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張敖是張耳之子,與劉備既為君臣,有為翁婿。張耳與劉邦是老熟人,張耳在世之時,劉邦親口將於呂後生的魯元公主許配給張敖。當時,張敖尚未與魯元公主成婚,但是也以對待老丈人的禮節來對待劉邦。可是對劉邦卻十分傲慢,對張敖十分無禮,激怒了趙王手下的人。
趙相貫高,趙武,都70多歲,是張耳舊臣,生平最講禮節,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十分憤怒,劉邦的車駕剛一啟程,他們就一起去見了張敖。
貫高說:“天下豪傑並起,能者為王。如今大王侍奉皇上禮節如此恭敬,而皇上卻如此粗俗無禮,我們決心為大王報仇雪恨!”
張敖一聽,大驚失色,咬指出血,向天起誓,告誡眾臣:“你們怎麼說出這種話?先王已經亡國,全仗當今皇上才得以複國,子孫後代坐享清福,一絲一毫全是皇上之力。我希望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
張敖的話,實在是肺腑之言,張敖之所以有今天,的確也是靠的劉邦,但貫高等人並不為此而認同張敖的想法,他們見張敖態度堅決,就私下商議:”我們的趙王忠厚,不是忘恩負義之輩。但是我等是不受辱,今皇上武夫我們趙王,我們就要殺死他。如果大事成功,大功歸王;如果事情敗露,我們自己承擔責任。”
於是貫高等人私下收買了殺手,準備刺殺劉邦。
漢八年冬,劉邦聽說韓王信餘黨勾結匈奴入侵邊境,帶病親征,剛到東垣,匈奴撤退,劉邦隻好引兵回京,路過趙地。
趙相貫高等人認為機會到了,將刺客藏於廁所壁中,伺機行刺劉邦。
張敖率領臣下殷情接待,劉邦準備就緒。劉邦剛剛進入行宮,心中忽然覺得不安,似乎有不好的預感,忙問:“這個縣叫什麼名字?”
隨人人員回答:“柏人。”
劉邦心想柏人,迫人,迫於人也。這個地方不吉利,不適合長久居住。於是立即下令車駕啟程,離開這個地方。
劉邦此舉,可謂是靈機一動,柏人和迫人根本沒有任何聯係,但是劉邦憑借自己的直覺,免去了一場災難。
不久,張敖與魯元公主成婚,趙相貫高的仇家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知道了貫高趙武等人行刺劉邦的事情,告到了劉邦那裏。
劉邦見風即雨,立即下令逮捕張敖貫高一幹人等。皇帝的使節到了趙地,宣讀了皇上的聖旨,趙武等人一聽,急忙拔劍在手,準備自殺而死。
隻聽貫高一聲大吼:“誰叫你們這樣幹?趙王從未參與,而今並捕趙王,大家都死了,誰去辯白這不白之冤?”
貫高一說,各位如夢方醒,束手就擒。
趙王張敖和貫高一行人被裝進囚車裏,途中不得打開。劉邦指令,不準張敖群臣賓客跟著張敖進京,違者滅族。劉邦要置張傲於死地,唯恐這些人替張敖出謀劃策。貫高家客孟舒等人,自己剪去頭發,帶上鐵鉗,裝成趙王張敖家奴,隨囚車一起到了京城。
魯元公主見到丈夫被捕,從趙國趕到長安找到呂後求情。呂後探知貫高供詞,多次去勸劉邦,說:“張敖是咱們的女婿,不會幹這種謀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