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話園林中的匾額和楹聯(1 / 2)

園林藝術有園林藝術的語言,這類語言有很強的專業性,也有很大的含蓄性和多解性。專業性,是指園林藝術的語言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很快就看懂的;含蓄性,是說它很多時候是不“直白”的;多解性則是說,園林藝術表達的外在形式,不同的鑒賞者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得到不同的結論。其實不僅是園林藝術,就是人們在欣賞自然景色的時候,也經常會把自己的感情“傳遞”給自然景色,即在審美過程中存在“移情作用”,所以同樣的景色會有不同的內涵。園林中的匾額和楹聯,在啟迪人們去領略園林藝術的文化內涵方麵,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下麵僅舉數例,權充引玉之磚,以希望能夠引發讀者研究園林文化的興趣。

在北海公園中,抱素書屋楹聯說:“地學蓬瀛塵自遠,身依泉石興偏幽。”該副楹聯點出了皇家園林中那最古老的對神仙的羨慕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園林的休閑作用的最精辟的解讀:能夠使人暫時地遠離世俗的煩擾,得到一種回歸山林泉石之間的清淨和悠閑。

北海公園慶霄樓有一副楹聯是:“得水之情盆魚有樂,領山之趣拳石皆奇。”這裏表達了對園林藝術的審美過程中的一種建議或者說是引導。園林作為人類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產品能夠不斷地發展,就是因為它能夠引發人類思想感情的共鳴,使人得到一種審美的享受。它的不足和優勢都在於“小中見大”。園林藝術以其感染力,為我們開拓了非常寬廣的精神境界。一盆水,可以從中領略到開闊水域的情調;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能夠讓人感受到高山的神韻。

北海公園鏡清齋(靜心齋)有一副楹聯為:“照檻淨無塵,風來水麵;開窗光有象,月印波心。”這副楹聯把這個園中之園的水麵和杭州西湖的開闊景色聯係起來了,在西湖十景中有一景為“平湖秋月”,古人在描寫這裏的景色時說,最讓人喜歡的莫過於“天心月到,水麵風來”。顯然該聯是借用了這個典故,體現了園林意境小中見大的功效,同時以照檻、無塵等語彙語義雙關地把寫景和抒情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給人以啟迪和遐想的空間。

圓明園從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興建,曆經150個寒來暑往,建成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大型皇家園林。

一代名園,多少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多少藝術家的血汗凝聚,創造出許多形神兼備,既賞心悅目又振聾發聵的園林景觀。園林落成之後,曾經有“圓明園四十景”之說。然而,曆史有時是非常冷酷無情的。那就是,許多經天緯地之作,常難免慘絕人寰之劫。

清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方文化瑰寶,付之一炬。從那時起的140多年間,在圓明園遺址,僅存的一些往昔殿基和石雕的殘跡,與野蔓荒草相伴。盡管如此,每逢蒼煙落照之時,凝鑄在這片遺址上的民族文化之魂(諸如“四十景”之類),仍然讓我們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積澱之深厚,以及它那震撼人心的不竭的魅力。許多匾額表述了這些景色的深刻的內涵。

澹泊寧靜,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在圓明園中本為一個幽靜的小景區,但其文化內涵卻非常深厚。澹泊、寧靜二詞,源自《淮南子》:“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製斷。”後來諸葛亮在“戒子書”中稍作改動:“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的誌向。此後,“澹泊”二字常常用來激勵和提醒人們為官要明德,為學要明誌。如在承德的避暑山莊中的宮殿區的主殿,即為“澹泊敬誠”殿,其匾額為康熙的禦筆。

九洲清宴,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指原來前湖北岸的建築及周圍景觀。有的出版物中,僅從字麵上解釋,說該景“為宴會場所”,是頗欠妥切的。其實“九洲清宴”四字,文化內涵極其深厚。

關於九洲,可以上溯到我國曆史的早期,即文字誕生以前的傳說時期。從公元前26世紀到公元前21世紀,是“三皇五帝”時期。五帝的最後兩帝,即“堯、舜”時,是中國曆史上在部落聯盟時期最為鼎盛祥和的時期。美中不足的就是黃河的“喜怒無常”,成為農業生產的憂患。多次治理,均未見顯著的成效。到了舜帝時期,大禹治水,采取疏導為主、因勢利導的治理黃河的方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舜帝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禪讓給大禹。大禹為了便於管理,將天下(當時的部落聯盟的管轄範圍,主要在今黃河中下遊地區)劃分為“九州”。從那時開始,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清朝在修築圓明園,並且欽定圓明園四十景時,將“九州”寫成“九洲”,是對“九州”的外延。不帶水字旁的州字,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級別。當我們的先民們知道了存在著“海外”的國度時,則常把與我們隔海相望的地方稱為“洲”。我國古代分為九州,先民想象整個世界大約也應該是有“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