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我舍我快樂1(3 / 3)

阿伯拉罕·林肯說:“隻要心裏想著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

養成快樂的習慣,主要是憑借思考的力量。首先,我們必須擬定一份有關快樂心情的想法的清單,然後,每天不停地思考這些想法,期間若有不高興的想法進入我們的心中,立刻停止並將之設法摒除掉,尤其要以快樂的想法取而代之。此外,在每天早晨下床之前,不妨先在床上舒暢地想著,然後靜靜地把有關快樂的一切想法在腦海中重複考慮一遍,同時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今天可能遇到的快樂地圖。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放棄憂慮,以快樂的心態去對待一切,好心情就會常伴我們。有些人什麼都不缺,就是不快樂;而有些人什麼都沒有,但是卻很快樂。他們的差別就在於是否把快樂當成一種習慣。

熱愛生命的人沒有不快樂的,人的一生極其短暫,如果有太多的不快樂,就是在浪費生命。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摒棄那些不必要的憂慮,養成快樂的習慣吧。

知足才能常樂

西方曾有位哲人這樣說:“成功是沒有標準的,隻要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發揮出了所有的力量和潛能,而且也盡了應盡的財力和物力,這樣,即使結果仍不是最優秀的,但仍不失為一種成功。”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人一定要知足,做什麼事情都不必追求最好的結果,隻要盡力就好,因為成功並不意味著都是第一。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也自有它的獨特之處。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就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無底洞,如果人們總是為了名、為了利而上下奔波,為了錢、為了權而日夜煩惱,讓種種不斷攀升的欲望,驅使著我們努力去工作,去賺錢,結果隻能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錢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也陷入了一個越來越深的痛苦深淵,到最後不僅期望的快樂不會如期到來,反而會淪為欲望的奴隸。所以,永無止境的欲望就像是一碗致命的毒藥,無論誰喝了都無藥可醫。隻有知足的人才能常常感到快樂,因為隻有經常知足,才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強迫自己。

一、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一個人的快樂是別人看不見的,人們隻有通過他的外在表現或行為才能有所了解,快樂的很大一部分完全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跟物質的多少沒有多大關係。世間的財富和名利等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實在是少之又少。一個人哪怕擁有萬貫家產,他從中獲得的安樂又有多少呢?就像一個擁有天下財產、人口的國王一樣,他一生所享有的快樂,恐怕遠遠比不上一個大街上的叫花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大富翁,他家裏非常富有,錢多到以至於他雇了幾十個賬房先生來管理,但還是忙不過來。雖然擁有這麼多讓別人羨慕的財產,可這個富翁卻是每天寢食難安,愁眉不展。而在他的隔壁有一對窮苦的夫婦,他們靠賣豆腐過日子,盡管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但老兩口每天從早到晚,卻有說有笑,顯得十分快樂。富翁覺得很不明白便去問一位賬房先生:“為什麼我這麼富有卻快樂不起來,而隔壁的鄰居日子那麼苦還能那麼高興呢?”賬房先生回答說:“老爺,你先不要多問,隻需隔牆扔過去幾錠銀子,就會知道了。”於是,富翁趁晚上夜裏無人,將五十兩銀子扔到了豆腐店裏,賣豆腐的老夫婦撿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欣喜若狂,他們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的錢財。於是忙著藏銀子,又考慮如何花,還要擔心被別人偷……這些銀子弄得他們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日夜難安。從此以後,富翁再聽不到那往日的歌聲和笑聲了,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讓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這些錢財啊!”

對於富翁來說,財富雖然給他帶去了無窮的物質享受,但他的內心卻從未有過片刻寧靜,甚至可以說充滿了痛苦。五十兩銀子打破了賣豆腐的夫妻倆的安樂生活,不知他們是否後悔撿了從天而降的財富?誠然,在永不滿足的情況下,或許可以讓人們實現很多的理想,但日子久了,這種可怕的習慣就會和我們如影隨形,直到有一天,大火燒了衣服才猛然發覺:原來這樣的活法這麼累,原來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快樂。

二、知足者貧賤亦樂

所謂知足,就是對現有的生活或者狀態感到滿足,不去刻意地和別人盲目攀比,時刻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在這山望著那山高,在那山又覺得這山聳”,殊不知,其實兩座山是一樣的,隻是自己永不知足的心在作怪罷了。這種人永遠不能得到滿足,快樂也就不會光顧他們。隻有知足的人才能認識到永無止境的欲望所帶來的痛苦,於是幹脆去壓抑一些根本無法實現的願望,看起來雖然比較殘忍,但它卻能減少許多痛苦。

有個善良的天使,她經常到凡間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窮苦人,因為這樣她能嚐到幸福的味道。有一天,天使遇到一個農夫,他的樣子十分苦惱,他向天使哭訴說道:“我們家的水牛剛剛死了,沒有它幫我耕田,叫我如何種莊稼呢?”於是,好心的天使就賜給了他一隻健壯的水牛,農夫十分高興,連連向天使道謝。

過了些日子,天使又見到了這個農夫,農夫還是一臉沮喪的樣子,他又向天使說:“我們家的錢被騙光了,這可是我一輩子的積累呀!這叫我們一家人可怎麼活呀?”於是,天使又給了農夫許多的財富,農夫又高興地接受了。

後來,天使又去看這個農夫,也見到了他貌美而溫柔的妻子,但農夫說他仍然不快樂,雖然他現在衣食無憂,可他感受不到幸福,要天使給他幸福。天使想了想,說道:“我知道該做什麼了。”說完,她把農夫所擁有的一切都拿走了——拿走了他的錢財,毀去了他的容貌,奪去了他妻子和兒子的性命。過了一個月之後,天使回到農夫身邊,把他從前的一切還給了他。當農夫又重新擁有這一切的時候,他感激地對天使說:“我現在終於知道什麼是幸福了,謝謝你。”

生活中我們總是在考慮自己並末得到的東西,卻往往忽略已經擁有的,不知足者最苦惱。農夫正是因為不知道滿足,才會一次次地向天使索取,當他真正懂得幸福的時候才明白,原來幸福就是自己所擁有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我們每個人到底有多大的力量,隻有自己最清楚,隻有知足者才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讓自己的需求和承受能力維持平衡。

當然,也不要誤會了知足的涵義。知足並不是讓我們目光短淺,不是要我們停滯不前,不是讓我們在現有的成績前自我陶醉而無視人生更遠大的追求。知足更不等同於驕傲自滿,拿自己目前的狀態向人炫耀。知足隻是對現實的一種正確的反應,它隻是相對而言,並不代表著絕對滿足。可以說,知足是一種平和的處世智慧,它教會人們從不足中找到知足,在不樂中尋到快樂,真正能夠灑脫地做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隻知接受他人的恩惠與施舍的人很難得到快樂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指出:“為你自己找到幸福最有保障的方法,就是奉獻你的精力,努力使其他人獲得快樂。幸福是捉摸不定、透明的事物。如果你決心去追尋幸福,你將會發現它很難以捉摸;如果你把幸福帶給其他人,那麼幸福自然就會來到。”

這是基本真理。如果不懂得付出和奉獻,就不能體會到人生中真正的快樂,因為物質成就無法給予我們人性慈善中所經曆到的那種喜悅。

有這樣一個東方故事:

一個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雙手,向每一個過路人乞討著什麼。

呂洞賓走了過來,男子向他伸出雙手。

“孩子,你已經擁有了那麼多的金子,難道你還要乞求什麼嗎?”呂洞賓問。

“唉!雖然我擁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滿足,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還乞求愛情、榮譽、成功。”男子說。

呂洞賓從口袋裏掏出他需要的愛情、榮譽和成功,送給了他。

一個月之後,呂洞賓又從這裏經過,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黃金上,向路人伸著雙手。

“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經有了,難道你還不滿足kcg?”

“唉!雖然我得到了那麼多東西,但是我還是不滿足,我還需要快樂和刺激。”男子說。

呂洞賓把快樂和刺激也給了他。

一個月後,呂洞賓從這裏路過,見那男人仍然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著雙手——盡管有愛情、榮譽、成功、快樂和刺激陪伴著他。

“孩子,你已經擁有了你所希望擁有的,難道你還要乞求什麼嗎?”

“唉!盡管我擁有了比別人多得多的東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滿足,老人家,請你把滿足賜給我吧!”男子說。

呂洞賓笑道:“你需要滿足嗎?孩子,那麼,請你從現在開始學著付出吧。”

呂洞賓一個月後又從此地經過,隻見這男子站在路邊,他身邊的金子已經所剩不多了,他正把它們施舍給路人。

他把金子給了衣食無著的窮人,把愛情給了需要愛的人,把榮譽和成功給了慘敗者,把快樂給了憂愁的人,把刺激送給了麻木不仁的人。現在,他一無所有了。

看著人們接過他施舍的東西,滿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現在,你感到滿足了嗎?”呂洞賓問。

“滿足了!滿足了!”男子笑著說,“原來,滿足藏在付出的懷抱裏埃當我一味乞求時,得到了這個,又想得到那個,永遠不知什麼叫滿足。當我付出時,我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而滿足,為我對人類有所奉獻而自豪、而滿足,為人們向我投來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滿足。謝謝您,您終於讓我知道了什麼叫滿足。”

當你協助其他人時,你就是在協助你自己。你將會覺得與他人間有一種親密的感覺,而其他人就是你的世界。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對世界和社會很有貢獻的有用之人。此外,如果接受你幫助的人對你十分感激(大多數人對善心的幫助,都會十分感激),你將會感覺到他對你的溫情反應,而你的社會關係將會因此而十分友善。在這個由人組成的社會中,你會感覺更舒服,也覺得不必退縮到一個生活如行屍走肉般的內心深處。

要想活得幸福快樂,你必須學習“施與受”的藝術,因為這正是維持文明生活所必需的血液。一個人若隻知接受他人的恩惠與施舍,必然永遠不會快樂。一個男人的一生若隻是像一條鯊魚那樣緊緊抓住金錢不放,或是某個女人像隻被寵壞的小狗那樣接受其他人所贈送的禮物——那他們都不會感到幸福快樂的。一個人必須知道施舍的喜悅——那種因為使別人快樂而令你自己渾身舒服透頂的欣喜感覺——才能領悟到滿足的真正意義。

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在南美洲有一種奇特的動物——蜘蛛猴,要捕捉它們非常容易,你隻要在一個玻璃瓶裏放一顆花生,然後放在那裏。蜘蛛猴剛好可以把手伸進瓶子去拿那粒花生,一旦它們握住花生,爪子就抽不出來,但它們就是不肯鬆爪子。所以,它們很容易被捕捉。

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為什麼有的人一生鬱鬱寡歡,是因為他(她)心裏裝有太多的無用的東西在左右著他(她),而使其變得斤斤計較、偏激、固執甚至於痛苦。

有人講起自己的一段經曆:

還記得很久以前在裝修房子時的那件事,雖然事情過去多年,但帶給我的記憶卻恍如昨天。那是我的新房裝修工作進入尾聲的那天下午,隨著油漆師傅一聲“全部都好了”,我也抱著高興的心情來到我將要入住的新房。

我從樓上走到樓下,查看整體的成果。卻赫然發現廚房水槽下的那個舊水泵,鏽跡斑駁的樣子,在經過粉刷後的牆麵襯托下,顯得異常刺眼。

我不好意思請師傅去處理那個不屬於他工作範圍的舊水泵,便跟母親建議,向師傅借一些油漆,將水泵外殼塗上漆,讓兩者之間的差距小一些。好心的師傅一聽到我們要借油漆,便又從他家中趕過來,表示可以幫助我們處理。

就當師傅打算開始動手時,他和母親閑聊起來:“這個水泵是做什麼用的?”“沒有用,早就壞了!”“啊?那有插電嗎?”“沒有,線路都拔掉了!”“那為什麼要漆,不幹脆整個拔掉?”現場一陣默然,大家麵麵相覷。對啊,為什麼不拔掉呢?“那不要漆啦,你借我螺絲刀,我幫你們拔掉!”不到三分鍾,油漆師傅就處理好了那個放在那好幾年的舊水泵。

我突然想,不就是這樣嗎?人的心!

在我們的心中,也許就會有著這樣一個舊水泵——有時候,那是我們錯愛了的一個人;有時候,那是我們曾經在生命曆程中遭遇的挫折傷害:有時候,那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偏見與固執——明明已經生鏽敗壞且不堪使用了,但我們卻缺少將它除去的動力,就任由它一年又一年,在我們心中擺放著,以為那是無法除去且不能搬移的。甚至,有時還像我一樣,企圖用濃厚的妝,去掩飾它本質的殘破。

我們心中到底有多少東西,是我們錯誤地擺置卻始終以為是無法搬移的呢?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幸福,人生隻有放得下該放下的才能真正得到快樂。給自己勇氣,搬移你心中的“舊的水泵”,別讓它成為你快樂的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