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呂布領令而出。曹操暗自思忖:“董卓此賊,合該今日死!“即欲拔刀刺之,懼董卓力大,未敢輕動。董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麵向內。曹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麵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道:“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曹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曹操之詭詐多變,佩服。董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曹操解鞘付呂布。董卓帶著曹操出門看馬,曹操拜謝道:“願借試一騎。“董卓就教與鞍轡,心裏想著,賜予你如此好馬良馬,剛好立刻檢驗一番,認識到此馬的性能,感知我董卓對你曹操的欣賞之意。於是就在閣門之外,等待著曹操試馬回來,回禮拜恩。然而曹操呢,此時唯一的念頭就是趁著試馬的機會逃跑,因為心中膽怯,怕是董卓回過神來,懷疑自己,便大事不妙;二則,行刺之事,本是信誓旦旦的向王允保證,此時失敗,也是無臉再留在洛陽了。既然要和董卓對抗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回老家了,於是心中篤定,當即急走,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
呂布在旁邊等了許久,不見曹操回來,於是轉身對董卓說道:“義父,奉先以為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怕是不得已用獻刀之名推脫。“董卓回道:“吾亦心中疑之,不過我對孟德如此加官禮遇,給予重用,你說他為何要變節與我?。“正說話間,李儒來了,董卓以其方才之事悉數勸告。李儒思考一翻,說道:“曹操無妻小在洛陽,隻是形單影隻一個人,獨居寓所。身後沒有家人的擔憂,自然行事沒有顧慮。曹操此人,卻是人才無疑,何進府下兵曹掾,與袁紹乃是發小,向來共進退,想必心中對主公,怕是陰奉陽違。如今,不如立刻差人前往曹操住處,傳喚使其來之,如是曹操敢來,那邊是無疑,則是獻刀;如推托不來,必是心中有愧,心中有鬼,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董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去了良久,回報曰:“曹操不曾回寓,乘馬飛出東門。門吏問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去矣。“李儒曰:“操賊心虛逃竄,行刺無疑矣。“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李儒道:“曹操之舉,必有同謀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董卓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曹操一路快馬連夜逃到老家陳留,尋見父親曹嵩,具言行刺之事敗露;欲散家資,招募義兵,聯合多人,一同興大義之兵,討伐董賊,以正朝綱,平賊清君側。父曹嵩言:“若是咱們家的錢財,隻怕不夠用,恐難以成事。此間有一大家,曾舉孝廉,正是衛家衛弘,疏財仗義,其家巨富;若得相助,則大事可圖矣。“曹操聽了父親的話,深以為然,於是置酒張筵,拜請衛弘到家,禮遇衛弘於上座,拜道:“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操欲力扶社稷,山東起兵,討伐董賊,然隻恨自己力不足,不足以成事。然曹操為漢室奔波之心,天地可共憐鑒。操常聞衛家主乃是忠義之士,今曹鬥膽,敢求相助!“衛弘聽完,拱手回禮說道:“孟德之壯誌,豪氣甘雲;孟德之忠義,士人之楷模。為今之時,何人不痛恨董卓也?何人不欲匡扶漢室社稷?吾衛弘,有是心久矣,隻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誌,願將家資相助。“曹操大喜,執衛弘之手,拜謝。這衛弘,那是漢朝衛家之後代分支。在漢武帝時期,皇後是衛子夫,衛子夫的弟弟衛青,是漢朝最著名的元帥,位居大將軍大司馬,曾滅了匈奴單於伊稚斜,外甥霍去病,世界級的騎兵閃電戰術專家。漢武帝晚期,巫蠱之禍起,衛青的兒子被斬,衛家被抄,霍去病英年犧牲。自此衛家在朝中失去權勢,隻得歸隱河東,作為一方富豪,而然衛家在世族中的名望很高,也是超級有錢的大家族之一。這衛弘隻是分支一脈,一家之資財,足夠曹操養三萬軍馬之用,衛家之富,可見一斑。曆史上蔡文姬的丈夫,便是身體孱弱早亡的河東衛家公子,衛仲道。
於是先發矯詔,矯詔就是沒有玉璽的聖旨,曹操詐騙說自己出洛陽之時,又皇帝的密詔。馳報各道,然後招集義兵,在壯口大牆之上,豎起招兵白旗一麵,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駢集。一日,有一個陽平衛國人,姓樂,名進,字文謙,來投曹操。又有一個山陽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來投曹操。曹操皆留為帳前吏。又有沛國譙人夏侯惇,字元讓,乃夏侯嬰之後;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罵其師,殺之,逃於外方;聞知曹操起兵,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曹操的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因為曹操的爺爺曹騰是個宦官,西漢丞相曹參之後。曹騰初任黃門從官,漢順帝即位後,升任小黃門、中常侍。後因策劃迎立東漢桓帝有功,被封為費亭侯,升為大長秋,加位特進。曹騰用事宮中三十多年,未有顯著過失,並能推薦賢人。種暠彈劾他,他卻稱種暠為能吏,因此受到了人們的讚美。曹騰死後由養子曹嵩嗣為侯,曹操是他的孫子。過房與曹家,因此是同族。不數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餘來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弓馬熟嫻,武藝精通。操大喜,於村中調練軍馬。衛弘盡出家財,置辦衣甲旗幡。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