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主教的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1 / 2)

在人類文化的百花園中,宗教文化占據著無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在諸多的宗教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因其分布廣泛,持續數千年影響著世界幾十億人口,所以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在世界各大城市,三大宗教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其印記。

北京的天主教堂天主教在元朝時開始傳入我國,後來中斷。到了明朝後期再次傳入我國。在北京現存的天主教教堂中,著名的主要是天主教的南堂和北堂。

天主教的南堂,準確地說應該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的故居。利瑪竇一生的實踐,與其說是天主教徒,不如說是一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瑪竇出生於1552年,21歲加入天主教會。1580年升任神父。1582年奉教會之命到澳門學習中文。1583年到廣東省肇慶定居傳教。為了適應中國的社會習俗,他削發穿僧服,自稱僧人,稱自己的住所為“仙花寺”。他在肇慶,繪製了《山海輿地圖》,製造了地球儀,為時人所器重。在此期間,他發展了約80名教徒。1589年移居韶州,他又聘請教師為他講解“四書章句”,開始把《四書》翻譯成西文,成為第一部《四書》的外文譯本。利瑪竇居住在廣州期間,深感僧人的地位不及儒生,遂向教會建議,穿著儒生服裝傳教。建議得到批準後,他蓄發留須,儒生打扮移居江西南昌,在那裏他廣泛結交儒生、官員和皇族成員,除傳教外,還與人探討天文、地理、哲學問題。1597年,被任命為天主教中國傳教會會長,次年進北京拜見萬曆皇帝,未獲準在北京居住,便先到南京居住。在南京期間,利瑪竇結識了李贄、徐光啟等人,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1600年,利瑪竇再次進京,因其天文、地理等方麵的知識,受到明神宗(萬曆)的賞識,封給其官職,領取朝廷俸祿,並恩準他在北京購買住宅傳教。他購買了位於宣武門內的東林黨原首善書院,建了“聖母無染原罪堂”,就是習稱的天主教南堂的前身。徐光啟和利瑪竇共同完成了《幾何原本》前6卷、《測量法義》等的翻譯工作。1610年,利瑪竇在北京逝世。

另一位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也與天主教的南堂有不解之緣。他於1622年到北京學習中文,隨後曾到西安等地傳教。明崇禎三年(1630),受徐光啟的推薦,湯若望參加了《崇禎曆書》的編纂工作,並受命管理曆局,負責修造天文儀器等。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命湯若望留欽天監工作。清軍入京後,湯若望上疏攝政王多爾袞,使得明朝末年製造的天文儀器和已經製版的《崇禎曆書》得以完好保存。

隨後,他將《崇禎曆書》137卷,修訂為103卷,更名《西洋新法曆書》,進呈清朝政府(當時順治尚未親政)。湯若望因此受到賞識,被加封為太常寺少卿銜,同時曆書也被命名為《時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