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壇公園的數字文化(1 / 1)

考察各個民族發展的曆史進程,可以發現文化的源頭之一就是從記數開始的。數字和每個民族的文化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許由於人類的手和足都是5個指頭,所以人們普遍地有了10進位的數字。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一些文化的理念也融入了數字中。如從人生的修養來說,先民主張“滿招損,謙受益”的觀點。由此對十個基本數字就產生了10是滿數,易招損,是不吉利的數字。同時對數字的奇數和偶數也和古代樸素的哲學“陰陽”的理念結合了起來,認為奇數屬於陽數,偶數屬於陰數。這樣一來,9就成為陽數中最大的數字,也是最吉利的數字,又有“天數”之謂。在天壇的建築中,大量地使用與這個數字相關的結構等,也就不足為奇了。

北京天壇在明朝最初興建的時候,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後來增修了地壇專門祀地,才把天壇改成專門祭天的場所,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壇廟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有內外壇牆,北麵的壇牆為圓弧形,南麵的壇牆與東西牆為直角相交,取“天圓地方”之意。壇內古柏參天,莊嚴肅穆。主建築有齋宮、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圜丘壇、神樂署等。

圜丘壇是舉行祭天儀式的場所,位於天壇建築群的南部,用周圍開闊的平坦的草坪相襯,顯示出天的高闊。通體建築是一座由漢白玉壘砌的三層圓壇,建築結構都與天數或其倍數有關。每層四麵都有台階,每登高一層均要走9級台階。最上層的壇麵直徑正好為9丈,中間的一層直徑為15丈,最低的一層直徑為21丈。三層合計為45丈,正好對應了“9”和“5”的積。這個數字的組合,不僅是9的倍數,而且與《易經》中的“九五”卦象相合。該卦象解釋為“飛龍在天”,是最尊貴的象征,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常用“九五之尊”來代表帝王。壇麵鋪砌的石料,除了最中心的一塊是圓石,稱“天心石”外,其餘的均為9的倍數。圍繞天心石的第1圈是由9塊扇形石拚成的圓環,向外依次有18塊、27塊、36塊……圍成第2、第3直到第9圈,均取9的倍數,整個壇麵共計使用扇形石3402塊,計有378個“天數”。

皇穹宇以其建築藝術之精良蜚聲中外。這裏本來是存放上天諸神的牌位之處。但是因為其用料精良,圍牆等的形狀非常準確,因此產生了極其特殊、引人入勝的聲學效果,更多的人都稱之為“回音壁”。

除了圜丘壇之外,天壇中較多體現中國古代數字文化的建築是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壇的主要建築之一,也是中國古代代表性建築之一,其造型在國內外與天安門齊名,常常作為中國的象征。祈年殿的三層漢白玉基座稱為祈穀壇,反映了古代人對農業的重視,即祭祀上天的目的是要天來保佑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農業的興旺。年,在這裏當“年成”講;祈年,就是祈禱上蒼,保佑人間“五穀豐登”。祈年殿高9丈,頂部周長30丈。三層的圓頂,逐層收縮,象征天之高偉,其內部的支柱從內到外分為三層:最內層的四根叫龍井柱,又稱金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層和外層都是12根,分別表示一年有12個月和一天有12個時辰。中外合起來24根,代表一年有24個節氣;總計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28星宿是中國古代對天空的劃分,將全天的星星分為東、南、西、北4個區域,每個區域內有7個星座。在中國古代,認為北鬥星是主管生命的星,所以對陽數7的崇拜僅僅次於對9的崇拜。

頂部還有8根童子(短柱)柱,合起來36根,象征36個天罡星。這些,可以作為一種文化中的附會現象來看待,不一定是建築設計最初考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