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學生們都以調侃俞敏洪為樂事,說他特別像中關村賣盜版光盤的,也就是特別土的意思。”陳向東回憶,“還有的學生說俞敏洪數學特差,經常會說1/2加1/3等於2/5,3乘2等於5。俞老師本人反而一點也不氣惱,反而相當享受這種‘被調侃’,經常鼓勵學生們要更加積極地調侃生活。”
誠如斯言,俞敏洪的數學的確非常差勁,這是他最大的劣勢之一。本來,俞敏洪當年是準備報考中文係的,但當年考中文係需要考數學,於是他知難而退。選擇考西語係的原因就是為了避開數學考試,結果他連續考了3年才連滾帶爬地進了北大。
俞敏洪記得當年高考英語專業也是要考數學的,為此他一直慶幸得很。“因為我數學不行,屬於白癡水平。現在還有人開我的玩笑:你怎麼能看懂公司的報表?我說是逼出來的,沒有辦法。”
不偏激、不發牢騷、不恨誰、不罵誰,俞敏洪自有他的喜好和追求。在中國做好企業,必須學會調和、中庸,既要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又要學會在中國的環境中做事情。應該小心地從逆境、挫折中吸取經驗,因為智慧就在這裏隱藏。
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不外乎創造性地構想各種不同尋常的奇思妙論。俞敏洪所依憑的精神勵誌、頑強不屈的思想或許並非他的首創,但他卻是第一個企圖在英語培訓領域把品牌理想變為現實的企業家。不可否認,俞敏洪其實一直是品牌的崇拜者,以品牌最大化為經營企業的矢誌圖騰。
評判一個企業家,不要看他把企業經營得好壞,而要看這個企業的發展,沒有發展的企業不是好企業,不能把企業發展好的企業家絕不是稱職的企業家。真正成功的企業要學會不斷地變革、不斷地承受風險、不斷地膨脹。
“最難的是自我提升,你有多大的氣概,你就能做多大的事情。但是恐怕沒有人生下來就有宏大的氣概與氣魄,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對於我來說,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俞敏洪沒有留過學,但是他並不以為憾。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曆,他才可以平心靜氣地對大學生們說:留學與否,都可以改變命運。
不過,俞敏洪私下裏經常語重心長地對大學生們說:“如果有可能,還是希望大家加入到留學的行列,留學,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
助他人更成功,這是一種令人尊敬的價值觀,讓企業與企業家充滿道德的力量。2001年俞敏洪在托福、GRE寒假班上給學生們作《奮鬥才能成功》的演講,講述了一個中專生留學哈佛大學的真實故事:中專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河南一個小縣城工作,在縣政府做公務員,工作輕鬆悠閑得讓人沉悶,無非就是那種“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程式化生活。兩年以後,他辭掉工作,背著行囊來到北京,在北大旁邊租了間小平房,一邊打工掙錢一邊自學高教自考的課程。過了四年,他如願拿到了自考大專文憑。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報考了北大政治係研究生,經過兩年艱苦的努力,他真就考上了。研究生畢業前夕,看著身邊的同學陸續出國,他有點心動了。新東方建議他,全身心籌備爭取早日通過托福、GRE考試。苦學英語兩年,托福考了640多分,GRE考了2200多分,哈佛大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比較遺憾的是,哈佛大學沒有提供獎學金,於是他四處借錢做自我擔保。沒有獎學金,就隻有靠自己去努力,哈佛的第一年他的日子過得很清苦,但是獲得了優異成績,第二年哈佛大學便給予了他獎學金。後來,他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供職於世界銀行,擁有令人豔羨的高額年薪。再後來,他回到國內,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捆綁,尋求新的事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