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遊酢問及山寨的名稱,隨行的差役回答說:“那兒叫天寧寨。皇祐年間,舒國公(王安石)到此任通判,在上麵築一台,每晚刻苦讀書至深夜,時常燈火徹夜通明,城中的居民還認為月光所照。”遊酢聽了,說道:“其人雖已歿,猶然令人敬仰啊!其治學精神值得後人學習,舒州宜提倡勤學之風。”於是,他親自登上山去察看。到了寨頂,他站在王安石的讀書處前說道:“此處可建一個書院,以勉勵舒州後生讀書成才。”
第二日,遊酢便招來地方紳士和教授,商談在天寧寨上建書院的事情,眾人聽了都讚同。由於州府老爺親自出麵,紳士們主動表示願意捐錢來建書院。府中指定了專人管建書院的事務。
消息傳開了,民間有的捐錢,有的捐木頭,事情很快有了眉目。舒州地處山區,有的是木材,不但木材商堆積著許多,而且農家中也有。有現成的木材,蓋房隻是請幾個木匠師傅備料,組合,用不了多少時間。兩天後,負責籌建的人請人將天寧寺故址地麵清理清楚、整平,接著請來木匠師傅蓋房。因為隻蓋三間木頭屋子,所以不到半個月就蓋成了。
書院共建三間房屋,東西兩間為書舍,中為“明誠堂”。落成時,遊酢為之題寫了“皖山書院”四字,請工匠做了一塊木匾掛在書院的正中門楣上。
幾天後,書院開始招收了二十多名學生,便正式開學了。
州裏召開一次會議,討論幾件事情。遊酢想起春節期間與州學教授座談時答應提高待遇的承諾,會上提議道:“州學有兩個問題,一是房子陳舊,教授們反映經常漏雨,得撥一筆款修繕一下;二是教授們工作累,生活很清苦,現在的物價又漲了。可是,眼下州裏的錢不多,我想今年開始州學的教授每月先加二百文錢,以後有條件再適當提高一些。大家討論一下,提提自己的看法。”州官們都是讀書出身,知道教授們清苦,都表示同意。遊酢見大家沒有意見,於是說:“這件事情就定了。修繕費和教授們的補貼務必抓緊送到州學去。”
兩天後,教授們都領到了新加的月俸。學校,也開始請人修繕教授們的住房。
布穀鳥在天上飛鳴著“布穀”、“布穀”,人們開始春耕了。
舒州城外的郊區,農民在田野上揮舞著鋤頭鋤田。
驚蟄後,天氣開始轉暖,大地上的樹木變得更加濃綠,鮮花也開得更盛。這時節,有的農民已經開始浸穀種,整秧地。
農曆三月三日,正是清明節前後,惠風和暢,陽光明媚,城中許許多多的女子都到郊外或者野外踏青,享受美好的春光。
一個衙役進來說:“老爺,今天不知什麼日子,到處都有女子們在遊動。”
遊酢一想,說道:“這是好日子。我家鄉每年到今天,家家戶戶都做米餜,許多婦女上山采野菜來做艾餜吃。那艾餜特好吃,我出外這些年很少吃到它了。我們也去外麵走一走吧。”
走出衙門,上了大街,沿街兩旁店鋪林立,人們來來往往。
遊酢對隨身的差役說:“我們到郊外走走,好好觀賞一下春光。”
踏青歸來,他覺得心身舒暢,寫了一首《春日山行有感》詩:“十裏橋西別有天,青山欲斷翠雲連。園林寂寂鹿為友,野服翩翩儒亦仙。風詠舞雩正此日,雪飄伊洛是何年?追尋往事頓成夢,回首春光倍黯然。”
進入五月,天氣漸漸炎熱起來,半個多月都幹旱無雨。遊酢擔心到月底或者六月會發生洪澇,因此下文傳令各縣做好防洪準備。
舒州多河流。著名的有大沙河、皖河、潛水三條。其中東北方向的大沙河,發源於嶽西。潛山是大別山山脈的重要泄洪河流,流域麵積很廣,途經潛山、桐城、懷寧縣、樅陽,流入長江。泄洪端口自桐城沙河鋪,桐城青草的尖刀咀,分為南北兩大河流,北河叫“百年河”,南河叫“人形河”,兩河在桐城雙港交彙,統稱“大沙河”。兩大河流,四條沙基堤防,千裏之長,堤岸兩側十萬頃良田,有幾千戶人家居住。潛水自西而東,皖河自北而南,河流都很長,灌溉麵積上萬畝土地,沿岸也居住著數千老百姓,舒州城在潛水與皖河相夾之間。
到了六月初小暑節氣後,老天果然連續幾天強降雨,幾條大河都發了洪水,還好事先有準備,老百姓將能夠收的作物收了起來,人們的生命沒有發生危險,可是不少的田地和莊稼被洪水衝毀了。遊酢身體不太好,還是堅持到各處查看受災的情況,慰問受災的百姓。回來後,他下文給下麵各縣撥了救災款。他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可是好幾天心裏不安寧,吃不下飯,睡不好。呂氏一再地勸說:“天要發大水,你沒有辦法叫它不發。飯還是要吃的。”遊酢回答道:“我身為這裏的父母官,老百姓受了災,怎麼能夠吃得好睡得安?”
七月,朝廷設置提舉禦前人船所。蔡京、童貫和心腹等貪官趁火打劫,借此機會大撈一把,下令全國各州府搜集奇珍異寶,進獻給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