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是十足的性情中人,陳向東就曾多次目睹他當眾落淚。“參加新東方的年度慶典或者晚會,當他看到新東方員工表演的節目調侃新東方,他就特別激動,忍俊不禁笑著笑著眼淚就流出來了。我想那應該是一種充滿驕傲與自豪的幸福的淚水。而當新東方內部改革出現阻力、矛盾的時候,他也是流過淚的,那是痛苦、傷心的淚水。內部會議,俞老師大談特談新東方的文化精神,談到新東方的夢想和擔當的時候,經常是講著講著淚水就流下來了。有一次,俞老師女兒生病住院,他非常歉疚,覺得特別對不起女兒,對不起孩子,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嗬護她們。”
當所有人都在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隻有少數人,即你的至愛親朋在關心你飛得累不累。從情感撫慰的甜蜜中積聚現實的力量,企業家的“家庭主義”值得尊重。
俞敏洪時常給老師們免費發放一些關於奮鬥、理想的書籍,為的是陶冶情操。俞敏洪曾向新東方的老師們推薦閱讀《品德的力量》,這本書是英國偉大的教育家塞繆爾·斯邁爾斯的永恒經典,風靡全球百餘年,被譽為“人格修煉的聖經”、“最偉大的人生教科書”。書中,斯邁爾斯把人一生應該具有的品德分為九個方麵,並將“責任感”列在了首位。俞敏洪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圓心”,外麵有很多“圓圈”包圍著——第一個“圓圈”是父母、妻子和子女;第二個“圓圈”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第三個“圓圈”是雇主(工作單位);第四個“圓圈”是國家……
俞敏洪可以放棄一切,唯獨放不下家庭。母親、愛侶、女兒、兒子,其樂融融一大家,這樣的和諧、和睦是他心中之重。很長時間以來,俞敏洪都希望自己能像盧梭那樣創作一本《懺悔錄》,由衷表達對妻子、兒女的歉疚與懺悔。過去的這些年,俞敏洪每年要去溫哥華陪伴妻兒10次,每次“探親”最多待10天,因為他放不下新東方;現在的這些年,俞敏洪每次去溫哥華至少會待15~20天,有一次在溫哥華待了16天,一口氣讀了12本書,每天晚上用三四個小時處理工作郵件,遠程遙控新東方。俞敏洪需要心靈的寧靜,他總覺得自己的內心還是過於浮躁,在溫哥華的家中,他真切地體驗、感受到了那種超越俗世的安寧、祥和。
擁有一雙兒女,暢享天倫之樂,俞敏洪的幸福與快樂洋溢在臉龐之上,堆積在內心深處。
俞敏洪用自己的家庭故事講述競爭的客觀存在:“我有兩個孩子,我能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為了博取父母的疼愛而進行的競爭。兒子出生之前,女兒在家裏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女兒什麼都不在乎,因為我們向她傾注了所有的愛。兒子出生以後,我發現女兒有了微妙的變化。以前,女兒磕傷了碰著了幾乎從來不哭,但是我兒子出生以後,隻要女兒碰傷了,她一定會很大聲地哭。為什麼呢?原來她不哭也知道父母會來關懷她,但如果現在不哭,她會覺得父母不關心她了,所以她要用哭聲贏得我們的注意和關心。”
怎樣才能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東西,怎樣才能比別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完美?很明顯,必須參與競爭,而且一定不應該是惡性競爭,因為惡性競爭是貶低自我的一種表現。俞敏洪看到過一個英文短句——Ifyouwanttopushsomebodydown,youhavetogodownyourself。翻譯成中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你想把一個人打翻在地的時候,你自己一定要彎腰低頭。反之想想,當你想把一個人提起來的時候,你的身體一定要挺直上拔。
“沒出息時,我給老婆做飯;有出息後,我給孩子們做飯。”俞敏洪這樣定義瀟灑與豁達,就是在知道你失去了某樣東西之後,能夠用一種開放、快樂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生活,瀟灑和豁達意味著對自己有著充分的自信。
俞敏洪比較喜歡持續不斷地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直到做得趨於完美。新東方能有今天,跟他這個特點大有關係。上學期間俞敏洪從來不擔心別人的更好、更快和更強,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超越對方。上小學時,有的同學很快就把課文背誦完了,俞敏洪則剛開了個頭兒而已。通常情況下,其他同學用一個小時背完一篇課文,俞敏洪可能要用一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記憶。但是他有自己的目標,不管時間多長一定要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盡管背書背得慢,但是他心態很好,一直堅持下來的結果是他背書的效果最好,幾乎可以達到過目不忘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