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丈全家跪謝:“讓刺史大人,替我全家做此下賤之事,是小老兒的罪啊”
“老丈不可如此。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民弱國衰。民無以食,國必亂也。是故,百姓之事,善莫大焉,何以下賤?”徐瑞深沉而語。
且說徐瑞隨望平縣令田彙,至縣衙落榻,因知徐瑞是喬裝走訪,故是說是友人。於家中宴飲,這田彙,是個落魄的世家子弟,祖先齊國田氏,後遷居幽州右北平,光和二年雪災,搬遷至遼東郡,因習經書文書,被舉薦任縣令。田彙雖不聲張,卻命家人把最好的食物和最好的酒都拿了出來招待。二人席間正談論如何推廣曲轅犁之事,隻見一少年進來。“這是犬子。子泰快來,拜見先生。先生乃是大才,聆聽教誨,勝你讀書三年。”田彙說道。少年躬身行禮:“子泰見過先生。”心道:讀書三年,不如此人一麵,是何人物,看樣子年紀輕輕,不知有何才學,且試探一翻,正好聽聽,果然如此,勝似一麵,若非如此,我還是讀書去吧。“先生可曾讀書?讀何書?讀幾何?願賜教。”少年問道。田彙嗬斥:“大膽,怎麼如此不敬,枉費我平日教你,趕快賠禮出去!”田彙聽說徐瑞乃是布衣出身,乃是武將帥才,未曾聞得舉孝廉,要不然何以花錢買的官職,但是徐瑞仁慈聰慧非常人,缺也疑惑。徐瑞一聽有點意思,是個有想法的小家夥:“縣令大人勿怪,令郎年輕有為,我甚喜之。吾也曾讀書,但是我讀的書和你不同,經學典籍,我不喜,因此讀之甚少,若論讀書多少年,我也記不得了。”徐瑞不禁想起前世求學,四書五經確實看到很少,到時史書詩詞散文讀了蠻多,所以如此說。
少年曰:“昔孝武帝依大儒董公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以天下百官文士皆歸儒家,尊孔孟為聖。習得十年經學,便可舉孝廉出士。先生何不熟讀經學?子泰疑惑,願請解之。”
徐瑞道:“天下學術,何止儒學一家?想前周,百家爭鳴,學術空前。吾且問你,習經書,可為何?”
少年答曰:“知禮義廉恥,可出士為官。”
徐瑞又問:“為何當如何?”
少年答:“為官當造福百姓,教化百姓。百姓知忠義廉恥,天下安定。”
士人皆如此,百姓安能不窮不悲。徐瑞有些傷懷而曰:“能讓百姓的良田多收糧食嗎?能給百姓治病嗎?能給百姓衣服穿嗎?如果有天災人禍,百姓衣不蔽體,饑不擇食,這心中還有忠義廉恥嗎?就說這遼州遼東之地,曾經何如?光和二年雪災又何如?你讀的書,能讓數十萬百姓,活下來嗎?”
少年臉紅大囧,田彙亦是如此。光和二年,幽州刺史劉焉也曾開糧賑災,但是糧少人多,百姓騷亂,餓死凍死萬餘,自己也是難民之一,逃難遼東才活下來,正因為遼東太守徐瑞的仁慈和政策,隨後百姓無糧,下河捕魚,帥大軍去搶,為了治下百姓活命,滅了三國,搶來牛羊錢糧無數,又何曾講禮儀廉恥,若非如此早已餓死凍死也。少年對曰:“見得先生一麵,當勝讀十年書也。不知先生所讀之書,可以安民之法?”
徐瑞笑了:“然也!何以安民?在我大漢,百姓幾千萬,他們是最淳樸的人,從事最辛苦的勞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百姓如此耕種,隻求三餐飽飯。采桑織布,隻為勉強禦寒。伐木壘土,以為居住。這都是人活著最基本的要求,隻要可以滿足,百姓就知足了。若逢天災,官府開倉賑災,讓百姓能活命,應該是必然,因為百姓所得,皆是自己上繳上去的賦稅而已,反觀那些士族貴族呢?吃穿用度皆是百姓提供,卻不管百姓死活。是以安民,首要就是發展農耕,如何開荒耕種,抗災救命,放牧養殖,織布為衣,此乃活民之法。整肅吏治,著有德有才之人上任,才不會為禍鄉裏,政令得行,親民愛民。百姓遂安,然這隻是最基本的,若能教化,給你讀書,令才者得以舉薦,減低賦稅,家有餘糧餘財,子女有所教,老者有所養。精兵強將,維護安全,是以百姓方能安也。”
少年跪拜,行拜師禮,正色曰:“學生田疇,願請先生收我為徒!”
田疇?名士果然不虛也,正此缺人之計,當好好雕琢此玉。
田彙竊喜,正緊張的等徐瑞點頭,兒子不知道這是誰,剛好,恰好,甚好。兒勝爹十倍也。
“嗯!縣令大人此子,我收下了,子泰請起。”徐瑞笑道。
“既然你拜我為師,我也不再隱瞞身份。”徐瑞正欲說,隻聽田彙喜道:“子泰我兒,趕緊跪下,汝師正是朝廷敕封的:鎮東將軍、遼陽候、遼州刺史徐瑞徐大人!”說罷亦起身而拜:“彙,拜謝刺史大人收徒犬子。”
田疇一聽傻了眼,趕緊又跪下,徐瑞上前扶起,“以後不用拘禮,你且跟我做個書童,伴我左右,入太守府。”
田疇喜道:“謝恩師!”田疇171年生,今十一歲。
此來望平縣改造曲轅犁,由田彙上報沮授。沮授得之,徐瑞改造曲轅犁,大感:此天賜明主與我大漢百姓呼?於是令左右匠人學習打造推廣,年至五月,開荒土地數不盡數。