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皇家園林主要文化特色(1 / 1)

在北京及北京附近大規模營建的多處皇家園林,既是中國園林設計和營建藝術的輝煌結晶,也從多個側麵反映了北京園林文化的豐厚底蘊,同時它們還承載了部分北京的曆史。

首先,可以看到園林文化中,始終湧動著人類對自然的熱愛和珍惜的情感。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日益加劇,人類有意無意之間已經開始在園林的營建中體現了保護自然生態的理念。如在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中,都可以看到對自然美景的珍愛和保護,在興建人類建築時都力求保持與原有的自然景色的和諧一致。這樣的理念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營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康熙在營建避暑山莊的時候,要求盡最大的可能保護自然景色,要求人工的建築不要破壞自然界的和諧。正是按照這樣的要求,在避暑山莊中宮殿區才占了很少的麵積,而且采用青磚灰瓦的外觀。

對水體的依戀和熱愛,是園林文化發展的重要脈絡之一。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類的生存更是離不開水。中國古代文化的源流,是依賴於河流灌溉為主的農業文化。但是在華北地區的河流,往往是流量的季節和年變化都很大。由此,衍生出中國的龍文化。在人類的居住地,則更喜愛以清泉為水源,如果沒有清泉的地方,多以挖掘的水井為水源。在自然界的水源中,泉水一直被視為上品。人們又認為水的清澈和流動是其“靈性”的體現。所以古人說:“仁者愛山,智者愛水。”

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因清泉而得名,其水為北京地區的上品。北京成為都城之後,這裏就成為權貴們用水的主要水源。遼統治中國北方的時候,就在玉泉山修建了行宮。金章宗時,將遼的行宮擴建為芙蓉殿行宮,並在附近修建了幾處水景行宮,合稱“八大水院”。到了元朝更成為皇室的專用水源。因此從遼金開始,“玉泉垂虹”的景色便名噪燕京。

清朝順治年間,重修玉泉山園林時,更名“澄心園”。康熙年間,進一步擴建,定名為“靜明園”,成為北京西郊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之一。乾隆時期,以銀鬥為容器,以輕重衡定天下泉水的水質,玉泉山的泉水被評定為“天下第一”。乾隆並把“玉泉垂虹”改為“玉泉趵突”, 意思是其地位可以與山東濟南的趵突泉相比。

其次,園林文化中,體現著對人類自身技藝的尊重和挑戰建築及園林藝術的極限。例如,在北京頤和園中有一個著名的橋,叫十七孔橋,它是仿照盧溝橋修建的。盧溝橋是金朝時在中都修建的高質量的石橋,也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石橋。盧溝橋從水文的角度充分地考慮到永定河洪水的規模,以及迎洪橋墩的抗衝擊強度等方麵的要求。在建築藝術上,可以說把古代的造型藝術和朦朧美的美學觀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已經進入了化境。十七孔橋在修建時,移植了盧溝橋的藝術風格,同時又將其發揮到了極致。類似的情況在頤和園的西堤六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北京西郊的五園中,體現對人類自身技藝的尊重和挑戰的最典型的例證是圓明園,在這座園林中,集中了中國和外國許多園林的經典造型藝術的精品。可惜的是,該園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所焚毀,今天能夠看到的是僅存的一些園林藝術的殘跡。

第三,園林設計和營建中還可以看到園林主人的某些追求和寄托。皇家園林在設計布局、個別建築物的造型、景區和建築物的命名等方麵,突出顯示出執政者的追求和寄托。例如,在北京修建最早的皇家園林北海公園中,就采用了“一池三山”的布局,以北海的水麵為太液池,以瓊華島象征蓬萊島,以目前的團城島(目前已經不再是島嶼,而是近乎一個半島了)象征瀛洲島,以犀山台(原來的位置在團城的東南,現在已經不複存在)象征方丈山。這種布局明顯地承襲了漢武帝以來帝王們對長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對神仙寄以希望的心態。而在頤和園中,除了采用“一池三山”的園林布局方式之外,最有象征意義的是後來增建的石舫,這艘造型優美的石頭船被命名為“清晏舫”。它是高超藝術的結晶,同時也表現了我國先民的睿智和清朝統治者某種期許。清晏二字,取“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之意。清朝帝王造石舫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按照古代先哲“民如水,君如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警示,取其利,去其弊,修建一個永遠不會翻覆的“舟”,以希冀清王朝的皇權永固。正因為如此,該石舫建成之後其造型也被列為皇家專用的造型。

第四,園林承載著一定的曆史。這種曆史一方麵表現為園林的地理基礎和曆史巨人的某種緣分,另一方麵表現為重大曆史事件在園林中留下了“永恒的痕跡”。

下麵略舉數例,來粗略地介紹和說明北京園林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