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的曆史與人生多少有些類似的地方,它們也可以“曆經坎坷成大道”。在北京的園林中,經曆最為坎坷的可以說非頤和園和圓明園莫屬了。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距市區10公裏,全園占地290公頃,水麵占四分之三,是我國現存最完好的皇家園林。從這座飽經滄桑的皇家園林中,可以看到中國皇家園林的豐厚的文化底蘊。
萬壽山本是西山一個支脈的餘脈,還在遼金時期,金的帝王就在這裏興建了“金山行宮”,該山也就有了金山的名稱。山前的小湖泊也就被稱為金海了。到了元朝時期,將山的名稱改為甕山,湖泊的名稱也跟著改成了甕山泊。明朝時,因湖泊地處京城之西,又因借鑒杭州西湖之名,遂將甕山泊改稱西湖。到萬曆年間,因皇帝與大臣們經常在此遊獵,人工建築增多,並開始有了燕京的“西湖十景”,時人有“十裏青山行畫裏,雙飛白鳥似江南”之譽。
清乾隆年間,皇家園林的建設進入了鼎盛時期。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1749-1764),乾隆用15年的時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開挖西湖,營建人工島嶼等,興建了“三山五園”中獨具特色的清漪園。其間,1751年,是皇太後的60壽誕,將西湖改稱昆明湖,將甕山重新命名為萬壽山,將整個園林稱為清漪園。在建園的過程中,對江南園林和古建築的精品進行了創造性的移植。如,在昆明湖中仿照杭州的蘇堤修建了西堤;模仿嶽陽樓興建了西堤柳橋以北的景明樓;仿照黃鶴樓興建了南湖島上的望蟾閣;以無錫惠山的寄暢園為藍本設計了清漪園的園中之園--惠山園;在後湖建設了蘇州街等。
盛極而衰。大約100年後,清漪園遭受了一場空前的劫難。1860年9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朝的鹹豐皇帝倉皇出逃,離開北京到了避暑山莊。10月5日,英法聯軍攻占了海澱,從10月6日開始對西郊的“三山五園”進行了人類曆史上最野蠻的掠奪。在將可以拿走的財物掠奪之後,於10月17日、18日、19日三天,縱火焚毀了“三山五園”。在這場巨大的劫難中,除了石砌的智慧海和銅鑄的寶雲閣外,清漪園的其他建築都化為廢墟。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中,也是僅存了石雕以及石砌建築的斷壁殘垣。香山靜宜園的二十八景,也是轉眼變為丘墟,所剩的基座和殘碑見證著這裏曾經有過的繁華和1860年浩劫的慘烈。
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重修清漪園,改名頤和園,取“頤養衝和”之意。曆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留給後世人去探究。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重修清漪園的曆史事件,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從挪用海軍經費,導致海軍經費不足等一係列弊端的出現,直至中日甲午海戰的慘敗,應該說是對中華民族的犯罪行為。然而,從另外的一個側麵來看,重修這座皇家園林也為後人留下了一份重要而且寶貴的文化遺產。正所謂“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