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打消消極的念頭
當消極的念頭出現時,立即用一句“停止”的口令將它打消。在理論上,叫停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但實際上操作起來非常困難。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拿出巨大的恒心和毅力。
阿力自幼喪母,由父親撫養成人,從小到大一直活在“蜜罐子”裏。這使得阿力嚴重地缺乏自主能力,以致做事時畏首畏尾。
如今,阿力在一家公司做事。他很傾慕部門裏的一位女同事,很想約她外出。但他的疑慮使他躊躇不前:“跟同事約會怕是不大好吧”,或“要是她不答應,那該有多尷尬氨。
後來,在朋友的鼓勵下,阿力打消了內心的憂慮,勇敢地向她提出約會。結果,她竟以怪罪的口氣問他:“阿力,你為什麼這麼久才來約我?”
(3)拋開令人心煩的事
一位經常 被煩心事困擾的朋友這樣對我說:“我晚上躺在床上總是睡不著,思潮起伏不定,一會兒想‘我對孩子是不是有些苛刻?’一會兒又懷疑‘客戶打來的電話我是不是回了。’轉而又想‘明天老板又要交給我一項新任務,要是完不成可怎麼辦?’後來,我實在太心煩了,幹脆不去想那些令人心煩的事,而是回想和朋友一起旅遊時度過的快樂時光。想起他對著猩猩大笑的樣子,我竟然不由得嘻嘻地竊笑起來。不久,我的腦子裏全是一些美麗的回憶,慢慢地就進入了夢鄉。”
(4)剔除自我評價的消極字句
我們常常聽到有些人這樣感歎:“真沒用,我隻是個小小的秘書!”“我實在是太渺小了,僅僅是個推銷員!”“我隻不過是個打字員,根本配不上人家一個堂堂大學生。”
在進行自我評價的時候,人們常常用一些消極的字眼兒,如“隻是”、“僅僅是”、“隻不過”等來貶低自己。事實上,他們不僅貶低了自己,也貶低了他們正在從事的事業。這對於改變他們所處的現狀來說,起不到任何作用。
把消極的字眼兒剔除掉,你才能發現自身的價值,才能給自己一些肯定。你若以一種肯定的語氣來評價自己:“我是個推銷員”、“我是個秘書”、“我是一名電腦操作員”,你就能發現你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有助於你今後更好地完成工作。
(5)轉變思考的方向
你大概有過這樣的體會:忙完一天的工作後,你有些不大開心,但有人突然對你說:“我們出去逛逛街吧?”你的心情竟然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改變思考的方向,你才會覺得輕鬆快樂。
現在就試著轉變自己的思考方向吧。如果老板要求你在星期五之前必須完成一項任務,而你又打算在星期六和朋友一起出去遊玩,就把自己的心情由“工作的壓力”轉變為“星期六的快樂”。如果你乘飛機總是擔心發生空難,就盡力讓自己去看沿途的風景,讓觀賞風景時的愜意代替對發生空難的恐懼。
隻有改變思考方向,你才能從不同的角度看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從而增加你的成功機會。
徹底解放你自己
現代社會是一個忙碌的社會。在日出日沒沒有盡頭的日子裏,人們不停地奔波勞累,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機器,而那些正在成就事業的人們,就更沒有休息時間,像永不鬆懈的發條,為了自己的夢想或利益而不停地奔跑。我們的生命在奔忙中耗散,而我們的精神也在殘酷的競爭中和快節奏的生活中趨於緊張,以致憂慮甚或崩潰,這就是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相。是什麼縛住了我們,是什麼壓在了我們的心頭?或許是利益,或許是出人頭地的強烈欲望。但是,我們沒有想過,這些利益和欲望的源頭是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學會在追逐事業的同時又放鬆自己、享受生活,從而實現自我解放。
一個煩惱少年,在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
這一天,他來到一條河邊,岸上垂柳成蔭,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少年又走上前問老翁:“請問,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老翁看了一眼麵前憂鬱的少年,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少年試了試,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路遇兩位在路邊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煩惱少年又走上去尋求解脫之法。
“喔,可憐的孩子,你能把手伸開嗎?”
少年把手伸開。
“既然雙腿靈便快捷,雙手伸展自由,那還有什麼在束縛著你呢?既然沒有東西束縛著你,你又尋求什麼解脫呢?煩惱隻為強出頭,你心裏有心結全是自己想不開造成的,你把自己的心捆住了,誰能幫你解開呢?”
煩惱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我雙手能動,雙腿能跑,原本就是自由主人,我又何須尋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自己捆住自己了嗎?
少年正欲轉身離去,忽然麵前成了一片汪洋,一葉小舟在他麵前蕩漾。
少年急忙上了小船,可是船上隻有雙槳,沒有渡工。
“誰來渡我?”少年茫然四顧,大聲呼喊著。
“請君自渡!”老人在水麵上一閃,飄然而去。
少年拿起雙槳,輕輕一劃,麵前頓時變成了一片平原,一條大道近在眼前,少年踏上大路,歡笑而去。
從理論上講,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我們可以自由地行走,可以自由地言談,可是實際上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自由可言,每一天都被房子、車子、妻子、孩子、票子所牽扯,憂心忡忡,疲於奔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將目光定局了,自己將心靈束縛了。
佛說,煩惱憂慮由心生,自己的僵局是自己設定的。其實,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一味地向別人討教經驗,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懈決問題的。所以隻有徹底地把自己從煩惱中解放出來,我們才會獲得快樂。
世界就是一麵鏡子,我們對它笑,它就對我們笑,我們對它哭,它就對我們哭。煩惱往往是自己給自己的,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自尋煩惱。
有的人憂慮是自尋煩惱,有的人憂慮則是缺乏自信,其實,無論是什麼,隻要你想解放自己,你就一定能獲得自由。
一個頑皮的小孩無意間在懸崖邊的鷹巢裏發現了一顆老鷹的蛋,他一時興起,將這顆老鷹蛋帶回父親的農莊,放在母雞的窩裏,想看看能不能孵出小鷹來。
果然如小孩所期望的那樣,那顆蛋孵出了一隻小鷹。小鷹跟著同窩的小雞一起長大,每天在農莊裏追逐主人喂飼的穀粒,一直以為自己是隻小雞。
有一天,母雞焦急地咯咯大叫,召喚小雞們趕緊躲回雞舍內,頃刻之間,隻見一隻雄壯的老鷹俯衝而下,小鷹也和小雞一樣,四處逃竄。
經過這次事件後,小鷹每次看見在遠處天空盤旋的老鷹身影,總是不禁喃喃自語:“我若是能像老鷹那樣,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中,那該有多好。”
而一旁的小雞總會提醒它:“別傻了,你隻不過是隻雞,是不可能高飛的,別做那種白日夢吧。”
小鷹想想也對,自己不過是隻小雞,也就回過頭,去和其他小雞繼續追逐主人撒下的穀粒。
直到有一天,一位馴獸師和朋友路過農莊,看見這隻小鷹,便興致勃勃地想要教會小鷹飛翔,而他的朋友則認為小鷹的翅膀已經退化無力,勸馴獸師打消這個念頭。
馴獸師卻不這麼想,他將小鷹帶到農舍的屋頂上,認為由高處將小鷹擲下,它自然會展翅高飛。不料離開雞群的小鷹顯得很憂慮,它隻輕拍了幾下翅膀,便落到雞群當中,繼續和小雞們快樂地四處找尋食物。
馴獸師仍不死心,再次帶著小鷹爬到農莊內最高的樹上,擲出小鷹。小鷹害怕之餘,憂慮更重,但是本能使它展開翅膀,飛了一段距離。看見地上的小雞們正忙著追尋穀粒,它便立時停下來,加入雞群中爭食,再也不肯飛了。
在朋友的嘲笑聲中,馴獸師這次將小鷹帶到懸崖上。小鷹已不再憂慮,它那銳利的眼光向下看去,大樹、農莊、溪流都在腳下,而且變得十分渺校待馴獸師的手一放開,小鷹展開寬闊的翅膀,終於實現了它的夢想,自由地翱翔於天空。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像小鷹一般,擁有過翱翔天際、悠閑自在的美妙夢想。有趣的是,這些偉大的夢想,往往會隨著慢慢長大、所謂的“成熟”以及在周圍親友的一句句“別傻了”、“不可能”聲中逐漸萎縮,甚至破滅,同時,在不能實現理想的憂慮中漸漸失去自信。
就算有幸遇上一位懂得欣賞我們的馴獸師,硬將我們帶到更高的領域,我們往往也會像小鷹一樣為自己無法飛翔憂慮,並且如小鷹回頭望見地上爭食的雞群一般,再次飛回地上,加入往日那個不敢夢想的群體裏。
那些自尋煩惱的憂慮固然可歎,但是有能力卻在陳舊觀念中安於現狀的人就更可悲,就像這隻在雞群中長大的小鷹一樣。舊觀念是禁錮人發展的牢籠,人應該勇於從舊觀念中走出來,而不囿於觀念的束縛,這樣才能突破自我、解放自我。
解放自我是前進的步伐,也是停頓中的修整。前進是我們生活的動力,不可或缺,修整是前進的補充,必不可少。聰明的猶太人就善於修整,他們認為健康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們首先很注重飲食,然後很注意休息,他們認為休息和工作一樣重要。
解放自己,我們首先要在身體上解放自己,多給自己休息的時間,讓自己遠離那些永遠也忙不完的事務,讓心靈有一個放鬆清淨的空間。
解放自己最關鍵的就是要盡量寬容自己,放棄憂慮。做自己認為值得做想做的事情,一旦做了就不會後悔,要不斷擺正自己的位置,正視前方路之漫漫,不要讓自己整日“沉浸”在憂慮的世界裏。
解放自己,還要學會寬恕別人,還自己心靈一份純淨。
解放自己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隨性。即擦去遮擋心靈的塵埃,開豁出心扉的一角,讓它擁抱自由。隨性是自我本色真實化的自然宣泄,是植根於每個人生命最深處的。
養成快樂的習慣
做一個快樂的人,擁有幸福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願,而生活中經常會有很多的不愉快,使我們憂慮重重,進而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其實,快樂隻是一種生活習慣,養成了快樂的習慣,我們就能與憂慮絕緣,與快樂常伴,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歐盟曾經頒布過這樣一條奇怪的法令,農民以後需在豬圈裏放上一些可供豬兒們玩耍的玩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麵臨罰款或監禁。他們甚至還提醒農民要經常更換不同種類的玩具,“否則,豬兒會玩膩的”。之所以頒布這樣的法令,那是因為歐盟官員認為,即使是豬,也應該快樂地活著。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上隻有快樂的豬和不快樂的人。他說這話的意思是說,人因為有思想智慧所以痛苦不快樂,他主要是沿用哲學上“智慧是痛苦的”的說法。我們姑且不說那些,隻想豬為什麼比人快樂呢?因為豬不會像人一樣有煩惱,而有些煩惱恰好是人自己給自己的。
既然豬都需要快樂地生活,那麼人更應該活得開心、活得瀟灑。很多人為工作和學習憂慮,為沒有地位、沒有權力、沒有財富憂慮,所以就認為沒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這可是大錯而特錯。
開心與否,完全取決於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精神世界的快樂與物質世界是不成絕對正比關係的。爬雪山、過草地、吃樹皮的紅軍戰士照樣笑著唱歌前進,名流明星、億萬富翁、大哲學家自殺也是常事。
一個三歲小女孩問幼兒園的老師:“你知道我媽媽是男的還是女的嗎?”老師故作沉思後回答:“女的!”女兒回家後,非常高興地告訴父母:“我們老師真的很聰明,她知道我媽媽是女的。”說話的同時,小女孩的小臉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孩子天真的笑臉也感染了父母,也不由得為此開心了很多天。
經常感到快樂的人,並非經常有快樂的事,而是像這小女孩一樣,有快樂的秘訣,那就是會自己給自己找樂子,如果把快樂當成一種習慣,我們就永遠不會不快樂了。
宋代文豪蘇東坡,一生命運坎坷:受排擠,遭誣陷,陷牢獄,受侮辱。多次被貶,生活窮困潦倒。但是,無論遇到什麼挫折,他能都化苦為樂、苦中求樂,保持瀟灑的心境,快快樂樂地生活。他被稱為“坡仙”,既是因為他絕代的文學才華,亦是因為他快樂的心態。有一次,他被人誣陷坐了一百多天的牢,出獄後,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平反、報仇之類的事情,而是如何愉快地度過有生之年,實在難能可貴。
每個人都想快快樂樂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但是現實中,總有很多事情不盡如人意,讓我們心情鬱悶。但是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如同白駒過隙,人沒有理由不快樂地生活。即使命運坎坷,隻要自己擁有樂觀的心態,放棄不必要的憂慮,仍然會有無數個快樂的理由,隻要我們懂得享受人生、快樂生活,就會從任何困境中得到解脫,成為一個活得快樂、瀟灑的人。
“二戰”結束時,一位美國戰地記者在德國一片廢墟般的居民區裏,看到在一個居民的窗台上,有一個簡陋的花盆,花盆裏麵一朵玫瑰吐蕊怒放,眼前的情景令這位記者堅信,德國一定會重新崛起。他的推斷就源於這朵玫瑰,因為它代表著德意誌民族的樂觀心態。
一個人越是走投無路的時候,樂觀就越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有了樂觀的心態,就能夠堅持,就能夠等待時來運轉。有了樂觀的心態,看待一切事情,心情是愉快的,那些不快樂的事也因此變成快樂的事。快樂與不快樂是一種看問題的心態,存在於我們的意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