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海公園的帝王緣(1 / 2)

皇家園林都與帝王有緣,但是就與帝王緣分的曆史久遠、人數之多,很少有能夠與北海公園相比的皇家園林了。北海公園與一些帝王的緣分,不僅使它成為一座皇家園林,而且在一定意義上還決定了元朝以來北京城市的位置。

北海公園是北京最早的皇家園林,也是與元、明、清三朝都城的選址關係最為密切的皇家園林。其中的瓊華島,不僅曆史文化的積澱深沉,而且從金朝建中都到封建社會結束,它至少與四位帝王有緣。

就皇家園林中營建名為“太液池”的水體,並且在其中修築島嶼,發端於漢武帝。秦始皇和漢武帝都希望能夠長生不老,都曾經派人去東邊的大海中尋找神仙,都沒有結果。到漢武帝時,營建皇家園林的時候,便決定在園林中開挖水體,以象征傳說中西天的“太液池”。在水體中營造人工島嶼,代表傳說中海中的三座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萊、瀛洲和方丈。漢武帝這樣做的寓意有二:其一,總還是抱有一線希望,神仙們看到這樣美麗的島嶼,萬一來光顧一次,給人世間的帝王一點小小的恩惠,賜予一個長壽的仙方;其二,即使神仙不來,或者沒有神仙,也可以借此炫耀一下人間帝王的威嚴。漢武帝創建的園林格局,為整個封建社會的後世帝王們所遵循。北海公園中的瓊華島,正是皇家園林中象征蓬萊仙山的島嶼。

北海公園的瓊華島是寓意蓬萊仙島的,是北海公園中景色最秀美的地方。正如抱素書屋楹聯所說“地學蓬瀛塵自遠,身依泉石興偏幽”。 金朝在燕京建立中都之時,北海公園所處的位置是都城的東北郊。到了金世宗大定年間,在這裏興建了行宮,叫“艮峰離宮”。其中的主體建築叫太寧宮,就建在瓊華島上。這是瓊華島與金世宗之緣。

成吉思汗在三次圍攻金中都滅掉金朝後,將中都劫掠一空,在大約50年間,一代繁華的都城,漸次荒廢。到忽必烈時期,進駐燕京時,就住在瓊華島,在島上興建了廣寒殿,是忽必烈在大都宮殿落成之前接見大臣的地方。忽必烈擬在燕京定都,但是不願意承襲前朝都城的舊址,決定另辟新址時,就選定了以瓊華島為中心的建城方案。這是瓊華島與元世祖忽必烈之緣。這裏可以看出,正是忽必烈鍾情於瓊華島才決定了從元大都到明清的都城的基本位置。令人遺憾的是,廣寒殿在明朝時損毀,沒有留下相關的資料。遺憾中略感欣慰的是,留下了一隻玉甕。當年忽必烈在殿中以玉甕盛酒,犒賞將士。該玉甕由一塊整玉雕成,高約2尺,直徑約4尺半,周長約1丈5尺,其外麵上就玉石的天然斑紋雕鑿成雲龍魚和海獸的圖案。由該玉甕的規模,多少可以想見元朝初期幾代帝王的豪爽性情。到了明朝的萬曆七年(1579),廣寒殿倒塌後被拆除,該玉甕流落民間,被西華門外真武廟的道士收存,他們不知道該玉甕的來曆和價值,就把它當成一般的缸用來醃菜了。166年後,清朝乾隆十年(1745),被高價購還,安置在團城,並為其建造了藍頂白玉石的“玉甕亭”,就是現存在團城的“瀆山大玉海”,是國內最大的玉甕,也是北京的文物“三絕”之一。

瓊華島與第三位帝王的緣分,留下了不解的曆史之謎,也留下了也許會昭然於後世千百年的證據。這件事還得從清朝的順治皇帝福臨與聳立在島上“白塔”的關係說起。人生充滿了複雜的矛盾和情緣,它們往往為必然存在的許多偶然性所左右。生在帝王之家,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得的幸事,然而從曆史的字裏行間總可以看到或者感覺到:位於權力峰巔位置附近有時不顧親情,甚至泯滅親情的互相爭奪和傾軋,造成相當多位高權重者的人性扭曲。順治皇帝福臨有著相當特殊的人生經曆,對佛教有極其特殊的皈依之情。順治八年(1651),在元代廣寒殿舊址修建了白塔,第二年,順治又在德勝門外為來京的達賴五世專門修建了西黃寺。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按照正史記載,24歲的福臨病死於養心殿。民間則有傳言,福臨遺詔“罪己”,放棄了皇位,遁入空門。這是大清朝與乾隆身世之謎並列的“懸案”之一。瓊華島的白塔則是順治皇帝與佛教緣分的見證,聳立在藍天白雲之下的白塔將一代帝王的歸宿之謎,永遠地鎖定在佛教的思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