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正確對待批評
和許多成年人一樣,孩子們往往也喜歡聽表揚而反感批評。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幹脆“拒之門外”的態度。由此看來,讓孩子在幼兒時代就學會接受批評,無論對一個人完整人格的塑造,還是對促成其事業的成功,都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但是,在很多家庭裏,孩子聽不進父母的意見,更聽不得批評。蘇曉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蘇曉有點兒“小聰明”,從小就很討人喜歡。在整個小學階段,他雖然沒有值得特別驕傲的榮譽和成績,卻也沒有任何不光彩的記錄。媽媽視他為家中希望,爸爸也覺得他很爭氣,蘇曉自己也感覺特好。進入初中後,蘇曉變得驕傲自大起來,聽不進不同意見,更聽不得半句批評,成了一個強頭倔腦的“小大人”。
比如父母對他說:“曉曉,你現在是初中生了,再不能像以前那樣,成績隻是個中等,我們希望你在這學期有一點進步。最主要的是,聽說你進中學後常去網吧,這樣可不好……”
“你們在跟蹤我?誰說我去網吧了?想讓我的成績上去,你們花錢送我去重點中學吧,在這個學校我已經盡力了!”父母的話還未說完,蘇曉便衝父母大聲嚷道。
顯然,蘇曉之所以聽不進批評,是因為他對自己評價過高,自以為是,同時帶有一定的自滿情緒和自我陶醉。像這種現象,這是孩子在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種不良心理。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孩子自身的主觀原因,即誌向不高,抱負不大,尚未樹立遠大的理想和長遠的人生目標。另外一個是家庭環境及教育不良。孩子在一片表揚聲中長大,從小受到嬌慣寵愛,當父母發現孩子驕傲自大,批評的時候又不注意方式方法,所以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坦然地接受批評呢?
1.批評孩子的缺點前,先表揚他的優點
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別人批評自己,因為被批評是一件很傷自尊、很沒“麵子”的事情,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敏感、更自尊,但也更脆弱。在孩子的世界裏,由於比較單純,經曆的事情也較少,因此一旦遭受批評,特別是來自於父母嚴厲的批評時,孩子的反應經常很激烈,他們或采取沉默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或者幹脆以逃學、離家出走等過激行為來與父母對抗。但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又不能放任不管,而是應該采取負責任的態度,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這時,如果父母采取先表揚後批評方式,這樣孩子既樂於接受又不至於傷害他們的“尊嚴”和“麵子”,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8歲的高彬是個“小馬虎”,經常是他剛到學校,父母又在後麵追著給他送作業本或是送中餐的飯錢。為此事,他的父母沒少批評他,可高彬就是“屢教不改”。一次,高彬的媽媽又為他把運動服忘在家裏而生氣地罵道:“你是不是豬腦子呀,怎麼總是記不住呢,我不是叮囑過你每天走前要檢查一下,看看還有沒有什麼要用的東西落在家裏嗎?你怎麼就聽不進去呢?”
高彬聽後,默默地背著書包去了學校。接下來的幾天,高彬果真什麼東西也沒落在家裏,但是這幾天他也沒有跟媽媽說一句話。每天放學回家吃完飯後,他就回自己的房間並緊鎖著門,任憑媽媽怎麼說,他就是不開門。
媽媽這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她知道自己的批評過於嚴厲,已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於是,她決定今後改變自己的批評方式,讓孩子既樂於接受,又能徹底改正錯誤。當然,目前先要做的是如何向孩子表示歉意,並想辦法使母子之間的關係和好如初。
過了幾天,在媽媽的努力下,高彬終於願意說話了,他又恢複了往日的活潑。一天早晨,媽媽臨出門時,發現高彬的跑鞋還擱在鞋架上。
“唉,這孩子,老毛病又犯了,他昨天說學校今天要舉行運動會,他還有5000米比賽項目,怎麼連跑鞋都忘在家裏呢?”媽媽拿起跑鞋送到學校,交給高彬後什麼也沒說就上班去了。
這天晚飯後,媽媽為了幫助兒子改正錯誤,便換了一種批評的方式說:“兒子,你喜歡運動,這很好,這樣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什麼都不懂,而且也經常犯錯誤,所犯的錯誤比你現在還要嚴重得多。我曾對自己所做的傻事、蠢事感到後悔不已,因此我並不想批評你,因為你比我那時候要強多了。不過,如果你能改掉丟三落四的毛病,你在媽媽眼裏就是最棒的孩子了!”
“好的,媽媽,我一定會改正自己的這個缺點,請您相信我。”高彬認真地說。
麵對孩子所犯的錯誤而不得不批評時,如果我們也像覺悟後的高媽媽這樣采取先揚後抑的方法,孩子聽後既受教育,又有“麵子”。這樣的效果比直接批評要有效得多。
2.把握好批評的分寸
父母在批評責備孩子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能一味蠻橫指責,甚至羞辱孩子,而應該把握好分寸,使批評的話說得恰到好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批評孩子時,應做到不以孩子的人格為對象,而單就他的行為或舉止進行批評,這樣就可以避免刺激他的自尊心。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沒有把握好批評的分寸,往往以諷刺和挖苦來代替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害、明辨是非的批評,這實際上是把批評降低為泄憤的手段了。
采用羞辱孩子的批評方式往往既魯莽又不恰當,常常會引起反作用。有益的批評應當把批評的事與人分為兩件,表明批評是對事不對人的。羞辱人的批評是有意把事與人混為一談,而且以偏概全。有時候,一句本來是可以接受的話,卻因為加入了羞辱人的成分使孩子無法接受,這樣就會違反了初衷,達不到批評的效果了。
3.培養孩子的省身精神
許多成功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改善心智模式的前提是要有自省的能力和勇氣,也就是要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不留情麵地剖析自己。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具有非凡的勇氣,要敢於麵對自身的缺點和其他不足之處。
自省,貴在自覺。雖然他人的批評和提醒很重要,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自己。隻有通過自律、反思、檢查、剖析、克製等等,我們才會靜下心來,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並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缺陷。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自省,或者缺乏主動的自省精神,這樣的後果就是盲目自大、自我感覺良好,甚至發現不了自身存在的錯誤,以致遭遇損失時還一味抱怨他人,從不想想問題的根源就在自己身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寫過一篇《河豚魚說》。裏麵說的是河裏的一條河豚,有一天遊到一座橋下,卻不料一頭撞到了橋柱上。它不責備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繞過橋柱遊過去,反而生起氣來,惱怒橋柱撞到它。河豚氣得張開兩鰓,鼓起肚子,漂浮在水麵,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後來,一隻老鷹發現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轉眼間,這條河豚就成了老鷹的腹中之物。
故事中的這條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橋柱子,卻不知道反省自己、責備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惱怒別人,結果白白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於故事裏河豚這樣的孩子,他們從來就沒有反省、檢查過自我,反而在遭受失敗或遇到其他不幸時就抱怨家庭環境不好,抱怨父母不是高官顯貴,抱怨同學不關心自己……
如果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反省精神,孩子就不會在犯了錯誤或遭受挫折時怨天尤人。而是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並能接受批評和建議,從而避免再犯,讓自己盡快成長。
能接受批評的人,比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能更快地成長,更快地進步。
讓孩子遠離偏執
偏執是一種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它多存在於青少年中。偏執的產生源於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潛意識中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社交上的自我封閉等等。
偏執的人總是自以為是,他們看問題時戴著有色眼鏡,以自己的所思所想為中心,以偏概全,固執己見,對別人善意的意見總是不以為然。而且習慣於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某個人,並抱怨不絕,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之勢。李明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李明是某中學初二(1)班的一名學生,他學習成績優秀,而且寫得一手好鋼筆字,在市裏舉行的硬筆書法大賽中,連續好幾年都得過獎。但是麵對很多同學可望而不可即的殊榮,李明卻沒有別人想像中的那麼高興,因為在他心裏最想得到的是學校的“三好學生”獎。但是好幾次,他都因幾票之差而與“三好學生”獎無緣。這一學期又快結束了,“三好學生”獎又該評選了。這一次,他對自己充滿信心,認為輪也該輪到自己了。
然而,當班主任公布評選結果後,李明再一次落選了。這時,李明在課堂上不顧紀律,不顧影響,直接衝班主任喊道:“為什麼又沒有我?您是不是太偏心眼了?我的成績比他們好,書法比他們棒,為什麼總與‘三好學生’無緣呢?”
“李明同學,請你先坐下,讓自己冷靜一下好嗎?”班主任和藹地說。
“不,您不給我一個讓我滿意的答案,我就一直站著。”
“好,本來就這件事我想下課後找你單獨談的,現在告訴你原因也行。你知道衡量‘三好學生’的標準有很多,並不是單純的學習好、有一兩項過人的特長就行。作為中學生,不僅僅是要學習好,還應該注重品德修養、適當的勞動鍛煉、體育鍛煉以及在生活中的動手能力等,這些都在綜合考評之內,而這些評價指標與學習成績一樣重要。如果單就你的學習成績,的確可以評上‘三好學生’。但是,你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方麵還有欠缺和不足的地方?而這些就是導致你無法評上‘三好學生’的直接原因。”班主任的話委婉含蓄,他在盡力維護李明的自尊,同時又希望自己的話能促使李明反思,去想想自己的不足。
然而,出乎班主任和同學們意外的是,李明聽完班主任的解釋後,大喊道:“您騙人!這不是理由,我要找校長去。”李明說完,衝出了教室,並直接闖到了校長辦公室。李明向校長申訴了自己應該被評為“三好學生”的理由,也順便捎帶告了班主任的狀,說班主任偏心眼,處事不公平。
校長聽後,非常重視,但沒有立即表態,他讓李明先回去上課,並表示自己了解了事情的全部情況後再給他答複。李明不放心地離開校長辦公室,回到了班裏。
第二天中午,校長把李明請到自己的辦公室,說:“李明同學,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整件事情我已做了詳細了解,同時也了解了獲獎同學的情況。經過各方麵的比較,我認為你們班的評選活動是公平、公正的,那位獲獎同學雖然成績比你略差,但他有愛心,樂於助人,遵守校規,團結同學,而且是校足球隊的隊長,曾帶領我們學校足球隊奪得了全市中學生足球比賽的第一名。雖然在決賽中關鍵的一球是他踢進的,但他卻把榮譽歸功於全隊。綜合各方麵的情況,他最符合評選為‘三好學生’的條件。”
李明聽完校長的意見後,他失望了,同時更表示無法接受。他偏執地認為是校長和班主任對他有成見,因而情緒一落千丈。回到自己教室後,他便放聲大哭起來,以示抗議。但是,班主任的態度很堅決,絕不違反原則辦事。不過,班主任先後為此事找李明談過好幾次心,他希望李明能端正態度,從各方麵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要總把精力糾纏在“三好學生”這件事上。
但李明聽不進任何勸告,每次班主任找他談心,他隻有一句話:“我符合‘三好學生’條件。”但無論他怎麼找班主任、找校長申訴,“三好學生”的名單中還是沒有他。
這一次對李明的打擊太大了,從此他沉默寡言,並時不時莫名奇妙地對同學大發脾氣。不久又得了一場大病,雖然在生病的時候,校長、班主任和同學們都給予了他熱情的關懷,但是仍然無法消除他心中的創傷與思想中的成見。最後,李明終於背著校長和班主任不能公平、公正地處理事情,對自己懷有成見的想法轉學了。
在生活中,像李明這樣偏執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一旦認為自己的自尊或某種利益受損時,就會責怪、抱怨,甚至仇視對方。而且習慣於沒完沒了地糾纏在某一件事情上,甚至會以哭、鬧等手段來迫使對方就範。
毫無疑問,偏執是一種不良的心態,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亂發脾氣、固執會使孩子的成績經常處於波動之中;過於自負,不尊重他人,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思想偏激,愛鑽牛角尖,會給孩子自身帶來更大的壓力和煩惱。因此,在一個家庭裏,父母應把孩子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切忌待遇過優,寵愛過度,否則,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思想就會愈加膨脹,稍有不合其心意的事情,就會用過激的言行去表達自己的不滿。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言行中有偏執的苗頭時,要及時幫助孩子克服,其具體方法如下。
1.提醒和警告
告訴孩子偏執的言行會給人帶來哪些傷害,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如果孩子一時克服不了時,父母要耐心幫助,比如一旦發現孩子又開始鑽牛角尖或堅持自己不正確的觀點時,父母要講道理,擺事實,去說服教育孩子,不能放棄或用打罵的方式去製止。
2.告訴孩子不要走極端
很多孩子遇事不是先做理性的思考,而是衝動地去按自己的所思所想去處理,全然不顧客觀存在的原因,也不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適得體。這樣就容易給他人也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幫助孩子戒除敏感、多疑的壞習慣。
偏執的人往往敏感、多疑,對別人的一言一行都持否定的態度,甚至認為別人凡事都是衝自己來的,都是故意與自己作對的。因此,有問題時,往往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麵性大,這樣就會容易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
3.培養孩子遇事冷靜的好習慣
偏執的人往往脾氣古怪而暴躁,說話辦事容易激動,經常魯莽從事根本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甚至為了自己的麵子而傷別人的麵子。如果孩子能克製自己,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4.告訴孩子過分的執著不可取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兩隻青蛙是好朋友。一隻住在遠離村莊的池塘裏,另一隻住在鄉間小路旁的淺水溝裏。
當它們約在一起曬太陽聊天時,住在池塘裏的那隻青蛙說:“我的朋友,你快搬過來跟我一起住吧,我那裏水多清淨,食物又豐富。”
“不,朋友,我們祖輩都住在這裏,我舍不得離開。”
“可是,你住在淺水溝裏太危險了,瞧,那麼多馬車從你家門口經過,你不覺得太吵了點麼?”
“哈……哈……哈,吵?”住在淺水溝裏的青蛙大笑起來,“我親愛的朋友,那馬車輪發出的吱吱聲,在我聽來是那麼的美妙無比,有時我還把它當成催眠曲呢。”
“可是……可是,我覺得你還是應該搬出淺水溝……”
“不,我絕不離開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