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根據老師的指導,生生的爸爸在對學習計劃的評估中發現,生生雖然每天都抄寫不會的字詞,卻並不認識它們。結果造成新的錯誤沒有得到糾正,以前學過的東西也忘了。抄了半天,卻是白費勁。
爸爸重新調整了計劃:規定默寫之前先讓生生認,認完了默記。默記完了,讓他讀,先不讓他動筆,防止長時間動筆造成反感。然後再聽寫,聽寫後,再篩出仍然不會的,繼續讓生生認讀、練習。把這個過程作為每天的計劃堅持下來,剛開始不要太多,從每天5個字詞開始,然後逐步增加到10個。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練習,生生的字詞記憶能力很快就提高了。
6.督促孩子堅持執行計劃
既然製定了計劃就要堅決執行,做到持之以恒。隻有這樣,才會有所進步。當然,計劃的堅持首先就要求家長要堅持,如果家長不堅持,孩子則很難堅持。對於家長來說,要堅持幫助孩子製定、調整、評估計劃,督促孩子按照計劃走下去。
而對於孩子來說,則應該堅持按照計劃,堅定不移地完成計劃之內的學習任務。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很多計劃在短時間裏效果不會非常明顯,但是到了一定的時間之後,這種效果就會顯現出來。
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做大聲朗讀的訓練。這種訓練可能持續兩三個星期都不會看到十分明顯的效果,但是堅持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文的語感和詞彙量以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都會有驚人的提高。
孩子的學習必須製定有效的計劃,同時要堅決執行,並做到持之以恒。隻有真正做到這一點,孩子的成績才會切實得到提高。
輔導孩子做作業是一門學問
孩子做作業時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題,不少家長往往不知如何處理。於是,有的家長直接將答案告訴孩子,而有的家長一味地讓孩子自己想,而不給予指導。這兩種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輔導孩子做作業是一門學問,需要家長不斷摸索,反複實踐。一般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大多數孩子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的輔導也就會越來越簡單,次數也會越來越少,最終達到孩子自覺學習的效果。
那麼在孩子遇到學習難題的時候,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才是最好的呢?
1.適當點撥
孩子的思維比較簡單,在學習階段不會拐彎抹角,也不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可以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孩子沿著家長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胡濤從小聰明好學。在小學階段就他課堂學習的內容來講,一直感到很輕鬆,家庭作業沒有什麼不會做的,即使是數學書上的所謂“爬坡題”,父母也隻是偶爾給予一些點撥,自己就能拿下來,不需要大人幫他解題。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隻需要家長偶爾的點撥一下,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給予孩子點撥的多少。情況不好的,點撥就多點,情況好的可以少點,甚至可以不點撥,讓孩子獨自去麵對。
2.讓孩子反複讀題
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可能碰到這樣的情況:許多題目並不難,隻是孩子缺乏耐心閱讀原題,往往隻看了一遍就感到不會做,很難,要求父母給予自己輔導。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怎麼做呢?立即給予指導還是拒絕孩子的要求?兩種方法都不是太好,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孩子反複讀題,通過反複讀題讓孩子自己去領會題目的意思,從而找出解決方案。
所以,孩子不會做的題,大人堅持讓他“再讀一遍”、“再讀一遍”……不輕易告訴他。這種鼓勵式的讀題法能夠“逼”出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獲得自信。
3.用例題作輔導
對於孩子經過思考實在不會做的題目,家長也不能直接告訴原題的解法,而應該根據原題編一個相似的例題,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弄懂弄通例題,然後再讓孩子去做原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基本上就能做原題了。如果還是不會,那麼應再回到例題的討論與計算上。經過幾個來回,隻要家長有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做原題。這種做法,雖然家長的工作要繁瑣一點,但能夠訓練孩子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否則,孩子總是處在就題解題的被動思維定式中,很難建立學習的思維遷移模式。
4.隻講關鍵點
對於有些數學難題,有些家長都不一定會的,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問題也好解決,可以就這個原題,分析它的關鍵點在哪裏,讓孩子根據大人的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計算,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父母不會,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畏難心理:這個題目太難了,連父母都不會,那我就不用去做了。
5.家長適當“扶”一把
現在的學習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對孩子思維能力的訓練。
對一些孩子來說,一下子接受比較深的知識點可能困難比較大。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適當地“扶”一把,就很容易讓孩子找不到北,由此在學習上產生厭煩心理。
但是要注意:“扶”一把並不是直接插手,而僅僅是引導而已。否則會出現以下問題:一是不利於獨立能力的培養,孩子的依賴心理恐怕要不斷增強;二是不利於孩子思辨能力的提高,因為老師出難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鍛煉思維,鞏固學習效果;三是不利於孩子學習興趣的提高。
6.放棄做太難的題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題目確實太難了,對於這些題目,完全可以放棄。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做難一點的題目並沒有壞處。其實不然,如果題目太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
維維曾經做了一篇閱讀理解,內容大意是說一個少先隊員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的時候看見沒有掛中國國旗,他就努力爭取請主辦方把中國的國旗升了起來。題目問的是他用什麼打動了主辦方讓中國國旗升起來?維維的答案是他用語言和行動讓國旗升了上去,但正確答案是: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對於成人而言,這個題目一點都不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能答出“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已經很不錯了,完全沒有必要提高到“民族自尊心”的層次。對於家長來說,這些題目完全可以放棄,不去理會。
7.告訴孩子規律,而不是答案
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都陷入了一個誤區:告訴孩子答案,而不是規律。現在的孩子,都被鼓勵發展自己的個性思維,所以在麵對眾多的答案時,家長不能簡單地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對錯,更不能簡單地告訴孩子答案,而是應該告訴孩子解答這類問題的規律。否則,當孩子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還是不會。
答案是魚,而規律是漁。與其給孩子越來越多的魚,不如給孩子越來越多的漁。
利用積極的暗示誘發孩子的信心
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在反映自己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自信心?為什麼很多孩子天資非常聰明,但是成績一直不好?為什麼很多孩子總是人雲亦雲,沒有自我信念?
答案很簡單,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最終導致孩子自信心缺乏。孩子一旦缺乏自信心,就像一座大廈缺乏根基一樣,經不起任何大風大浪,經不起任何的重壓,這也將注定他們隻能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相信任何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平庸,那麼他們該怎麼做呢?治標還需治本,從利用積極的暗示誘發孩子的自信心開始。要做到這一點,以下幾步必不可少:
1.給孩子一個信念
或許對很多孩子來說,根本就不知道何為信念。而很多家長也將信念簡單地理解成理想、目標。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理想比較注重實際,而信念則比較注重心裏的想法。比如,孩子的理想可以是當一個科學家,而他的信念可能就是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家,是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由此可見,信念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念的力量,那麼就不愁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了。
2.別過分謙虛
有句話說得好,過分的謙虛就是自卑,這就是一種物極必反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犯了這個錯誤,在別人讚美自己孩子的時候,表現得過於謙虛,使得孩子產生了一種自卑心理,從而影響到了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3.放大孩子的優點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點,這一點毫無疑問。可是很多家長看到的就是孩子的缺點,而不是孩子的優點。正如有個故事說的一樣:一張白紙上有一個黑點,很多人看到的是黑點,而不是那張白紙。
當優點放大了,人們做起任何事情來都會滿懷信心。作為家長,不要將目光放在孩子的缺點上,不要忽略孩子的優點。其實放大孩子的優點更加容易激起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找到一個心理的平衡點。
4.給孩子一些善意的謊言
為了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有時還需要家長給予孩子一些善意的謊言來“欺騙”孩子,讓孩子在這些謊言當中找到自信的立足點。
小男孩在期末考試前幾天,違反了學校的紀律,被停課兩天。爸爸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沒有責怪孩子,而是開玩笑似的安慰情緒低落的兒子:“孩子,犯錯誤沒事,爸爸小時候也曾經因為調皮搗蛋被老師停課兩天。”
小男孩聽爸爸這麼一說,立刻來了精神:“爸爸,你也被老師停過課?”爸爸:“是啊,不過我後來主動和老師道歉,老師原諒了我。後來我學習很努力,在期末考試的時候還得了一個‘優’呢!”
此時的小男孩一掃過去的陰霾,一蹦一跳地說:“爸爸,我也要和你一樣,明天向老師主動道歉,然後在期末考試得一個‘優’!”爸爸:“嗯,我兒子就是厲害,來,咱們拉鉤!”
5.時刻用積極的語言鼓勵你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有這樣一個明顯的現象:家長經常說一些喪氣話的家庭,孩子總是顯得自卑,成績差;而家長經常說一些鼓勵的話,孩子則自信心很足,做什麼事情都是幹脆利落。有個家長曾經介紹過這方麵的經驗:
不管是與別人聊天,還是與兒子談話,媽媽總是自豪地說兒子的優點,並把這些優點與學習聯係起來。“看,我的兒子看東西總是目不轉睛的,他將來學習肯定會很棒!”
“兒子,你的精力真好,手腳總是不停,隻要你願意,以後你肯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運動員!”
“兒子,你的哭聲真響亮,說不定你以後能當個出色的歌唱家呢!”……
在母親的鼓勵下,孩子茁壯成長。
作為家長,應該時刻用鼓勵、信任的語言對這些不愛學習的孩子講話,說不定哪一天,這些孩子就會真的堅強地克服了困難,真的對學習充滿了信心,真的愛上了學習。別讓孩子偏離軌道
記得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可是在現代社會,分數並不僅僅是學生的命根,也成為了家長評判孩子優劣的唯一標準。隻要孩子成績好,那麼不管這個孩子的行為有多麼惡劣,他都是一個好孩子;而一旦孩子的成績下降,不管孩子的行為多麼值得肯定,他都不是一個好孩子。在這種教育模式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好孩子”走上了偏離人們預想的軌道。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到底是誰的錯?家長?孩子?社會?教育製度?相比較而言,家長的教育模式責任最重。因此,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提出“不要以成績的好壞去評定孩子”的倡議。可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也開始在慢慢地改變。家長在具體做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才是最佳方式呢?
1.不要優待成績好的孩子
現代社會,大家常常把學習好的孩子稱為“好孩子”、“懂事的孩子”、“有出息的孩子”……不僅如此,這些孩子往往會成為整個家族的“寵兒”,受到人們的優待。
其實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家長的寵愛總有一天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滿,從而“寵”掉孩子的好成績。
妙妙是個學習很棒的女孩,因為成績好,所以大家都很優待她。甚至為了讓她取得更好的成績,還不斷地給她承諾一些東西。一會兒爸爸對她說:“隻要你考上重點大學,我就給你買一部最好的手機。”一會兒叔叔對她說:“隻要你考上清華、北大,我就給你配一台筆記本電腦。”哥哥、姐姐們也紛紛承諾:隻要她能考到年級第一名,就給她買套名牌運動服,給她買大量的課外讀物,偶爾還會給一些“資金補助”
但讓大家奇怪的是,這個聽話的小女孩好像並沒有被這些優厚的“待遇”所打動,相反,她的學習成績在一點點地下滑。成績下降兩名,剛開始大家沒有在意;下降三名,大家覺得這是正常現象;但當她的成績從年級前三名一直下降到班級二十多名時,家裏人著急了:這孩子是怎麼了?
那麼妙妙到底是怎麼啦?她的成績為什麼一降再降呢?很簡單的一個因素,家長太優待她了,這讓她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會了。也正因為如此,她越來越少地將精力放在學習上,而是在幻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