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聰明的家長還要記住一點:學習是孩子的職責,努力學習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他,這樣隻會讓你的孩子有一種錯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

2.不要讓孩子飄飄然

如果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屢屢得到別人的讚賞、表揚、物質鼓勵,那麼這些孩子很容易走向一個極端:飄飄然、忘乎所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特別要注意一點:千萬不要以錢來表彰孩子的成績。一旦這樣做,後果是非常可怕的。畢竟一旦孩子有了錢,什麼事情都會做出來。

更何況,太多的錢往往會讓他的注意力從學習上轉移出來,而開始關注其他方麵的東西,比如說名牌的穿著、時尚的玩具、可口的小吃……

3.理解成績差的孩子的苦衷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獲得好成績,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獲得家長的優待。那麼如果你的孩子正是那些成績不是很好的孩子,那該怎麼辦呢?很簡單:理解孩子的苦衷。每個孩子都想考個好成績回家,但是很多因素製約了他們,比如說臨場發揮不好、考試時容易緊張、理解能力差、壓力太大……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引起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成績不好的孩子都曾悲觀地這樣表示過:“我也想考個好成績,但周圍的一切,尤其是爸爸媽媽給的壓力讓我很壓抑。在這種氛圍下,我又怎麼能考得好呢?”“有時,我真的懷疑,我是不是僅僅為成績而活著。”

4.尊重成績差的孩子

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這是讓他們改變自己的唯一前提。隻有尊重他們,他們才會正視自己的缺點;也隻有尊重他們,他們才會重燃學習的希望。

很多家長隻要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好,就希望通過“挖苦”“諷刺”的方法來激勵孩子。甚至常常根據分數給孩子下“菜碟”:孩子成績好,家長就把孩子當作“寶”;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就打罵孩子。

這些家長的做法是不對的。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這種做法不但對孩子的學業發展沒有好處,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5.以平常心對待成績

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不能動輒打罵,而是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懂得鼓勵他們,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幫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除此之外,還要給孩子創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成績、放學後就讓這些孩子去做作業,否則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6.關注成績以外的東西

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隻有成績,還有其他的方麵。比如說孩子的品德修養、辦事能力、組織能力等,家長在關注成績的同時,也應該關注這些方麵。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德智體全麵發展。

思思回到家裏,爸爸從書房裏走出來伸出手:“爸爸看看,考了多少分。”

思思垂頭喪氣地把成績單拿給爸爸,爸爸接過來一看,眼睛瞪得圓圓的:“什麼,你語文才考了80分?比上次還少8分,數學也比上次少5分,你怎麼搞的?一點兒也不用心。”

“爸爸。”思思怯怯地打斷他,“老師表揚我了,說我是個好班長,助人為樂關心集體……”

爸爸不耐煩地打斷她:“得了,老師表揚有什麼用,成績好了才是硬道理。要是你考不上大學,老師能保送你啊。”

7.將孩子成績和家長麵子分離開

在現代家庭教育當中,很多家長陷入了一個誤區:將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麵子。這些家長將孩子的分數作為在同事、親戚、朋友麵前“露臉”、“爭麵子”的主要憑據。若孩子的成績好,則感到有麵子,出門走路腰板都能直;若孩子的成績不好,則會覺得臉上無光。

家長的這種行為勢必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自認為自己讀書是為了家長,而不是為了自己。並且以此為“要挾”,讓家長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當然,家長也會陷入一個誤區: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視思想品質、性格修養、身體素質、責任心培養等諸方麵的全麵發展。導致高分低能,或者作弊、蒙騙現象的出現。這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有害的。教育箴育不要把分數當成檢驗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孩子全麵發展才真正有助於以後走入社會並能在社會中取得一定成績。學習上的尖子生未必是優秀的人才。

當孩子將木棍扔掉後,他的思維便結束了

許多人可能都知道“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山地發現了兩個狼孩,即從小被狼撫養的兒童。兩個狼孩都是女性,大的發現時約8歲,後來取名為卡瑪拉,小的2歲左右,取名叫阿瑪拉。人們從狼窩裏捕獲她們後,將她們送到了孤兒院,辛格牧師對她們進行精心地照料和教育。卡瑪拉活到了17歲,阿瑪拉第二年就死了。雖然辛格牧師對卡瑪拉進行了長達10年的教育培養,而卡瑪拉隻改掉了一些狼的習性,學會了穿衣、直立行走,知道了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能講一些簡單的話。盡管人們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卡瑪拉在17歲時思維水平僅能達到正常兒童3~5歲時的水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原因在於思維能力的發展存在一個關鍵期。所謂關鍵期,是指某些行為是在人發育的某個階段給予適當的環境刺激才會出現的,而如果在這個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就不再產生或很難出現。比如有人提出,8歲以前的任何一名兒童無論把他放到世界上什麼國家,他都能很順利地學會那個國家的語言。而8歲以後再去別的國家,語言的掌握就變得非常困難。因此,8歲以前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任何人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有階段性的。兒童的思維發展經曆了一個非常複雜而又漫長的過程,經曆了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在大量的觀察和實驗後,提出了思維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理論:

1.感覺運動階段(從出生到約2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主要通過感覺動作來探索世界、思考問題,這是兒童思維的萌芽階段,比如小孩子拿一根木棍,當他用兩腿把木棍夾住時,可以用“騎木馬”來思考此事;當孩子將木棍放在肩上或端在胸前時,思考的是“扛著解放軍的槍”;當孩子把木棍拿在手上玩耍時,這根木棍就成了孫悟空的金箍棒了;當孩子將木棍扔掉後,他的思維便結束了。

2.前運算階段(約2~7歲)

這一階段由於兒童語言的出現和發展,兒童開始憑借具體的事物進行形象思維。孩子們多以自己為中心進行思考。比如一個小孩覺得一個人玩太寂寞了,當他看見一隻小燕子飛過時,他會叫住小燕子說:“燕子,燕子,快下來和寶寶一起玩吧!”這一階段的小孩還不能將自己與他物分割開,隻是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

3.具體運算階段(約7~12歲)

這一階段是兒童初步的邏輯思維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還離不開以具體形象事物作為思考的對象。對於他們思考的內容還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有結構的係統,所以隻是初步的邏輯思考階段。小學生的思維就屬於這一階段。

4.形式運算階段(約12~15歲)

這個階段也叫抽象邏輯思維階段。這是與成人思維接近的、達到基本成熟的思維形式。這種思維形式可以在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的事物。

小學生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因此在這個過渡的關鍵時期,父母非常有必要對孩子的思維進行訓練,並加以正確地引導。

一般認為這個關鍵年齡在約10~11歲(小學四年級)。當然這一關鍵年齡也是有可變性與可塑性的。如果教育適當,小學生的關鍵期可能提前,可發生在小學三年級;如果教育不當,沒有適合的教育條件,這個關鍵年齡可能推遲到五年級才發生。

舉個例子說,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在對小學生數學概括與運算能力發展的研究中發現:在一般的教育條件下,四年級的小學生(10~11歲)在數的概括能力發展中有顯著的變化。這是小學生在掌握數的概念中,從以具體形象概括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概括為主要形式的一個轉折點。這就是小學生數理概括能力的一個飛躍期。強調這個關鍵年齡,就要求父母和老師要適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飛躍期,施以適當的教育。這一轉折點何時出現,主要取決於怎樣教育孩子。而在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情況下,到了三年級下學期,經過多次思維發展的水平測試,平均有867%的小學生已經達到了小學數學運算思維的高級水平。這樣,經過訓練的學生在三年級就實現了數的概括能力的飛躍。同時還對一些學生進行實驗,由於教學不得法,到了小學五年級才有75%的學生達到了小學數學運算思維的高級水平。

這些都說明,小學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有一定的伸縮性,可以提前,也可以延遲,可以加快,也可以減緩。隻要有好的訓練方法,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可以提前到三年級,這意味著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存在很大的潛力。

認識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掌握關鍵期,並切實抓住關鍵期,這是每一個父母都不可忽視的。

激發孩子的智慧潛能

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學習潛能,這是不容置疑的。關鍵在於父母應遵循什麼樣的原則、采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更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巨大潛能。

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父母不能隨意為之,而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遵循以下原則與方法。

1.靈丹妙藥在於教

“知識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台灣省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中心主任陳龍安說,孩子的表現不如父母的意,老師覺得孩子教不好,其實這是因為大人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隻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智能最不足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陳龍安指出,國外曾經針對當今成名於世的諾貝爾獎得主、奧運選手、科學家進行研究,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結果證實:這些有成就的人,絕大多數人的能力都是後天培養,並非先天生成的。

為人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不要抱著能找到什麼“仙丹”、可以馬上見效的想法。重要的是要針對孩子的氣質、才智及性格來教育,孩子才可能發揮潛能,達到最佳的狀態。

2.創造“想問”的情境

家長可以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首先是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遊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是利用一物多用、廢物利用的原則,創造思考和發問的“情境”。例如在垃圾筒上方貼張紙條:“丟掉東西前,想想看它還能做什麼?”借機鼓勵孩子創造不平凡的點子,或看清楚孩子是如何思考的,也了解孩子懂了多少,可謂一舉數得。

隻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智能最不足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給孩子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

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是孩子的潛能得以充分發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應引導孩子做多方麵嚐試與學習,否則很難把真正的潛力引發出來。

許多父母親以為自己的孩子天賦不如他人,因而產生消極的念頭,終止了對孩子的悉心教導,以致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事實上,就孩子的能力發展而言,後天的學習與教導具有絕對的影響力。

兒童心理學家凱利(E.Kelly)曾說:“父母親要隨時注意兒童的學習與經驗,時時提醒自己:孩子們天生完美,我們有責任提供使其發揮完美潛能的機會。”

在我們的社會裏,仍然有許多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學習機會。比如說一些家庭的子女,父母親早出晚歸,缺乏親子間的交談和溝通。甚至有些父母親一有空閑便坐在電視機前或麻將桌邊消磨時間,而不與孩子談話,因而造成孩子語言發展上的障礙、人際感受上的貧乏,甚至在智能和情感上亦受到影響。

經濟和科學的高度發展可以提高生活的水準,使孩子受到較好的教育。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父母親忙於工作,結果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反而剝奪了兒童學習的機會。

有一篇報道指出,孩子即使有好的智力遺傳,如果不提供學習機會,一樣會被埋沒。美國若幹沒有得到教導或愚笨的兒童,竟是大學研究所研究生的子女,其原因是研究生忙於研究學問,不能每日用較多的時間教導孩子。

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可采取如下幾種方法:

對於幼兒要多逗著他玩,跟他說話,跟他一起玩玩具和有規則的活動。

及早引導孩子學習語言。父母親要多跟孩子交談,念故事給孩子聽,並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表達和進行邏輯思考。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分辨、歸納、推演和探究。

幫助孩子學習閱讀,不斷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要盡量在孩子有興趣和樂於學習的前提下,提供學習機會。

父母給孩子提供越多的學習性刺激,就越能促進孩子潛力和智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