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十八路諸侯討董
漢獻帝初平元年十一月末,徐瑞回到了闊別三年之久的幽州,所有文官武將,皆大喜。
且說董卓自知弘農王死了之後,便了卻了許多心事。以廢立大功自居,每夜入宮,**宮女,夜宿龍床。嚐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於城門外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李儒雖然有心勸諫董卓,但是一來,此時的董卓,為所欲為,釋放欲望,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董卓的格局就在於權傾天下,享受帝王的繁華,卻沒有帝王之心,也沒有帝王之才,隻是及時享樂,欲望積極膨脹。此時的董卓,大權在握,權傾天下,手握京畿重兵,朝野莫敢不從,大臣都怕得要死,誰敢說一句?就是答應的慢了,都唯恐有滅族之禍。即便是為董卓出謀劃策,成就此番的第一功臣,女婿李儒,也是很難見到董卓的麵,更別說建議了。即使建議了,董卓也不可能會聽從,一個沉迷於金錢、美女、權勢、殺伐之中,這些男人最喜歡的事物之中,難以自拔,董卓變了,不再是以前遊俠勇武的董卓了。加上劉辯失蹤之事,李儒一直惴惴不安,正思考後退,如何跑呢,躲之不及,何以願意進諫呢。
時袁紹在渤海,聞知董卓弄權,乃差人密書來見王允。書曰:“卓賊欺天廢主,紹今集兵練卒,欲掃清王室,未敢輕動。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如有驅使,即當奉命。“袁紹是司空袁逢之子,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其父袁逢、叔父袁隗,都是黨人一派的主要領袖之一,四世三公,那就是袁家已經連續四個朝代,官居權臣,門下學生故吏無數,乃是大漢廟堂一等一的世家,如今傳到袁紹這一代,本來根本祖上積累的名望、家族勢力和自己的能力,也必當是袁家新一代的三公權臣才對。隻是剛剛改朝換代,就遇上了董卓亂政這一檔子事,阻了自己在廟堂的進身之位,袁紹對董卓恨之入骨。夙興夜寐,欲討伐董卓,奪回屬於自己的尊貴榮耀,更兼有平亂討賊之臣,可為天下第一功臣,這才是袁紹自己的心中美美的憧憬,袁家在我袁紹手裏,應該是五世三公,而且我袁紹定要在三公之上。
王允得書,尋思無計。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麵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悲?“王允曰:“今日並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於是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曹操曰:“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王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於曹操。曹操瀝酒設誓,王允隨取寶刀與之。曹操藏刀,飲酒畢,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雲:“在小閣中。“曹操徑入。見董卓坐於床上,呂布侍立於側。董卓問道:“孟德何故來遲?“操曰:“馬羸弱,故而行遲。“意思就是,曹操的馬,比較差,體力不支,跑得慢,所以才來遲了。本是曹操隨意一句,卻是成就了曹操行刺之名,又救了曹操一命。
董卓聽聞曹操馬蹄羸弱,於是遂而一想,對於孟德頗有能力的人,應該慢慢拉攏,多施小恩小惠,此時不正是個機會嘛,轉臉顧謂呂布說道:“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賜與孟德。“若非曹操說是馬體力差,董卓令呂布去牽馬,曹操沒有行刺的機會,後來也沒有騎馬逃跑的機會,這梟雄實在運氣太好,這就是氣運。俗話說,成功的人欲彰顯,必有十二點:一命,即有一個好命;二運,即必須走好運;三風水,即住地要有好風水;四積陰德,即時刻要注意多做善事;五讀書,即必須學習,知書達理;六名,即必須考上狀元,榜上有名;七相,即做到宰相;八敬神,即生活不要忘了祭拜神靈;九交貴人,即結交貴人做朋友;十養生,即會保養身體;十一擇人與擇偶,即要慎重選擇配偶;十二趨吉要避凶,隨口一句,便逃得性命。但是若是曹操此次行刺身死,一身真偽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