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學會獨立學習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遇到了一個問題:孩子學習的時候依賴性太強了,總希望家長能幫忙,他們甚至不動腦子,做作業的時候連看都不看一眼,就告訴家長我不會,你教教我吧。這些家長都在擔心:長期下去,這可怎麼了得啊?

那麼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真的是作業不會做嗎?肯定不是的,他們隻不過是依賴上了父母而已。或許是父母無意識的幫助、有求必應的態度,讓孩子養成了依賴的壞毛病,如果不及時根除,對他們的成長將是十分不利的。

那麼家長該怎麼辦呢?

1.拒絕孩子的要求

很多家長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希望能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盡量做到有求必應。家長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特別是在學習上,一定要懂得拒絕,讓孩子一個人去麵對,並且告訴孩子:父母沒有這麼多時間來陪你做作業,如果不會,你可以翻書本,再不會,可以留著第二天去問老師或者同學。

毫無疑問,孩子一般都不會去問老師和同學,他們會選擇自己去解決困難,久而久之,孩子學習的獨立性就能培養起來了。

2.讓孩子自行檢查作業

很多家長都喜歡幫助孩子檢查作業,以此來表示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那麼家長的這種做法值不值得提倡呢?不值得。為什麼呢?有兩點:

第一,幫助孩子檢查作業,有不相信孩子能力之嫌。

第二,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以後作業可以胡亂做,反正有父母可以幫我檢查呢!

於是,在父母的幹預下,孩子基本上不用費多大的力氣,就能輕鬆得到一個“優”或者一朵大紅花。可是這個“優”字下麵孩子的汗水到底有多少?他們能從這個“優”字裏得到多少的啟示、知識呢?恐怕沒有,他們對此隻是一片空白,隻是知道自己的作業父母會檢查,那麼自己就能得“優”,就能出去好好玩。

由此,父母應該放棄幫助孩子檢查自己作業的義務。讓孩子自行檢查,讓他們自行發現問題之所在,這樣不但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能幫助孩子真正進步。

3.改變為孩子好的心理

現在的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那麼事實是不是這樣呢?恐怕未必,甚至是害了孩子。

小黃的作業幾乎次次都得“優”,可是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小黃來談話。在老師的引導下,小黃自己說出了心裏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些做完,因為隻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看電視、上網。”

“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

“不怕,因為爸爸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小錯誤,爸爸都會發現。”小黃自豪地說。

“那你要是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

“我想都不用想,告訴爸爸我不會做,爸爸就給我講。”

“爸爸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

“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爸爸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小黃委屈地說。

由此可見,每一位家長都是從“為孩子好”的角度出發,但最終的結果卻如此讓他們失望。那麼作為家長,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改變一下自己的心理,讓孩子自己獨立學習,進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

4.讓孩子嚐到後果

有了父母的幫忙之後,孩子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於是做作業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麵。

一般情況下,父母看到這種情況都會及時提醒孩子改正過來。而一旦父母這樣做了,孩子就會產生依賴。作業做完,往父母的書桌上一放,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出去玩耍了。這時,父母不但不應該幫助孩子檢查作業,還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在老師的眼中,鵬鵬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可是鵬鵬的父母知道,孩子優異的成績裏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因為每天晚上鵬鵬做完作業之後,都是父母輪流著給他檢查,甚至在他做作業的時候,輪流看著他,有什麼不會的當場就給他解答。

漸漸地,鵬鵬父母發現孩子依賴性強,長此發展下去,一旦離開了父母,鵬鵬的學習成績肯定會直線下降。這該如何是好呢?鵬鵬爸爸想到了一個主意。

這天,鵬鵬像往常一樣將做好的作業放在爸爸的書桌上,臨出門玩的時候還不忘提醒父母:“明天的這個作業要評比的,幫我檢查仔細點啊!”

鵬鵬爸爸沒有答應,而鵬鵬也沒有在意,就出去找小朋友玩耍了。

第二天,鵬鵬哭著鼻子回家了,手裏拿著滿是大紅叉叉的作業,找爸爸“算賬”了,質問爸爸為什麼不給他好好檢查作業。

鵬鵬爸爸停下手中的活,對著鵬鵬說:“這是我給你做的作業嗎?”

鵬鵬依然哭著鼻子:“我不是說叫你幫我檢查一下的嗎?”

鵬鵬爸爸也不甘示弱:“你的作業為什麼要我檢查呢?為什麼你自己不檢查呢?從今天開始,我再也不會給你檢查作業了,你自己做完自己檢查。”

從此以後,鵬鵬改變了依賴的習慣,開始認認真真地做作業、認認真真地檢查了。雖然還是有些錯誤,但是比以前卻好了很多。

孩子因為作業質量不好而受到老師的批評,他肯定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努力去改正自己的壞毛病。可是如果父母一味地幫助孩子,孩子就不會受到這樣的刺激,那麼第一天錯,第二天還錯,以後甚至還錯。

所以,從一開始就應該告訴孩子:做作業要認真,不懂要趕緊問,不要指望別人能幫助你檢查作業。聰明的父母從不會幹涉孩子的學習過程。有時候看到孩子因為作業做得不好,挨老師的批評,回家後心情很低落,父母也很心疼。但他們隻是鼓勵他改正錯誤,而不是去給他檢查作業。

5.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作為家長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學習,不僅僅要教育孩子獨立做好作業,還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尋求問題的答案。

一次,爸爸問康康:“一杯滿滿的水,放進別的東西後水會溢出來,可為什麼把一條小金魚放到裏麵,水卻不會溢出來呢?”康康感覺很奇怪,他問爸爸:“是不是金魚的鱗有吸水的功能呀?或者水進入了金魚肚子裏一部分,所以就不會向外溢了?”

爸爸沒有回答康康,而是告訴他:“你自己試一試就知道了。”沒想到康康把一隻小金魚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裏,水卻溢出來了,他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你錯了,金魚放進去,杯子裏的水也會溢出來的。”

現在,康康的獨力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都特別強,這才是爸爸想要培養的男子漢。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從表麵上來看可能有些冷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卻是為了孩子好。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優秀,可是如果不給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他們能變得優秀、變得有能力嗎?所以家長應該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經曆、去解決、去成長。

獨立,是促使孩子更快成長的良好習慣,太過包辦的結果隻能讓孩子能力盡失。不論是在生活領域,還是在學習領域都應如此,聰明父母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家長應幫助孩子製定有效的學習計劃

為什麼很多孩子的學習總是沒有計劃性?為什麼很多孩子口口聲聲說要進步,可是卻總是不見行動?為什麼家長總是找不到一個平衡點來製約孩子,讓孩子努力學習呢?

麵對這些問題,很多家長都不知所措。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隻有一個:家長沒有幫助孩子製定有效的學習計劃。

什麼叫有效的學習計劃?即孩子和家長共同認可、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而不是父母單方麵製定,或者孩子單方麵製定的計劃。更不是遙不可及,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計劃。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製定有效的學習計劃呢?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別讓孩子缺少短期目標

什麼叫短期目標?短期目標區別於孩子的理想、夢想,是指在短期內實現的目標。而這些目標是構成理想、夢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孩子的理想是當作家,那麼他的短期目標就可以是在某段時間裏,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這個暑假閱讀多少本書,下個寒假寫多少篇文章,爭取一年發表多少篇作品……這些短期的目標雖然看上去比較瑣碎,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相當有用。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將小學三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分成3組,然後由3位老師領著到很遠的地方去做行進訓練。

第一組的學生被要求跟著老師走就可以了;

第二組的學生知道距離為20公裏;

第三組的學生不僅知道距離,還知道每一公裏處都有一個告示牌,告訴學生已經走了多遠。

最後的結果是,第一組的學生越走越喪氣,沒有一個人走到終點;第二組的學生雖然知道距離為20公裏,但他們不能及時知道已經走過的距離,有近一半的學生中途放棄了;第三組的學生都走到了終點,並且還不覺得有多疲憊。

由此可見,即便同樣的長期目標,有短期目標的人更容易達到。其實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同樣是如此,太長遠的目標反而不能激勵孩子們前進。因此,家長有必要幫助孩子把長遠的目標分解成若幹個現實的短期目標,並協助孩子把這些短期目標逐個“擊破”。

2.把孩子的目標細化

任何一個孩子想要進步,都必須有堅定、明確的目標。那麼是不是有了這些明確的目標就一定能進步了呢?毫無疑問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學習要想進步,還必須具備一個因素:將自己的目標細化,並且一步一個腳印完成這些目標。相比較前者而言,後者顯得更加重要。

郝好拿著倒數第一名的成績單回家了,他想這下完了,等待他的肯定是媽媽的一頓打罵。但出乎他的意料,媽媽看到成績單後,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而是說:“太好了,這下你沒有負擔了!”郝好不解地看著媽媽。

媽媽繼續給他解釋:“你想想,一個跑在最後麵的人還有什麼負擔呀!你再也不用擔心別人超過你了,隻要你向前跑,你就是在進步!”郝好很激動,也很受啟發,他真誠地對媽媽說:“媽媽,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那你告訴我,下次考試你打算超過幾個人呀?”

“我……”郝好在思考。“媽媽不對你要求太高,下次你能超過兩個人就行。”媽媽很嚴肅地說。

讓老師和同學們大吃一驚的是,第二次考試時,郝好竟然前進了10名。

3.為孩子尋找競爭對手

孩子似乎從小就有強烈的競爭欲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別人競爭一下。吃飯喜歡和別人競爭,看誰吃得快;走路喜歡和別人競爭,看誰走得快;做作業喜歡和別人競爭,看誰做得快……

那麼家長在幫助孩子製定學習計劃的時候,為什麼不為孩子尋找一些競爭對手,將競爭對手當成孩子超越的目標呢?經過一係列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相當有效的。

小山的媽媽為了使小山的目標更加清晰直觀,她從老師那裏拿到成績單的花名冊,和小山一起商量,將誰當成競爭對象最為合適。

剛開始的時候,小山媽媽隻要求小山能夠超過排在他前麵的兩個人,成功之後又重新尋找,重新超越……

兩個學期過後,原本成績在最後幾名的小山竟然跑到了班級的前幾名,進步之大,讓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4.計劃要有針對性

偏科的現象對於孩子來說並不少見。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現象。比如男孩子可能數學比較好,語文、英語比較差;而女孩子則可能語文、英語比較好,數學比較差。

那麼家長在幫助孩子製定學習計劃的時候,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哪一科成績不好,就針對哪一科製定學習計劃,而不要製定全部學科的計劃,這樣不僅不容易實現,而且還會束縛孩子的手腳。

四年級子涵是一個做事認真的孩子,但學習成績在班裏一直隻是中等,原因是他比較偏科。子涵的英語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數學成績卻隻是中等偏下。

媽媽對兒子的情況很著急,在學習上更加嚴格要求,但效果不佳。後來經過教育專家的指點,子涵的媽媽知道了,原來是子涵的學習缺少計劃性,想要提高就得從製定數學的學習計劃入手。

自從製定了計劃之後,子涵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數學上。過了一段時間,數學成績果然提高了不少,而英語還是按照以前的學習方法,成績處在穩定狀態。這樣一來,子涵的整體成績就提高了不少。

了解並掌握孩子的實際情況,針對孩子的強項弱項,製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是掌握學習計劃性的第一步。

5.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並調整

計劃製定得好不好,要看效果來定。所以,家長在製定計劃之後,要在一定時間之後對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如果發現哪裏不適合或者不好,則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

生生的語文成績很不好,尤其是字詞聽寫非常差。爸爸針對他的情況,幫他製定了相應的學習計劃:每天回家都要用半個小時的時間,把當天課堂作業中出錯的字詞抄寫一行。爸爸很負責地監督生生每天完成這個學習計劃。然而一段時間後,生生的字詞記憶能力並沒有提高。為什麼這麼費勁地執行計劃,卻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