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蕭何入獄(二)(2 / 2)

劉邦說:“我聽說李斯為秦始皇丞相的時候,有善事歸於皇上,有錯事歸於自己。如今蕭何身為相國,私自收取百姓賄賂,上書要耕種我的獵苑,企圖因此取悅於我的百姓,所以我要治他的罪。”

王廷尉說:“相國為民請命,請求開放獵苑讓百姓耕種,這正是相國分內之事。皇上怎麼還懷疑相國受人賄賂呢?皇上與項羽苦戰多年,近年征伐陳,英布,相國長期鎮守關中,隻要他一動手腳,關中之地就不是皇上的了。相國不貪圖天下,還會貪圖百姓的賄賂嗎?天下怎麼會有如此的事情?秦始皇文過飾非,因此很快亡國,這裏難道沒有李斯的過錯?這有什麼值得效仿?皇上怎麼會這樣小看相國?相國忠心,天下盡知。”

劉邦聽了,自覺心中慚愧,思考一會兒,派遣人去放了蕭何。

蕭何年老,又在牢中呆了多日,身心都受到傷害沒,但是身為臣下,既然從牢中出來,少不得還要入朝謝恩,蕭何向來遵規守據。

劉邦見到蕭何,說:“相國去休息吧,相國為民請命,耕種獵苑,朕不答應,朕不過是桀紂一樣的暴君,而相國你才是好丞相。朕之所以把相國抓起來,就是讓天下百姓知道朕的過錯,相國先去休息吧!”

經過這樣一番折騰,蕭何隻有更加死心塌地。而其他心懷叵測的大臣,見到連蕭何都免不了受到嚴懲,哪裏還敢有非分之想!

劉邦當上皇帝後,最怕的事情就是功臣謀反。他下麵的功臣,有的是真謀反,如英布,有的是假謀反,如彭越。漢初三大將,韓信英布彭越都死在劉邦的屠刀之下,這些行為,雖然有失磊落,但是對於鞏固政權是有好處的。

漢五年十月,劉邦聽說臧荼謀反,不問青紅皂白,立即興兵,禦駕親征。臧荼慌了手腳,隻得興師抵抗。燕軍厭戰,數量上也遠不如漢軍,幾次交鋒,臧荼被擒,被劉邦下令斬首示眾,其子臧衍化妝逃亡匈奴。

劉邦平定燕地,又私愛他的兒時夥伴,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決定封盧綰一個燕王。但是盧綰戰功平平,要封他沒有理由,劉邦隻得暗示左右,讓眾人推薦,乘機封了盧綰。

消滅燕王臧荼是劉邦消滅異姓王的開始,但是他還不能太早表現出剪除異姓王的姿態,所以封了盧綰為燕王。

臧荼早不反晚不反,劉邦當了皇帝就反,未免有“聽人說”的嫌疑。但是“聽人說”卻是個極高的高招沒,劉邦就是用這種“聽人說”的方法剪除了不少異姓王,連自己的女婿都不放過。

公元前200年,劉邦北征韓王信,白登山被圍困,雖然解圍而回,但是卻無功而返。途徑曲逆,劉邦把這座他認為可以與洛陽媲美的城池封給了陳平,作為對他的謀略的答謝,接著向趙國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