說:“何至於此,從我這借一點去先應付應付。”遊酢說:“借,總得要還。府裏拿什麼還你?前幾個月你問起租地之事,由於忙沒有及時告訴你。這下剛好朝廷來催軍餉,於是想到你就來了。地租給你,你又是當地人帶不走的,得來的錢既能夠免去老百姓的負擔,又能夠應付朝廷的催逼,不是兩全其美嗎?”方逢春聽了,說:“遊大人說得在理。至於地價,大人說個數。”遊酢回答:“十萬兩,怎麼樣?”方逢春想了想:“要不連府衙那片後山一並租給我,兩塊地十萬吧。”遊酢爽快地說:“行!租期二十年。這筆生意成交了,還滿意吧?”方逢春應道:“滿意。”遊酢起身道:“我還有公務要忙。明天,你帶銀子到府裏找師爺辦個手續。”方逢春聽了,忙說:“吃飯了再去。”遊酢說:“不用,事情辦成我就夠高興了。謝謝你的合作和支持。”說完走出店鋪,返回府衙。
遊酢想起潛山、桐城、懷寧、宿鬆、望江、太湖諸縣都反映今年糧食的收入比往年增加些。可是,遊酢覺得還是眼見為實,為了了解到真實情況,決定進行微服私訪。看了地圖,他打算選擇從潛山的黃泥鄉繞懷寧、望江的周邊走一圈,沿途打聽一下糧食收成情況,順便也了解一些其他的事情。
他化裝成一個南方貨郎出去。
一天,他才來到一個叫黃泥鄉的一家農戶前,見了一個中年男子正要出門去。於是,他上前去跟農民聊幾句,當問道:“今年的糧食收成怎麼樣啊?”那農民回答:“收成還可以,隻是除了交租自己所剩無幾了。”他又問:“能夠吃多久?”農民答道:“頂多勉強支撐到明年二三月吧。”遊酢聽了這個反映,繼續往前。走了幾處,一路上看見農民住的茅草屋,衣衫襤褸的來往老百姓,其中有光著腳在地上跑的兒童,有麵黃肌瘦的老人,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忽然,看見一個穿著破爛衣服的孩子挑柴迎麵而來,遊酢仿佛回到自己的少年時期,勾起了對少年時代窮苦生活的回憶。他走上前去,問道:“孩子,你今年多少歲?怎麼沒有去讀書?”那孩子也不放下肩上的柴火,看了看他,回答道:“十四歲,家裏窮讀不起書。”他又問道:“家裏幾口人吃飯?”那孩子不理睬他繼續往前走。他忙喊道:“孩子,你告訴我家庭情況,我幫忙送你讀書。”那孩子大聲地說:“客人,謝謝你的好意。有許多的窮人孩子沒有書讀,你送得起嗎?”聽孩子這麼說,遊酢愣了,想到:是的,天下有無數的窮人孩子沒有書讀,自己一個人怎麼送得起。這孩子回答的話多麼深刻,要是能讀書將來一定會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想去追那孩子,可是抬頭一看已經不見了。
轉了幾天,遊酢回到府衙對下屬官員談到沿途所見,感歎道:“農民太窮苦了,天天麵朝黃土背朝天地幹活,住的是破屋,吃不飽,穿不暖。特別可憐的是那些小孩,不但沒上學讀書,而且還得下地上山幹活。比起他們來,我們的日子強多了。今後我們要再減免一些農民的稅收,更加節約開支,擠出一筆經費用來資助孤、寡、殘者,爭取讓貧窮的孩子多些人有書讀。”聽者有的點頭,有的大聲說:“老爺說得有理。”有的說話聲音不大,也有的不吭聲。遊酢見了,隻是講道:“有的人呀,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以心換心想一想,我們是他們或者他們中有我們的父母、妻子、兒女怎麼辦?”眾人聽了,心都酸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